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风治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其来势凶险 ,病情重笃 ,为老年人常见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记载极为丰富 ,并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笔者长期潜心于活血化瘀的研究 ,根据气血理论 ,对中风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浅谈体会如下。1 中风治血的理论渊源祖国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 ,在《内经》中有“厥巅疾”、“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 :…  相似文献   

2.
瓜蒌薤白半夏汤是《金匮要略》方,主治痰浊结聚较甚之胸痹证,胸背痛较剧,不能安卧者。方中薤白入心宣窍,行气活血而助胸阳;瓜蒌清热化痰,宽胸降气,且能润肠通便;半夏燥湿化痰,和中降逆。此方不仅应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结聚之胸痹证,内伤杂病中如胃脘痛、痞胀、痢疾等,随证加减使  相似文献   

3.
关于瘀血证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证,又称血瘀证,日本学者亦称“瘀血症侯群”(“Oketeu”Syndrome),是临床许多学科常见的证候。近二十余年来,有关瘀血证本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有一定进展,现概述如次。 关于瘀血证古典范畴的研究 中日两国学者都进行了相当系统的探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血脉凝泣” (《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凝泣”(《素问·调经论》及《离合真邪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及《素问·腰刺痛篇》、“留血”(《素问·调经论》)、“坏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等多种记载,以及《黄帝内经》关于损伤瘀血、寒凝瘀血、大怒  相似文献   

4.
中风先兆是指预示有卒发中风可能的临床征象。中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而中风先兆防治对于控制或截断病情向卒发中风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据有关文献,就中风先兆及其防治作如下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某些参考。一、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预报和诊断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说: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有中风之患。”元·朱丹溪说:“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说:“中年人但觉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清·李用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68例,按抽签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选择发病1周以内,并符合气虚、痰瘀互结证候的中风患者50例,给予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治疗20d,并和常规治疗组作对照,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对急性期中风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l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治疗中风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作用机制。认为抑制细胞黏附,减轻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是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选择发病1周以内。并符合气虚、痰瘀互结证候的中风患者50例,给予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治疗20d,并和常规治疗组作对照,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对急性期中风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治疗中风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作用机制。认为抑制细胞黏附,减轻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是益气活血化痰针刺方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便血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对便血的论述内容丰富。如《素问·阴阳别论篇》有“结阴者便血”;《灵枢·百病始生》有“血内溢则后血”;《伤寒论》称为“圊血”或“便血”;《金匮要略》首先将下血分为“远血”与“近血”;《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肠风脏毒》说“血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方对中风患者sICAM-1的影响及康复作用的疗效观察,并探讨其治疗中风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发病1个月以内,并符合气虚、互结痰瘀证候的中风患者,作为中药组给予益气活血化痰方口服1个疗程,并与按常规治疗的常规组患者对比sICAM-1的变化及疗效之间的差异。结果:中药组在降低sICAM-1浓度,提高FMA、ADL和MMSE积分,提高认知能力的疗效上,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或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方是通过降低sICAM-1水平而发挥对中风痰瘀互结证的治疗和康复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68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356-358
目的探讨对痰瘀阻型中风患者应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分析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痰瘀阻型中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且ADL、FM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痰瘀阻型中风患者应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进一步促进其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12.
痹证从痰论治,早在《丹溪心法》中即有记载,其后,叶天士及王孟英等的著述中亦多有验案。近年来,我们对某些颈、肩、腰腿痛等伤科痹证,在蠲痹常规用药中,亦加入化痰散结之品,临床证明效果颇佳,本文就此作一报告。痹与痰的关系痹者,闭也。《素问·痹论》云:“风寒  相似文献   

13.
笔者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较好,现就常用治疗3法简介于下。1.清热化痰泄火法适用于痰热挟肝火上扰证。此证有轻重之异。较重者多为肝阳风动,气火升腾,痰浊上扰清窍,治宜潜阳镇逆、平肝熄风为主。可先予牛黄清心九,继进镇肝熄风汤加减,常能获得较好疗效;轻者症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SYNTAX评分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50例冠心病病人辨证分为六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SYNTAX评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冠心病病人中,女性偏于心肾阴虚证与气阴两虚证等虚证;而男性偏于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与气滞血瘀证;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多表现为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等证。气虚血瘀证的TC水平高于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阴虚证;心血瘀阻证的TG水平高于气虚血瘀证与痰浊闭阻证;痰浊闭阻证的LDL-C水平高于其余五组。痰浊闭阻型的SYNTAX评分均高于其他5型。结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证型患者TC、TG、LDL-C水平有所不同;痰浊闭阻证冠心病患者SYNTAX评分最高,病变更为复杂和显著。治疗上应重视健脾化痰与益气活血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从瘀论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自古就非常重视瘀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内经》、《金匮要略》、《血证论》等古典医籍对瘀血致渴早有记载。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灼津亏致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致血瘀,痰湿阻络致血瘀,久病多瘀,情志因素等。糖尿病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原则:气虚血瘀当补气活血行血;气滞血瘀当理气活血祛瘀;痰瘀者当化痰活血散结;阴虚者当养阴活血;寒凝者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痰瘀生毒者当化痰活血,清热解毒等。文章中简述了众医家对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从瘀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痰瘀阻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神经功能及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中风病人的证型证候特点,为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引。[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的急性期缺血中风病人进行调查,分析急性缺血中风病人阴阳类证分布、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中风病人949例,病情严重程度上,中经络910例(占95.9%),中脏腑39例(占4.1%);类证分布上,阴类证为834例(占87.9%),阳类证115例(占12.1%);病人证候要素构成上,痰证(91.5%)、风证(90.0%)、血瘀证(85.4%)是中风病人的主要证候要素;证候要素与类证关系上,痰证、风证、血瘀证、气虚证依次是阴类证主要的证候要素,风证、火热证、痰证依次是阳类证主要的证候要素。[结论]急性缺血中风证候要素分布上主要是痰证、风证、血瘀证;以阴类证居多,阴类证和阳类证在证候要素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这些为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侧重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辩证论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又称卒中 ,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关于中风病的记载 ,始见于《内经》 ,此后《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病因、脉证等进行了专门论述 ,至清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中风病证治理论。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1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 ,多从“外因”立论 ,金元以后 ,则以“内因”为主。《内经》中对中风病的记载较多 ,提出“内虚邪中”的外因论。《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  相似文献   

19.
1中风的成因中风的发生与虚、痰、瘀三者关系极为密切。中年人由于诸多因素 ,已处于始虚 -生痰 -生瘀这样一个不良状态 ,形成了中风的病理基础。始虚。元·朱丹溪在《医学发明》中说 :“故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 ,气衰者多有此疾 ,壮岁之时无有也 ,若肥盛者间有之 ,亦形盛气衰。”人到中年 ,已步入“内伤积损”之时 ,或七情损伤 ,或酒色过度 ,精血已耗 ,肝肾始亏 ,水不涵木 ,肝阳偏亢 ,而致“内风旋动”。或因气始虚 ,血始滞 ,行动始缓 ,头目眩也。生痰。许多中年人烟酒不离 ,肥甘不断 ,常常损伤脾胃 ,使之运化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痰热腑实证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痰热腑实证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化痰通腑汤保留灌肠,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腑汤保留灌肠治疗痰热腑实证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