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世界上处于真正健康状态的人占5%,处于疾病状态的人占20%,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约达7  相似文献   

2.
卓然 《气功》2009,(10):868-872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15%,患有疾病的人占25%,而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某民调机构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3.
金友  杨凯钿 《环球中医药》2010,3(5):366-367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在既往的调查中广州大学学生亚健康人群占到46.5%。  相似文献   

4.
卓然 《养生月刊》2009,30(10):868-872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15%,患有疾病的人占25%,而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某民调机构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养生月刊》2004,25(10):942-942
现代医学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分成三种状态,即健康态、亚健康态和疾病态。其中,所谓亚健康态,便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问,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据资料统计,全世界57亿人口中,约有半数人口呈亚健康状态,我国卫生部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亚健康的人口约占总人数的48%。  相似文献   

6.
<正>亚健康是WHO提出的一组介于健康和疾病的边缘状态,也称病前状态[1],是人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低质量健康状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的人数日益增加。笔者为朝医四象体质分析亚健康大学生压力症状,对延边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1对象和方法1.1调查对象:延边大学在校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  相似文献   

7.
陆江 《养生大世界》2004,(10):62-62
亚健康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概念。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亚健康态容易变化,具有双向性,若采取养生调理措施则向健康态转化,若不采取措施则向疾病态转化。最近中华医学会调查指出,健康和疾病的人群各占15%,而亚健康人群占70%。另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16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今年4月份公布结果显示:北京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75.3%,上海人中占73.49%,高于其他地区。在亚健康人群中,40~50岁的人主要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心理负荷重、饮食无节制、抽烟喝酒多,引起慢性疲劳,情绪不稳和代谢异常,影响神经系…  相似文献   

8.
林德云  熊玉芳 《河北中医》2012,34(9):1407-1408,1414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医学教授布赫曼提出,人体健康为第一状态,疾病为第二状态,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者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这个观点一提出迅速引起全球关注,并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有关亚健康的成因、表现、分型、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有诸多论述。调查显示,全世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并将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的中医辨证施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subhealth)也称“第三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据此估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的壮医辨析及壮医外治法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有多种症状的一种症候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既不符合健康标准又没病的亚健康者占75%[1];而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约[2]  相似文献   

11.
桂枝四逆散对亚健康人群疲劳、睡眠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张沁园 《河南中医》2007,27(10):30-31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和人际交往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据WHO调查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70%,亚健  相似文献   

12.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亚健康人群以40岁以上居多,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经医生检查诊断为有病占20%,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躯体上、心理上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处理完美状态”,如将此条件放宽一些,健康人群提高到10%,仍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3.
顾晴 《湖南中医杂志》2013,(12):119-120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人都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毫无疑问,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根本。然而,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状态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失眠是亚健康状态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它与疾病状态下的失眠有区别,亚健康失眠状态是指受检者经体检及量表检测结果提示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以睡眠质量差为其最主要不适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已经较大程度影响其生活及工作,但未达到失眠症诊断标准的这样一种状态[1].  相似文献   

15.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失眠、乏力、体力下降、情绪不稳等种种不适的感觉和症状,多由人体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下降、退化或老化所致。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由于不具备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不属于疾病状态,因而也就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多前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治疗亚健康状态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心思想是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防止疾病的传变,对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亚健康的概况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干预亚健康的养生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蓉 《河北中医》2011,33(2):280-281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等症状,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但也可通过积极调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认为,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病因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视角,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与体验,又称“次健康”、“病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是非器质性改变或未确诊为某种疾病,但身体出现功能上的改变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目前大约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及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使更多的人面临亚健康,亚健康是疾病与健康的中间状态,WHO调查显示,全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高达75%;亚健康常常出现失眠,其表现为睡眠结构、睡眠质量紊乱~([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30~50岁是亚健康失眠症状高发人群~([2]),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正>"治未病"是中医药治病保健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代表着人类医学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1"治未病"是人类健康、疾病学的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见,占世界人口95%的都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而且,亚健康的躯体又是孕育疾病的前奏;再有现代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