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 ,哪一种更适于作过继免疫治疗。【方法】从 15例口腔鳞癌原发灶及其中 5例转移灶中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 ,体外培养 ,观察两种来源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用3H -TdR 4h释放法对 5例口腔鳞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对自体肿瘤杀伤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较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扩增高峰延迟 1周 ,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培养 5周后仍显示强有力的扩增潜力。 3周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自体肿瘤的杀伤活性较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强 (P <0 0 2 ) ,分别为 35 %和 2 3 % ;4周时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对自体肿瘤的杀伤活性大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P <0 0 2 ) ,分别为 5 3 %和 40 %。【结论】在口腔鳞癌患者的过继免疫治疗中 ,转移淋巴结淋巴细胞比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AM区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淋巴结扩大清扫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胃远端切除手术,并行包括第16组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28%的患者第16组淋巴结有转移.结论 肿瘤直径大于5 cm、胃浆膜受侵犯、BorramnⅢ型以上、分化程度低为第16组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作为胃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的外科手术,对具有高危因素的(AM区)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包括清除第16组淋巴结在内的扩大淋巴结清扫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合理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MSCT增强扫描。分析MSCT重建图像,对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判断,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肿瘤分期13例为Ⅰ期,15例为Ⅱ期,15例为Ⅲ期,11例为Ⅳ期,淋巴结转移情况37例为N_0,17例为N_1。MSCT增强扫描诊断肿瘤分期符合率为85.19%(46/54),与病理诊断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23);MSCT增强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为75.93%(41/54),与病理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467)。结论 MSCT增强扫描在术前诊断胰腺癌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碧玉  庄晓泉  黄芳  赵勇  向俾庭 《海南医学》2013,24(8):1154-115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引流液中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浓度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2天腹腔引流液中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的浓度,并按照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结果术后第1、2天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腹腔引流液中CE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淋巴结转移组CEA浓度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CA19-9、CA125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淋巴结转移组第1、2天腹腔引流液CEA、CA125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天CEA浓度低于第1天,CA125浓度高于第1天,CA19-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组术后第1、2天腹腔引流液中CEA、CA19-9、CA125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腹腔引流液中CEA浓度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而CA19-9和CA125临床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行胃癌根治术且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的214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第14v组淋巴结阳性与阴性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14例患者中有34例(15.9%)发生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最长径、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与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OR=2.749,95%CI 1.947~3.882,P<0.01)、年龄(OR=2.773,95%CI 1.140~6.745,P=0.025)及第3组(OR=5.430,95%CI 1.643~17.949,P<0.01)、第6组(OR=10.244,95%CI 2.830~37.081,P<0.01)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是年龄≤65岁的TNMⅢ、Ⅳ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4.065,95%CI 1.469~11.249,P=0.007).结论 对于TNM分期较晚尤其N分期较晚或有第3组、第6组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建议术中清扫第14v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58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5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0例,转移率为17.2%,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 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小鼠可移植性组织细胞型淋巴瘤LⅡ接种于近交系615小鼠右后爪垫皮下,按肿瘤生长过程和宿主荷瘤时间分期分批处死动物,用组织学方法将肿瘤生长和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侵袭期和转移期,以了解侵袭和转移之间的关系.动态观察发现,肿瘤移植后的第3天,移植局部侵表达Ⅱ级;第5天达Ⅲ级,第10天达Ⅳ级,并出现引流淋巴结肿瘤转移;第30天则出现肺转移,此时局部侵袭和淋巴结转移都已达Ⅳ级。本实验结果证实,肿瘤的局部侵袭程度与肿瘤转移发生的时间、转移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该结果对肿瘤侵袭和转移机理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乳腺癌新生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与临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为临床判定肿瘤转移及预后提供新的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31例乳腺癌进行了间质血管密度、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结果 :乳腺癌间质血管密度在淋巴结转移阳性者与淋巴结转移阴性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随乳腺癌组织学级别的增高而增加 ;乳腺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随间质血管密度的增加而具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乳腺癌间质血管密度及细胞增殖活性可以成为临床判定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肿瘤根治术对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作者自1988年3月~1988年9月,对34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进行了测定。34例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18~74岁。根据术中肉眼及术后病理检查分为转移组(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组,并以28例健康献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16(HPV16)和细胞角蛋白(cyto keratin,CK)对宫颈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以HPV16 E6/E7特异引物通过PCR方法,检测81例宫颈鳞癌组织及435枚盆腔淋巴结中HPV16DNA;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K的表达。结果①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为62.96%(51/81);CK的表达率为100%(81/81)。②HE染色有转移的淋巴结中,HPV16阳性检出率为90.38%(47/52),CK阳性表达率为100%(52/52);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中,HPV16阳性检出率为11.75%(45/383),CK阳性表达率为7.05%(27/383)。③盆腔淋巴结中HPV16存在和CK表达与患者的FIGO分期、年龄、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宫颈肿瘤大小、大体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鳞癌中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内存在HPV16基因和CK阳性表达可以提示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 0例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CT特征表现。结果中央型SCLC 35例,CT表现为肺门分叶状肿块或结节,增强扫描病灶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内部不规则坏死16例、可见扩张血管14例,7例伴轻度阻塞性不张或炎症。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转移21例、远处转移8例。周围型SCLC 5例,病灶均为单发结节,边缘无明显毛刺,平扫CT值18-36HU,增强扫描2例为病灶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SCLC患者的常规HE染色可见细胞较小,挤压变形、核浆比增大,CD56、Ki-67阳性率均可达100%。螺旋CT检查征象主要包括肺门区实性肿块,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早期血行转移,支气管阻塞征象出现较晚,可据此提出诊断或疑诊,确诊仍须依靠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2.
周辉  徐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088-1091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影像学征象在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病人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人均在术前进行MSCT扫描。根据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LNM+)组14例和无淋巴结转移(LNM-)组27例,分析2组临床指标及CT特征差异。结果41例直肠癌病人共检出390枚淋巴结,其中良性330枚,恶性60枚。2组肿块侵犯范围、CT增强差值和淋巴结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T增强差值和淋巴结短径均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CT增强差值、淋巴结短径和二者联合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65、0.762、0.868。结论术前MSCT特征,包括淋巴结短径及CT增强差值均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不同CT影像学特征可进一步提高术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三维成像对甲状腺外科手术指导及随访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三维成像检查。结果1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单发结节10例,双侧多发结节170例,多发结节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强化;单发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甲状腺内低密度灶。13例甲状腺腺瘤均为单发,CT平扫呈边界清晰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增强后病灶强化,囊变周围环形强化。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后强化,且边缘完整清晰;100例恶性肿瘤病灶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均匀密度肿块,增强后强化,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且部分病灶伴有淋巴结转移,内部囊变无强化;CT对静脉受侵和颈动脉受侵检出率为89.58%和100.0%,均高于CT(62.50%和53.85%,P<0.05);甲状腺良性病变中淋巴结转移例6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反应性增大;恶性病变中,淋巴结转移例52例,手术共检出淋巴结转移104枚,其中平扫检出率为88.10%,增强扫描检出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95.16%。结论CT三维成像可反映甲状腺病变形态、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对良恶性鉴别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喉癌患者(其中Ⅰ~Ⅱ期17例,Ⅲ~Ⅳ期24例;无淋巴结转移28例,有淋巴结转移13例;术后复发转移11例,无复发转移30例)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 CD3+、CD4+、CD8+、CD19+)及自然杀伤细胞( NK)水平。结果手术后41例患者NK水平升高, CD19+细胞水平下降( P<0.05), CD3+、CD4+、CD8+水平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Ⅲ~Ⅳ期患者比较,Ⅰ~Ⅱ期患者血CD4+细胞水平显著降低,CD19+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喉癌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水平显著下降,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后随访1年,复发或转移组外周血CD4+细胞水平显著下降,NK、CD19+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喉癌患者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对转移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的MRI征象特点并探析其与免疫组化Cerb B-2和Ki-67表达之间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0月所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检查,用甲醛固定标本并于病理诊断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Ki67与cerb B-2阳性率。结果 62例乳腺癌患者中MRI共诊断57例,诊断准确率为91.9%,4例(6.5%)误诊、1例(1.6%)漏诊。MRI表现:肿块影57例(46例肿块呈团块状或分叶状,边界模糊;11例呈小结节状、边界模糊)。T1WI以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病灶多呈不均匀强化。62例患者中,43例(69.4%)MRI示同侧腋窝淋巴结信号强度均匀、19例(30.6%)示同侧腋窝淋巴结信号强度不均匀,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清楚。结论乳腺癌患者MRI征象以肿块影、边界模糊、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为主,可作为首选检查手段,同时在出现以上MRI征象前提下若发生Ki67或cerb B-2阳性表达,则应警惕淋巴结转移可能,需积极监测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集的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7例PMEC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特征、伴随征象以及病理分级等。结果 27例PMEC患者中6例(6/27,22.2%)为大气道型,14例(14/27,51.9%)为肺门型,7例(7/27,26.9%)为周围型。20例大气道及肺门型PMEC的CT表现为气管及主支气管腔内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其中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5例重度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且有3例出现钙化;7例周围型PMEC的CT表现为肺内软组织结节或肿块,3例实性部分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16例(16/27,59.3%)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支气管扩张黏液栓形成。9例(9/27,33.3%)淋巴结转移,8例(8/27,29.6%)远处多脏器转移。年龄(t=-3.132,P=0.005)、淋巴结肿大(χ2=9.281,P=0.003)及远处转移(χ2=7.816,P=0.008)在低级别和高级别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MEC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胸导管阻断对食管癌切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中预防性结扎胸导管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10 8例0~Ⅲ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胸导管结扎组 (74例 )和未结扎组 (34例 ) ,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 (APAAP)法动态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CD16+56+细胞 ,并与 2 0例健康献血员进行对比。结果 食管癌患者术前CD3+、CD4 +T淋巴细胞、CD4 +/CD8+及CD16+56+细胞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术后前 3dCD3+、CD4 +、CD8+T淋巴细胞及CD16+56+细胞均降低明显(P <0 .0 5 ) ;上述各项指标术后第 5d开始恢复 ,以后各期除CD8+T淋巴细胞外 ,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胸导管结扎组与未结扎组相比 ,术后各期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术后降低更为显著 ,但可逐渐恢复。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 ,免疫功能紊乱得到纠正。胸导管结扎对食管癌患者细胞免疫近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成像(DCE)表现,探讨DWI及DCE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前列腺癌(Pca)及20例前列腺增生(BHP)的MR征象,全部患者行DWI及DCE检查,分析病例的DWI及ADC图像,测量Pca及BHP的ADC值。DCE共采集36次图像,分析Pca及BHP的时间一强度曲线变化规律。结果前列腺癌于DWI(b=800)图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受侵犯的精囊膀胱及骨、淋巴结转移在DWI(b=800)也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前列腺癌的ADC值与前列腺增生的A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癌灶的DCE表现为早期明显强化,峰值出现后强化度快速减低(快进快出),病灶范围显示直观、清晰;前列腺增生早期明显不均匀强化,持续时间较长(快进慢出)。结论DWI、ADC值的量化指标及DEC图像表现的时间-强度曲线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正确率,并且可以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转移情况。对前列腺癌进行准确的分期评估。  相似文献   

19.
Wu T  Wan YL  Rong L  Pan YS  Wang X  Liu YC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74-1477
目的探讨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2年3月收治的56例施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贲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71.4%(40/56),其中19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其16组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1.6%(6/19);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以及食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21.4%(12/5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6%(2/56);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7.7%、37.1%,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组织类型、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及侵犯食管对患者生存均有显著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组5年生存率为63.3%,阳性组5年生存率为25.4%,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2)。结论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贲门癌的安全有效术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贲门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轮廓,边缘,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于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无远处转移。【结果】40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肿瘤的最大径为5 cm~16 cm;24例畸胎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CT平扫20例可见脂肪密度影和钙化,增强轻度强化,4例呈均匀水样密度,肿瘤壁薄均匀,见弧线状钙化,增强未见强化。16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分别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11/16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5/16例),13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稍高于水密度的低密度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呈均匀密度,增强均匀强化;分别有6例、6例、10例和3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侵犯心包、胸膜、临近大血管和出现肺转移。【结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CT征象为好发于前纵隔,肿瘤体积较大,畸胎瘤多数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CT容易诊断。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均匀密度和均匀强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可侵犯心包、胸膜和临近大血管,并出现其他器官转移;诊断应当与胸腺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