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并评价层流手术室中人员流动对空气含茵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暴露法对20例手术进行术中空气采样,采样时间从层流30min后手术患者入室前开始至手术结束,每隔30min采样计数空气细菌;同时记录各时间段内人员流动次数。结果层流手术室中各时间段平均人员流动次数及空气菌落数的相关系数为0.945,空气细菌含量与人员流动具有相关性,术中人员流动累计达60人次时空气微生物超过国家规定的普通手术室空气静态标准。结论术中人员流动的次数,直接影响层流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含量,层流手术室术中必须严格限制入室人员。  相似文献   

2.
王海霞  朱美意 《农垦医学》2011,33(4):349-350
目的:研究动态条件下层流手术室空气细菌数量及分布.方法:采用沉降菌法对各级层流手术间不同手术过程中进行空气检测,细菌采样,并对人员流动及手术室门开关计数.结果:层流手术室术中各时间段平均人员流动数与空气细菌含量具有相关性,手术室门开关与人员流动次数增加时空气微生物可超过国家规定的普通手术室空气静态标准.结论:加强对层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找出层流空气中浮游菌超标的原因,为预防医院感染和正确管理维护手术室提供相关数据。方法:采用尘埃粒子计数仪和浮游菌采样器依照《医疗机构技术消毒规范》在手术间布设14个采样地点,11个时间点,每点采样次数3次,连续检测200台次手术,对手术间手术区和周边区不同时段和地点的空气中的尘埃粒子数和浮游菌数进行动态监测、总结、分析。结果:在空态状况下尘埃和浮游菌完全达标;手术运行过程中开台时迅速上升,开台后30 min持续增高,45 min后逐渐回稳,维持到60 min,到手术快要结束前30 min迅速拉升直至手术结束时达最高峰,在对手术间物体表面、回风口滤网与清洁消毒维护后15 min逐渐回复,30 min恢复正常。结论:在洁净环境参数稳定的情况下,净化主体过滤器本身不具备杀菌功能,以及手术动态运行过程中人流、物流、操作活动增加导致空气中尘埃粒子和浮游菌浓度超过滤器单位时间内有效滤除率,是导致尘埃粒子和浮游菌动态情况下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洁净手术室不同时段空气沉降菌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0个万级洁净手术室分别于手术前30 min、手术切皮时、切口缝合时进行空气采样检测,其中5个手术间按照日常工作模式为常规组;其余5个手术间作为观察组,对手术室人员进出、开关门次数严格要求。每个手术间按手术区采样60份,周边区采样60份。结果 10个万级洁净手术室手术区平均菌落数(8.34+4.62)个,周边区(6.03+3.37)个,手术区空气沉降菌显著高于周边区(P<0.01)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增加,沉降菌平均数明显增加。结论洁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沉降菌监测更能反应洁净手术室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5.
层流手术室是采用一定的空气洁净技术,达到一定的细菌浓度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手术室,可以达到预防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的目的。2002年我院建立了10间层流净化手术室,其中百级手术间1个,万级手术间3个,10万级手术间4个,30万级手术间2个。2003年投入使用后,由于管理上各个环节的经验不足,一年中有多个月份手术间空气质量不能完全达标,见表1。此后,通过不断改进管理措施,手术室空气质量获得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黄承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62-2363
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在动态下(手术过程中)各时段空气的微生物变化规律,为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在手术人员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千级、万级、10万级洁净手术间进行不同时段的细菌菌落数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查找原因并制定工作流程。结果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两个时段动态层流实测值均高于手术中及静态下标准值,同级别不同时段菌落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通过加强整改措施的落实,手术切口感染率下降。结论动态下监测能反映手术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根据监测结果要求手术人员必须树立术中全过程控制感染的理念,而严格科学的感染管理才是实现无菌环境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7.
层流手术室不同状态下空气细菌学的对比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级别层流手术室空气的细菌进行采样,经培养后测定菌落数。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及2h时术中控制开门次数和人员流动数与未控制组相比,空气中菌落数均有明显差异,经控制管理后的空气菌落数明显减少(P<0.001);且手术开始后2h时空气菌落数均比手术开始后30min时低(P<0.05)。认为手术人员对层流手术室的学习和认识亟待提高,防止其他手术间人员随意进出,参观人员必须更换清洁的洗手衣裤,以减少对术中空气的污染,降低手术患者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层流洁净手术室不同时段空气细菌检测结果,探讨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科学管理.方法 采用9 cm平板暴露采样30 min监测手术期间不同时段的细菌菌落数.结果 手术开始前及手术结束时细菌菌落数较高,但符合Ⅱ类手术区域的标准;手术期间细菌菌落数符合Ⅰ类手术区域的标准.结论 层流洁净手术室与使用紫外线和乳酸消毒相比更具优越性,加之手术室科学管理,可保持手术环境的洁净和稳定,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充气式保温系统对手术室内层流的风速、风向及空气中菌落总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12月在垂直层流手术室内进行手术的76例模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保温层流组和层流组两组,每组38例。应用三维超声风速仪测量两组手术室内层流开启30 min后和空气采样结束后手术床周围63个点位层流的风速及风向变化;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30、60、90、120 min进行空气采样并分析两组层流手术室内空气中的菌落总数变化。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层流的风向均为向下,两组层流开启后30 min的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气采样结束后保温层流组的风速小于层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行亚组分析得出两组非头部区域的风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保温层流组头部区域的风速小于层流组(P <0.05)。两组内空气中菌落总数随手术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两组间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开始后30、60、90、120 min时手术室内空气菌落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充气式保温系统设置为38 ℃时虽对手术室内层流的风速有一定影响但对层流的风向及空气中菌落总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开关门次数、手术人数与空气洁净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01~04的21例不同手术,均在万级层流手术间,记录手术期间的手术人数与开关门次数,采用平板暴露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洁净手术室万级手术间手术过程中进行空气监测,细菌采样,监测手术人数及开关门次数对手术间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手术间人数,大于10人组与小于10人组比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间总开门次数,大于50次组与小于50次组比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万级手术间手术人数对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没有影响;手术室总开门次数大于50次,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1.
丁玉辉  罗宇  朱翠容 《重庆医学》2012,41(34):3638-3639
目的比较4种不同消毒方法在层流手术室连台手术之间消毒的效果,探求层流手术室连台手术之间的最佳消毒方法。方法选择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层流万级手术室,空气采用平板沉降法进行采样和培养,物表采用物表采样法进行采样和培养。对连台非感染手术之间4种消毒方法消毒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4种消毒方法物表及空气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水擦拭物表层流与其他3种消毒方法具有相同的效果,既能减少消毒剂对环境和物表的破坏又能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手术室静态与动静态结合空气消毒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华  程科萍  王健  周群 《现代医学》2003,31(5):329-330
目的 探讨手术室动态情况下的空气持续消毒问题。方法 在手术室选择两间规模相当的手术间进行空气消毒效果观察。试验间联合应用三氧消毒杀菌机和除菌型空气洁净器 (动静态结合消毒 ) ,对照间应用三氧消毒杀菌机 (静态消毒 )。空气采样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1999年版 )采用自然沉降法。分别在三氧消毒杀菌机消毒后 2、4和 6h进行采样。结果 动静态结合消毒空气中细菌数为 30 3cfu·m-3 ,静态消毒为 5 47cfu·m-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且随空气洁净器开机时间延长 ,除菌率逐步提高。结论 手术室空气消毒应采用动静态联合消毒 ,除菌型空气洁净器应提前打开并延续至手术结束为止。  相似文献   

13.
朱鸣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6):1133-1134
洁净手术室是采用现代空气洁净技术,对手术室内手术用房的空气进行初、中、高效过滤,层流手术室其“无菌”环境主要是通过空气的“过滤”、“层流”以及室内有效“正压”状态来维持的。我院2003年12月正式启用洁净手术室,共有9间手术间,其中100级1间、1000级2间、10000级5间、100000级1间。洁净手术室是一个多环节复杂系统,存在高度不确定的应用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层流手术室存在潜在的感染因素所采取的防护。方法:随机选择50例,手术时间小于2h,入室人数少于6人的为Ⅰ组;50例手术时间小于4h的,入室人数少于9人的为Ⅱ组。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空气采样,其采样时间分别为0、30、60、90、120、150、180、210min。结果:因手术时间长短、入室人数不等,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即CFU/m3完全不同。结论:手术开始时因入室人数多少,手术室门开关时间的不定,手术器械包的开启等,直接影响层流手术室的无菌条件。  相似文献   

15.
手术室是外科系统中集手术、诊治、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院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多数医院手术室采用的是层流洁净手术室,根据建筑部规定:连台手术术间需要等待20~30 min的空气自净消毒时间.为解决患者等待手术的焦虑心理、手术量的增长、手术间少、手术连续性受到干扰等问题本科室设立研究小组,研究以百级、万级术间及连台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改变连台手术术间空气消毒方法为目标,尝试分析含氯制剂干预连台手术间空气消毒效果,从而为缩短连台手术术间空气消毒时间做理论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6.
空气洁净技术在手术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洁净手术室的建设非常迅速,其在实际运用中也证实能有效地保证手术环境的洁净和稳定,能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1].然而,洁净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不仅取决于手术室的净化效果也取决于手术室的日常管理,其与人员因素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2-3].为了进一步明确围术期人员因素对空气含菌量的影响,本研究随机抽取2008年8~12月在百级层流手术间开展的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手术60例进行4个时间段的空气采样,探讨围术期不同时间段人员流动次数与空气含菌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感染手术对共用净化空调手术间的空气环境是否有影响。方法选择共用净化空调的10000级洁净手术间2间,非特异性感染手术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监测动态环境下手术间各时段空气细菌培养的菌落数;对照组(未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监测静态环境下手术间各时段空气细菌培养的菌落数。结果两手术间在术前空调运行30min、手术开始后的30、60、90、120min、缝合皮肤前15min;手术结束后15min,30min8个时段同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均P值〉0.05,差异无显著性;未施行手术手术间不同时段比较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非特异性感染手术对共用净化空调手术问空气环境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洁净手术室管理中人员流动控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员流动控制在洁净手术室改善空气质量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分别对我院3间万级洁净手术室进行30次静态采样和动态采样。分析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结果:静态采样细菌总数为2.1~9.6 cfu/m3之间,空气质量均达标。动态采样空气含菌量在45.6~142.6 cfu/m3之间,也达标。但空气含菌量和各个时间段内人员流动数呈正相关(r=0.712,t=5.442,P=0.027)。回归方程为Y=5.223X-11.241 6(其中Y为空气含菌量,X为人员进出数)。没有发现人员流动次数和切口愈合方式的关系(F=1.046,P=0.013)。结论:人员的频繁流动也可能使洁净手术室空气含菌量超标。因此洁净手术室也应当适当控制人员频繁流动。  相似文献   

19.
王梅  王义芳 《黑龙江医学》2012,36(6):473-474
目的分析三氧消毒机和KDJH层流净化杀菌机,两种消毒方法对连台手术室空气的消毒效果,探讨连台手术空气消毒方法。方法用自然沉降法于消毒前、后和连台手术开始后的不同时段采样监测,观察两种方法对连台手术室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均能使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85%,三氧机消毒的A手术间,连台手术开始后空气中的菌落数明显上升,层流净化杀菌机消毒的B手术间,连台手术开始后空气中的菌落数逐渐下降。结论层流净化杀菌机可以缩短连台手术间隔时间,是解决连台手术在有人条件下持续空气消毒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功能杀菌机对无层流手术室空气动态消毒与静态消毒的效果。方法:使用多功能杀菌机分别采用动态、静态两种方法对手术室空气进行消毒,并进行动态监测与效果比较。结果:动态消毒法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在手术过程中一直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静态法在术前无人员的情况下菌落数控制在低水平,但随着手术的进行及人员的流动而迅速持续增加,术中空气污染严重。动态消毒法效果明显优于静态法(P<0.01)。结论:持续动态空气消毒可保证手术室内空气菌落数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