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剂量及预后.结果 A、B组控制颅内压< 15 mm Hg明显优于对照组,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预后较好(P<0.05);A组重残及植物生存7例,B组3例(P<0.05).结论 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2.
硬膜下颅内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ICP)监护的价值. 方法 选择10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分为ICP监护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ICP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 结果 ICP监护组术后平均应用甘露醇的时间为8 d,平均剂量为950 g;常规治疗组术后平均应用甘露醇的时间为12 d,平均剂量为1 450 g.两组在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监护组50例中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4例(8%),急性肾功能损害7例(14%),应激性溃疡4例(8%),肺部感染8例(16%);常规治疗组50例中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9例(18%),急性肾功能损害14例(28%),应激性溃疡5例(10%),肺部感染9例(18%).两组术后电解质紊乱及急性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护组患者术后ICP初值与患者死亡率呈负相关(P<0.01);全部患者经3个月随访,ICP监护组50例中恢复良好27例(54%),轻残13例(26%),重残2例(4%),植物生存3例(6%),死亡5例(10%);常规治疗组50例中恢复良好17例(34%),轻残6例(12%),重残6例(12%),植物生存8例(16%),死亡13例(26%),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连续ICP监护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的有创颅内压( ICP)监测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各种颅内压监测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1例莺型颅脑损伤(STBI)病例,根据ICP探头的位置和放置方法分为A、B、C 三组(每组67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七分别于脑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手术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脑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微创穿刺钻颅,导管连接换能器,连续监测颅内压;行左侧桡动脉穿刺后置管,监测心率、血压;于颈静脉置管,以备采血之用。此后观察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颅内压(ICP)与脑灌注压(CCP)、脑组织氧摄取率及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VADL)。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CP、CCP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脑组织氧摄取率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DL均明显减低(P<0.05),治疗后6 d观察组V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灌注,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但对于脑组织摄取氧的能力及代谢功能并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颅脑创伤后甘露醇治疗对保护肾功能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比较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68例.患者分为ICP监测组(ICP组,77例)和非ICP监测组(对照组,91例),动态观察患者血浆胱抑素C、肌酐和尿素的变化,记录甘露醇使用量、患者住院天数、6个月GOS评分等. 结果 两组在入院伤情、肾功能、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是ICP组的2.2倍(P<0.05).ICP组的甘露醇用量[(443±133)g]仅为对照组[(1 620±412)g]的27.35%(P<0.01);ICP组甘露醇使用时间[(4.8±3.8)d]也显著少于对照组[(7.2±2.3)d](P<0.01);6个月GOS评分ICP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7,14和21天血浆胱抑素C、肌酐浓度和第14天尿素浓度ICP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颅脑创伤治疗过程中采用ICP监测可显著减少甘露醇的用量与时间,有效预防和减少颅脑创伤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颅内压监测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晋  李卉  孙婧  刘庆  张赛 《武警医学》2006,17(8):578-580
 目的 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在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出血性脑卒中60例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监护组根据持续ICP的变化分为<20 mmHg、20~30 mmHg、>30 mmHg,并随时调整治疗.对照组根据常规经验进行术后治疗.结果 监护组ICP>20 mmHg者占60%,>30 mmHg者占20%.在甘露醇的应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预后情况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ICP之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进行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后小脑室穿刺监测颅内压3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性 ,已日益被众多神经外科医师所认识。通过侧脑室穿刺管进行颅内压监测 ,具有较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由于大部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室受压变小 ,穿刺不易成功而被许多临床医师所忽视。现对我院 31例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小脑室穿刺总结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0年7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71例(GCS 3~ 8) ,有 5 4例行侧脑室穿刺 ,其中 31例为小脑室 (急诊头颅CT示脑室受压变小 ,侧脑室前角最宽径 <0 .6cm)。31例中男 19例 ,女 12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周内的颅内压变化特点。方法 对75例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5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组25例,监测时间为0~7 d,分别取伤后2、4、6、12、24 h的颅内压及第2、3、4、5、6、7d每4h所测得的颅内压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75例患者的平均颅内压均高于正常成人颅内压,监测7 d内死亡26例。不管是全组、重型颅脑损伤组还是特重型颅脑损伤组,死亡者和存活者比较,其平均颅内压均在伤后0~5 d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以伤后2 h和第3 d最明显(P<0.01)。结论 通过对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的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为患者的进一步检查、治疗及手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机制与疗效。方法选择伤后12 h内入院的PADBS患者51例(治疗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同期入院常温下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浆β-内啡肽(β-EP)均值、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血浆β-EP均值、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明显下降(P<0.01),低CPP明显上升(P<0.01);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将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合称为治疗有效,将植物生存、死亡合称为治疗无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觉醒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PADBS患者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对45例颞部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入院后早期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治疗方案,以48例病情相似而未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作为对照。两组病人预后有明显差异,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 P<0.05)。对颞部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早期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颅内损伤变化,指导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高渗盐水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休克早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7.5%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HTS)在(特)重型颅脑外伤,尤其合并休克患者早期救治过程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对降低颅内压、改善脏器血流灌注和抗休克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外伤合并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渗盐水组(HTS),甘露醇组(Mannitol,MT);2组分别输注7.5%HTS(4ml/kg)和20%MT(0.5g/kg),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5、30、60、90、120分钟和3、4、5小时持续监测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脑灌注压(CPP)、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SaO2)、血生化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S100B蛋白及记录尿量。结果 HTS能明显降低ICP,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灌注及提高心排出量,并且对血生化指标和尿量无影响,从而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结论 HTS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休克早期治疗中能有效降低ICP,改善器官血流灌注,且与甘露醇相比,起效更快,更持久和更安全,同时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发生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纠正休克引起的相应病理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12月使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116例颅脑创伤患者(重型112例,中型3例,轻型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行颅内压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控制颅内压,包括药物降颅内压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生存74例,42例重型患者死亡.GCS 3~5分组共75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44%;GCS 6~8分组37例,死亡9例,病死率24%;GCS 9~15分组4例,无死亡.结论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并对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GCS评分低、颅内压高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CT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和预后估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 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和预后的估价。材料与方法:CT 扫描13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其脑室脑池形态、脑室/ 颅腔比率、中线结构移位等变化特征,对颅内压和预后进行估价,并与颅内压监测结果对照。结果:CT 显示三脑室、基底池受压明显或消失、脑室/ 颅腔比率越小、中线结构移位越严重者,颅内压升高越明显;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生存质量越低。结论:CT 能够估价颅内压,并由此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杨华林 《武警医学》2012,23(6):475-477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改善轻、中度脑外伤患者智能、情绪情况。 方法 67例轻、 中度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接受闭合性脑外伤基础治疗,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 疗,压力为0.18~0.20 MPa,舱内氧浓度控制在23%以下,吸氧85 min/次,持续100 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共进行3 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估。 结果 两组治疗前MMSE各分项分、MMSE总分、SDS总分和SAS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上述各项 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高压氧组治疗后SDS和SAS总分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高压氧治疗改善 轻、中度脑外伤患者智能、情绪评分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轻、中度脑外伤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连续选择住院治疗的轻、中度脑外伤67例,随机分为HBO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接受闭合性脑外伤基础治疗,HBO组另行HBO治疗,压力为0.22 MPa,舱内氧浓度在23%以下,吸氧85 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PSQI各成分评分及PSQI总分分布接近(P〉0.05),治疗后多数PSQI成分评分及PSQI总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HBO组治疗后多数PSQI成分评分及PSQI总分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HBO治疗可明确改善轻、中度脑外伤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符合以下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9例:无糖尿病史,均施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无重要颅外合并伤,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根据GOS,将7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较差组,分析两组间伤后血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伤后血糖(包括入院及术后血糖)与颅内压呈正相关;预后良好组伤后血糖较预后较差组低,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颅内压呈线性相关,并且高血糖能够作为早期预测颅内压及预后的简便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 ICP)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持续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IC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压氧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 Vs)、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快于对照组(P<0.05),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压氧治疗后ICP值为(11.20±3.39)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4±3.1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9%,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危重病患者抵抗感染能力,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型脑损伤后Terson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重型脑损伤(SBI)后Terson综合征(TS)发生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监测161例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ICP)、眼内压(IOP)、脑灌注压(CP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力,分析它们与SBI后TS的关系。结果:SBI后T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S的发生与急性ICP和IOP增高密相关,发生TS病人的ICP和IOP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IOP增高与急性ICP增高呈正相关,ICP曲线上出现A波者大多发生TS。结论:SBI后IOP和ICP明显增高的病人易发生TS;有效控制ICP和IOP,防止ICP曲线上A波出现,有助于减少TS的发生和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