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类肿瘤疾病,北方多见,南方少见,广西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复习文献并结合诊治的7例,扼要归纳该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
嗜酸细胞肉芽肿是一个广义而又笼统的名称。其中包括发生在骨骼的称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简称EGB)。发生在腺体、淋巴结等其它部位的软组织,称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philic Lymphatic Granuloma简称ELG)。临床多见EGB。而ELG则为少见病。据国内文献报道迄今国内共报告ELG93例,  相似文献   

3.
<正>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病,迄今国内共报告93例(表1)。1937年金氏等首先报告7例,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性疾病,与Mikulicz病相似,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赐”。1957年又补报16例,并改名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指出本症有十大特征。1964年林氏报告10例本  相似文献   

4.
许志辉  黄方  黄建强 《新疆医学》2022,(4):472-473,488
木村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病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颈部单侧、无痛性颈淋巴结病变或皮下结节,可以伴有周围血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5.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赵黎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7-2558
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loma,EG)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病为淋巴网状系统的组织细胞增生累及骨的病变。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只有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现将我院1例颢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肉芽肿性病。临床上较少见,国内报道56例,均为男性,耳鼻咽喉科文献国内未见报道。国外近年来在耳鼻咽喉科文献中才有报道,但多发生在耳部。本文报告1例女性蝶筛区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女,30岁,头疼5年,右眼失明1年,左眼突出、失明半年,按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交叉蛛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少见病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认识,从而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1年5~月连续收住2例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完整临床诊治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青少年男性,病程半年~3年,肿物位于头颈部(病例1在双侧颈部及下颌区,病例2在右腮腺区)无疼痛、发热,皮肤溃破等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均示: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在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物范围、性质及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后,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肿物切除及活检术,术后病检符合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并转入放疗科接收进一步放射治疗后,随访至今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于临床少见病,极易与头颈部其他疾病相混淆而导致漏诊或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只有掌握本病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才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临床与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对5例淋巴肉芽肿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病变。结论:镜下特征为嗜酸性白细胞广泛浸润于淋巴结各个部位。  相似文献   

10.
木村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叫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显宅[1]以嗜酸细胞增多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性疾病。我院1954~1978年期间曾收治三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一例肺部受累并自发性气胸。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今报告于下,并就肺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和处理作一简要讨论。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12.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疾病,至今国内仅报道86例。我院于1984年1月至1985年12月门诊观察治疗一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李×,男,29岁,已婚,宁夏籍,农民,因全身淋巴结肿大一年余,于1984年1月来诊。患者一年前发现左耳前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皮疹及瘙痒,继而耳后、颈部、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亦逐渐肿大,曾于1983年9月在某院就诊,骨髓穿刺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用强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合并肾病综合征三例邹万忠刘玉春王二军王海燕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hyperplasticlym-phogranuloma,ELG)主要累及淋巴结和皮下组织,在淋巴组织和淋巴滤泡增生的同时,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该...  相似文献   

14.
郑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24+132-124,132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的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案例。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与腮腺肿瘤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腮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患者血常规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大于6%以上,绝对值大于0.5×109/L以上。腮腺肿瘤患者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小于6%,绝对值小于0.5×109/L。结论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之主要特征,此数值虽然不能对本病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于术前的正确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是一种较少见的预后良好的慢性反应性疾病,是1937年由我国学者金显宅"以嗜酸细胞增多淋巴肉芽肿"首次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木村)对本病进行了系统描述,之后在国际上称之为木村病或Kimura病.  相似文献   

16.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3a来我科收治的 4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随访。结果 :本组 4例诊断明确 ,经不同方法治疗 ,效果良好。结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属良性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好 ,但易复发。对于多发和病程长者 ,宜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s病)一例报告Reportofacaseofeosinophiliclymphoidgranuloma(Kimura′sdisease)许利民张书模(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血液内科)重庆,630042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相似文献   

19.
面部肉芽肿为颜面部皮肤的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组织学上,因含有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白细胞,故又称面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上以散发多见,同胞兄妹同时发病的病例在国内外文献中极少见。我院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1,男性,27岁。例2,女性,18岁,为例1之胞妹。分别于3年前、4年前鼻梁部长一棕  相似文献   

20.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又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或嗜伊红淋巴肉芽肿,于1937年首先由我国学者金显宅首先报道,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 (木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故此病又称木村病(Kimura Disease, KD).此病全球至今报道约300例,本文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