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州县为伤寒病高发区 ,1999年共发生伤寒455例 ,无死亡病例 ,年发病率为58.63/10万 ,比1998年上升34.50 %。1流行特征1.1地区分布以位于县城的全州镇发病最多 ,共184例 ,占40.44 % ,该镇发病率达187.34/10万 ,见表1。表1全州县伤寒副伤寒病例地区分布乡镇病例数发病率(1/10万)构成比( %)全州镇184187.3440.44永岁45112.459.89绍水4082.428.79才湾4177.469.01龙水3164.026.81黄沙河1354.662.86白宝84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3.
刘亚华 《职业与健康》2014,(20):2983-2985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伤寒副伤寒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夏秋季为主,占69.03%;十总镇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为8.55/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51.61%和10.32%;流行因素配对调查显示,发病与生食海产品水虾有关(P〈0.01)。结论该区应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治疗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肠道传染病,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迅速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西省近10年来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江西省疫情统计年报表及暴发疫情专题调查报告,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完成后进行逻辑检查,并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8—2007年全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007例,年均发病率5.81/10万;全年均有发病,但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6~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各个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别很大;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人群是农民,其次为学生和工人。[结论]江西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持续下降,也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和学生是预防的重点对象。农村的改水改厕是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加强学校的饮用水卫生管理,切实有效地控制伤寒副伤寒在学校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8.
张斌 《职业与健康》2007,23(1):35-35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可通过接种伤害疫苗获得免疫力。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3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所引起。副伤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病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大体与伤寒相同。笔者现将盈江县2003-2005年两型伤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近年来大连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1年大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大连市2006-2011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9/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11月、4月、5月,占总发病数的40.4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之间,占发病总数61.70%;发病职业占前三位的是家务及待业、工人、干部职员,占总发病数的63.12%。结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 - 2017年郑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17年郑州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939例,以副伤寒为主(70.71%)。2006 - 2007年和2015年发病率出现2次高峰,其他年份发病率波动在0.14/10万~1.02/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0.92/10万。郑州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郊县居民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 - 10月,主要集中在15~44岁的青壮年(63.79%),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51%和14.70%。结论 郑州市属于伤寒副伤寒的低发地区,但部分县(市)发病率仍较高,应增加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强传染源管理,加大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舟山市2004-2008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 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工人、渔(船)民、家政及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5岁年龄组。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舟山市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3.
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慈溪市1991-2006年伤寒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慈溪市16年间共报告伤寒166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波动在3.18/10万~20.89/10万之间,男女性别比为1.24∶1,25~49岁青壮年人群高发,占55.12%,发病高峰在5~9月份,呈单峰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5.78%。结论慈溪市是伤寒高发区,发病与慈溪市农村水污染、居民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开展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加强水源管理是预防伤寒流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淮北市伤寒爆发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伤寒爆发流行因素 ,为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疫情蔓延 ,建立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可疑样品病原追踪。结果 调查流行期间的 86名患者 ,罹患率0 .4 3% ;患者中食凉皮 72人占 83.72 % ;病源追踪发现 ,凉皮加工人员及凉拌食物中均检出伤寒杆菌。结论 凉食污染及嗜食凉食习惯是造成本次伤寒爆发的原因。贯彻《食品卫生法》 ,强化食品加工环节管理 ,落实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 ,是防止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爆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简称伤寒)发病和病原学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2003~2010年伤寒疫情资料和2005~2010年伤寒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0年伤寒累计报告1 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5.37/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9.03、6.26、6.12、6.63、6.82、3.81、2.50、1.57(P<0.01)。年均发病率(/10万),吉首市为13.65,泸溪县为5.59,凤凰县为12.57,花垣县为3.95,保靖县为3.84,古丈县为1.93,永顺县为0.87,龙山县为1.83;男性为5.80,女性为4.93(P<0.01);0~4岁为3.21,5~24岁为6.57,25~44岁为5.70,45~64岁为4.59,≥65岁为2.47。1 083例病人中,农民占41.92%,学生占31.30%,其他占26.78%;5~10月发病的占65.37%。2006~2010年累计对160例伤寒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检测,从160份血样中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从42份大便中检出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466份疑似病例、963份重点人群、55份岀院病例标本和124份外环境水样均为阴性。[结论]2003~2010年湘西州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流行菌株是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法得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依次是经常在外就餐、经常食用凉菜、经常食用烧烤、经常饮生水、卫生习惯差和有接触史.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是经常在外就餐(OR=3.458)、饮生水(OR=1.814)和食用凉菜(OR=1.021)3个因素.结论 经常在外就餐、饮用生水和食用凉菜是玉溪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三大风险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