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60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功能、脾亢症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脑病发生。术后半个月肝功能好转52例,无变化8例。脾亢症状均消失。术后2个月胃镜复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46例,好转14例。术后随访48例(12~24个月),再出血率8.3%(4/48)。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止血率高,脑病发生率低,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规范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总结1995年至2005年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08例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结果 择期手术和预防手术共95例,无死亡;急症手术1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胃穿孔1例,术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无膈下及腹腔感染.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确切、简单易行,规范围手术期处理,能使患者安全地度过手术期及有效地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石雅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85-128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2例,感染性并发症5例,大量腹水3例,急性门静脉血栓1例。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张宇 《中外医疗》2011,30(24):69-69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预后效果。方法对25例PHT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术后体温均不超过38.9℃,动态观测血小板计数均〈500万/L,术后无持续发热、肝昏迷等并发症。6d后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拔管后出院。平均随访2年,未发生肝性脑病。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止血效果好,再出血率低,是PHT患者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42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结果:经手术治疗,42例患者体温均降至38.8℃以下,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0万/L,42例患者术后均无肝昏迷和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天患者腹腔引流液显著减少,随访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明显,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门脉高压大出血患者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治疗。结果22例患者中,死亡1例,21例病愈出院。平均随访3年,无一例肝性脑病。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止血可靠,是急诊治疗胃底静脉大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0例,施行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3年,再出血率为7.9%(3/39).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熟练掌握手术的技术要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对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病因,观察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为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脾胃区门静脉高压、脾大、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脾切除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等其他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多由胰源性因素引起。脾切除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所致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例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评价该手术疗效。结果:3例于术后3~5年因肝性脑病死亡,余2例坚持驱铜治疗,生命质量显著提高,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肝功处于Child-pugh A或B级,合并有显著门静脉高压症表现和(或)上消化道出血,且无肝移植治疗条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有效的对症处理,是药物驱铜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nventional splenectomy, which requires careful handling and ligation of tissue of the splenic hilum, can easily cause complications such as splenic fever and pancreatic fistula. Here, we use the technique of dissection of the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pedicle to handle the hilum in the port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ho are subjected to splenectomy.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perative time, and occurrence of hemorrhage in 121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undergoing splenectomy and devascularization of the gastric cardia from January 1999 to December 2007. The selected cases consisted of 51 patients undergoing conventional splenectomy and 70 patients undergoing dissection of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pedicle.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ze of the spleen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fistula and splenic fever (0/70 and 9/70) was lower in patients undergoing dissection of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pedicl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5/51 and 18/5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ve time and volume of blood loss between two groups. The spleen thickness of those patients who had pancreatic fistula and splenic fever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ssection of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pedicle in port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undergoing splenectomy can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splenic fever and pancreatic fistula, and shorten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especially in the patients with a large spleen. So dissection of secondary branches of the splenic pedicle is a valuable technique for splenectom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及诊治对策.方法 回顾总结1994年6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病因:慢性胰腺炎17例,胰腺肿瘤4例.21例患者经胃镜、B超、CT等检查得到了准确及时的诊断.行手术治疗15例,单纯脾切除6例,其中脾切除加断流术8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1例.余者行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内镜血管结扎2例.结论 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认识并采用合理的诊断方法;对本病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脾切除手术指征及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脾切除手术的近期疗效以提高其安全性、降低死亡率 ,减少并发症并指导正确掌握切脾适应征。【方法】统计 430例脾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包括切脾指征、手术种类、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切脾指征中的原发疾病以肝为最多 192例 (4 4% ) ,尤其是门脉高压性脾亢 16 4例 (38% ) ;430例患者共行 76 8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 ,除切脾外 ,以分流断流为最多 75例次 (2 3% ) ;术后发生 111例次并发症 (2 6 % ) ,以感染为最多 (12 % ) ,术后死亡 12人 ,术后受治病死率 2 %。【结论】认识脾的免疫功能 ,正确掌握适应征和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脾切除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孙强 《安徽医学》2013,34(5):586-58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5.
郭蕊 《中外医疗》2014,(17):154-155
目的:分析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持续发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12月间于该院进行门脉高压脾切除术的患者130例,挑选术后持续发热的患者29例,统计其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找出合理的护理方案。结果29例患者中,不明原因患者6例,其余患者发热均由并发症引起,术后持续发热与肝功能等级划分及手术方式无直接关系(P>0.05)。结论对门脉高压脾切除患者,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是减少术后持续发热的有效手段,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6.
李庆东  沈艾  邓和军 《重庆医学》2015,(35):4975-4976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从2003年1月至2015年4月进行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31例,其中,肝硬化脾功能亢进12例,脾多发性血管瘤5例,脾淋巴瘤3例,脾囊肿3例,陈旧性脾破裂、脾血肿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术中LigaSure处理脾胃韧带,结扎脾动脉,采用丝线结扎或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个体化处理脾蒂。结果3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患者。其中,13例逐一分离、丝线结扎脾门血管后离断脾蒂,18例采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脾蒂,手术时间80~240 min ,平均(130±35)min ,术中出血量60~500 mL ,平均(150±80)mL ,平均住院时间8.3d,无手术死亡及胰瘘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在开腹脾切除的基础上,术前仔细评估,选择合适病例,利用不同腹腔镜器械的优势,个体化方式处理脾蒂,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脏切除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的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脏切除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与随访期间血细胞、肝功能、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变化以及并发症、死亡率、再出血率。结果术后患者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升高,随访期间疗效持久稳定;术后监测患者免疫球蛋白变化不明显;随访1年期间患者再出血率为5.56%,病死率为3.7%。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加断流术后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彻底治疗脾功能亢进,使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得到控制,肝功能得到稳定,而且脾脏切除后对体液免疫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对门脉高压患者及动物模型的脾脏及脾静脉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进行定位研究,并以正常大鼠及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门脉高压组脾脏及脾静脉内NOS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染色增强,计算机图像半定量分析示两组灰度及光度值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O在门脉高压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包括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4月~200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5例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分别随访1~5年,其中肝炎后肝硬化68例,血吸虫病后肝硬化12例,肝炎后合并血吸虫5例。结果围手术期止血成功78例,围手术期死亡7例。术后1年、3年及5年再次出血病例分别为8例、9例及13例,术后1年、3年及5年死亡病例分别为8例、10例及15例,主要死亡原因是肝性脑病及再出血。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一种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20.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CX  Li R  Cai XJ  Peng Z  Liang F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6):395-397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尤其是复杂病例和合并症的处理.方法 总结1990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26例病例,行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对复杂病例的术中应对措施和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7例合并胰腺囊肿者,因囊肿巨大、且不规则无法完整切除而行囊肿空肠Roux-en-Y 吻合;3例因胰腺炎后脾脏与膈肌粘连严重、界限不清,脾脏切除时首先行膈肌局部切开,解剖显露清晰后切除脾脏;2例胰腺肿瘤同时行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结果 除1例术后5 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5例获得临床治愈,随访2~15年(平均8年)无复发,无消化道出血.结论 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靠的手术方法,正确诊断、同时处理胰腺原发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是治愈胰源性门脉高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