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51例鼻窦出血性息肉的X线表现可分3种类型:①早期单纯上颌窦密度增高;②中期窦腔密度增高伴窦腔良性扩大;③晚期窦腔密度增高、扩大伴窦壁骨质破坏.并讨论本病与上颌窦炎、上颌窦恶性肿瘤等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3.
上颌窦出血性坏死性息肉是以出血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上颌窦炎。多为单侧发病 ,且伴有骨质破坏 ,很容易与上颌窦恶性肿瘤相混淆 ,因此临床上首次明确诊断较为困难 ,我院于 2 0 0 1年 10月收治 1例 ,采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 ,并做病理检查给予证实 ,临床资料完整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8岁 ,因左侧鼻腔非外伤性间断性出血 2年余 ,于2 0 0 1年 10月 9日来我科就诊。体查 :一般情况良好 ,精神紧张 ,左面颊肿胀 ,鼻塞 ,非外伤性鼻出血 ,出血量 80~ 10 0ml,行常规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 48小时后 ,鼻窦内窥镜检查 ,明确出血原因 ,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配合上颌窦根治术的疗效,并对其远期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使用传统的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配合鼻窦内窥镜行鼻腔、鼻窦复发性息肉及上颌窦病变的清除,结果:68例经2-4年随访观察评定疗效,治愈42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61.8%,总有效率为91.2%,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鼻窦内窥镜配合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息肉疗效较好,术后正规随访治疗对预防再次复发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X线检查对诊断消化道息肉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息肉检出率一般为40~50%,应用气钡双重造影和加压法可提高息肉的显影率。但X线对小息肉的诊断漏诊率较高,尤其是结肠单发性小息肉更易漏诊。故X线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息肉的诊断,如与消化道内镜检查相结合,可提高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水平。一、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对食道,胃和十二指肠息肉作出诊断。1.胃息肉的X线征象 显示为腔内圆形或椭圆形的充盈缺损,轮廓光滑,息肉区域粘膜皱襞消失,但周围粘膜仍存在,胃壁柔软,蠕动良好,胃腔不缩小,有时还会被肿瘤撑大。带蒂息肉在透视下可随蠕动而移动,若在幽门前区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十二指肠内,呈现十二指肠球内充盈缺损,可以恢复,呈活塞瓣状。当发生梗阻时,有胃梗阻的X线表现。乳头状息肉可以显示为轮廓呈轻度波浪状的充盈缺损影,类似蜂窝状。  相似文献   

6.
7.
8.
王钦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0):549-549
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以鼻出血伴鼻塞、头痛及流脓涕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常为单侧发病 ,伴有骨质破坏 ,易与鼻腔及鼻窦的良、恶性肿瘤、真菌性炎症相混淆。现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住院 ,并资料完整的 2 5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 5例中男 17例 ,女 8例 ,年龄 15~ 72岁 ,平均 47.5岁 ,病程0 .5~ 8年 ,平均约 1.5年。鼻出血或涕中带血、鼻塞、头痛为首发症状者 2 3例 ,2例因眼球突出就诊。检查见鼻腔或鼻道有坏死性息肉样组织 ,触之易出血 ,其中 7例病人鼻腔内有粘稠脓性分泌物。 2 5例…  相似文献   

9.
随着鼻内窥镜鼻窦手术(ESS)的开展以及治疗规范化,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本文对我院2001~2002年行ESS患者152例进行随访和分析,以探讨影响ESS疗效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静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X):35-35,19
目的探讨诊断治疗鼻窦出血性息肉的方法。方法对单独或联合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23例鼻窦出血性息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6个月~8年,无复发。结论术前CT及活检、上颌窦穿刺对诊断有较大价值,确诊依靠术中肉眼观察及术后病理检查。单独或联合应用鼻内窥镜手术方法对彻底清除鼻窦出血性息肉、防止复发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将我院 1996年 1月~ 1997年 12月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并随访超过半年以上 ,资料完整的 115例 (2 15侧 )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手术某些传统概念更新和修正。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6 8例 ,女 4 7例 ,年龄 14~ 78例 ,其中 2 0~ 4 0岁者 85例 (73 9% )。病程 2~ 38年。首次接受手术者 96例 ,有前期手术史者 19例。1 2 病变类型及手术方式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 1997年制定标准[1] 进行临床分型和分期 ,Ⅰ型二期 17侧 ,Ⅱ型一期、二期、三期 ,分别为 32、10 1、2 9侧 ,Ⅲ型 36侧。根据病变类型采用相应手术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取得良好疗效。我院自 2 0 0 0年 4月至2 0 0 1年 1 2月应用引进美国Stryker鼻窦内窥镜手术设备 ,包括第三代 51 0 0 -52微型电动切引器共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 1 0 6例 ,效果显著。现将鼻窦内窥镜手术相关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1 0 6例中男 56例 ,女 50例 ,年龄1 0岁~ 70岁 ;全身麻醉 47例 ,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 8例 ,局部麻醉 51例。根据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分 :Ⅰ型 :单纯性慢性鼻窦炎2 7例 ;Ⅱ型 :慢性鼻窦炎伴息肉型 43例 ;Ⅲ型 :多发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明俊 《华夏医学》2002,15(2):176-178
目的:探讨影响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采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20例(687侧),术后系统换药,结合局部用药及鼻冲洗,结果:随访1-2,其中治愈268例(67.7%),好转82例(20.4%),无效52例(12.9%),结论: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术后系统换药,局部用药及冲洗,是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鼻窦内窥镜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使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达到了既能清除病灶又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更使鼻息肉愈后的复发率降至很低.我科于1996年3月至2000年3月,共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65例(112侧),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对 2 8 8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 ,术后随访 6个月~ 1年。结果 ,Ⅰ型治愈率为 92 .8% ,Ⅱ型治愈率为 71.1% ,Ⅲ型治愈率为 5 5 .0 %。 3型之间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认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 ,手术疗效与临床分型、麻醉选择、手术操作熟练程度与术后局部处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孙鹏 《中原医刊》2007,34(21):61-6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4年326例接受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资料,术后随访7-24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259例(79.4%),好转51例(15.6%),无效16例(5%),总有效率95%。结论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其疗效与临床分型、手术前后用药、定期换药等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鼻内镜鼻窦手术后综合处理的工作。方法对595例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例术后进行了半年~一年以上的鼻内镜下的清理和药物治疗,并对其作了相应的记录。结果术后3-10周,见术腔粘膜水肿,囊泡、肉芽组织、息肉再生,粘连形成,经过术腔清理,70.42%d的病人术腔在10~16周内完全上皮化。结论正确合理的术后鼻内镜下术腔的清理和治疗,有效地减少术腔囊泡、息肉的再生,及时地解除鼻腔的粘连,缩短了手术后去粘膜化反应的时间,对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国内近年来发展很快 ,为鼻窦炎、鼻窦囊肿、鼻息肉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将我院内窥镜下鼻窦手术 6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0例患者中 ,男 34例 ,女 2 6例 ,年龄1 7~ 67岁。临床上诊断为慢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2 6例 ,鼻息肉伴鼻窦炎患者 2 3例 ,鼻窦囊肿 8例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3例 ,患者手术前均常规进行内窥镜检查和鼻窦 CT扫描。采用视角为 0度、 30度、 70度的德国STROZE鼻内窥镜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器械。 60例全部采用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加 2 %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参照文献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58例(360侧),术后系统换药,结合局部用药及鼻窦冲洗。结果随访1-3年,其中治愈199例(77.1%),好转40例(15.5%),无效19例(7.4%),总有效率(92.6%)。结论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术后系统换药,局部冲洗是影响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提高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 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17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的178例病例,治愈135例(75.8%),好转32例(18.0%),无效11例(6.2%),总有效率93.8%。结论恰当合理的手术操作,彻底清除病灶,正确处理中鼻甲和鼻中隔偏曲,定期的术后随访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