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3.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甲襞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情况。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散斑血流仪检测8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胫前皮损、非皮损与100名对照胫前正中及两组指尖血流灌注绝对值。结果:患者皮损、非皮损与正常对照皮肤微循环灌注绝对值分别为(319.96±124.65)BPU,(100.87±19.74)BPU和(60.10±13.90) BPU,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银屑病指尖微循环灌注值为(406.31±64.01BPU),高于无甲受累患者的(270.13±69.41) BPU和对照组的(361.15±113.70) B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微循环灌注绝对值与PASI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744)。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及甲襞微循环血流灌注异常,皮损部位灌注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对65例银屑病患者及45例正常人甲皱襞微循环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前者甲皱襞微循环图象在视野色泽、血管袢数目、形态长度和及宽度等方面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而进行期患者较静止期患者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 对象与方法70例均为寻常性,其中进行期34例,静止期20例,退行期16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20岁以下21例,21~40岁43例,41岁以上6例。病期1年以内17例,1~5年26例,6~10年15例,10年以上12例。正常对照组21例为健康青壮年,男12例,女9例。 相似文献
8.
黄芪维胺酯联合应用对银屑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于1995年7月以来应用黄芪,维胺酯治疗银屑病34例,观察了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观察组34例,平均年龄33.47±3.18岁,平均病程62.50±14.56月。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1.76±4.46岁,平均病程57.00±... 相似文献
9.
硬皮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病理显示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壁改变,如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笔者对12例硬皮病患者和10名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进行比较观察,发现硬皮病患者有显著的微循环障碍。1资料与方法硬皮病患者12例,均符合198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系统性硬发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6.5岁(12~61岁)。病程为4个月~2年,对照组为10名,其中男性2名,女性8名。年龄25~55岁,均为健康查体者,并排除心、肾、外周血管病及糖尿病,血液病。方法:采用WX…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皮肌炎发病原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新途径,我们对20例皮肌炎患者与正常人做了甲皱微循环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皮肌炎患者与对照组甲皱微循环除管袢形态无显著意义外,其管袢的清晰度、排列、数目、袢顶瘀血、血流缓慢等都有极其显著性意义。说明本病多数有血瘀存在,应选用活血化瘀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皮肤、代谢及多器官系统结构和功能。自20世纪初发现皮损处微血管增生以来,微循环与银屑病的关系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微循环血管及淋巴管发生形态学改变,促进炎症细胞迁移和炎症因子产生,导致皮肤微循环出现新生,血流量、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本文就银屑病皮肤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临床资料30例经临床确诊的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患者,男23例,女7例,年龄在60~76岁之间,病程3个月到16年不等。皮损部位均在下肢。全部病例均依据临床表现及体征、必要的心、肾、呼吸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3.
14.
薛筑云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6,(1)
作者在上次报告中提出,在银屑病患者的脓疱性损害、斑块和临床表现正常的皮肤中有两种血管异常现象:一是除含有红细胞外,从各方面来看都类似淋巴毛细管的薄壁管道,另外一个异常现象是在静脉毛细管和毛细管后微静脉内有明显的内皮细胞裂隙。为了进一步把问题搞清楚,作者通过再建模型的技术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用煤焦油和紫外线治疗前后的15例寻常性及2例von Zumbusch型脓疱性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并以54例其他皮肤病(其中6例的皮肤临床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15.
银屑病患者皮肤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银屑病目前临床尚缺乏理想的监测病情、指导治疗的检测手段,微循环异常在银屑病中是一个突出表现,以往不少学者通过非连续性定性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1,2],我们首次采用新型彩色甲皱微循环控制系统,能够对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录像和拍摄,并定量地测定管径、流...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患者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变化有一定关系。提示本病可采用调整微循环功能,降低血液粘度和减少血小板聚集性的治疗方法来替代副作用大且有致癌危险性的细胞性药物。 相似文献
17.
18.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丹参治疗前后甲皱微循环变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于 1995~ 1998年对 5 0例住院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丹参液静脉滴注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于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 ,现将疗效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5 0例 ,男性 ,47例 ,女性 3例。年龄 18~ 6 5岁 ,平均 32 6岁。病程最长 2 6年 ,最短 3月 ,平均 4年。其中点滴状 2 6例 ,钱币状 18例 ,地图状 6例 ,进行期 33例 ,静止期 17例 ,反复发作 2 0例 ,初发 15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时行甲皱微循环检测 ,出院前复测。本组病例治疗前半月均未采取任何特殊治疗。临床表现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者 (红皮病型、关节病型、脓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结缔组织病所致雷诺现象的疗效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缔组织病患者52例,根据是否伴发雷诺现象分为无雷诺现象组(n=28)及伴雷诺现象组(n=24),另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微循环检测仪检测并比较各组甲襞毛细血管形态学特征及各甲襞微循环指标;伴雷诺现象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各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雷诺现象组及无雷诺现象组患者甲襞毛细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伴雷诺现象组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伴雷诺现象组患者甲襞毛细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及总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伴雷诺现象组形态积分及袢周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态积分及总积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甲襞微循环可作为结缔组织病所致雷诺现象患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且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3岁.因手(足)指(趾)尖红肿,指(趾)甲角化、脱屑6个月,于2007年11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半年前无明显诱闪患者整个指(趾)甲近端皮肤出现红肿,甲下有脓疱.曾口服雷公藤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后指(趾)甲全部脱落,予胸腺肽20 mg肌内注射,每日2次,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派瑞松)外用等治疗后肿胀略缓解,部分指(趾)甲生长,但新生甲脆易脱落,增厚变形,按压甲板有黄色浑浊脓液溢出,并有异味.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现仍在口服氨氯地平(络活喜)5 mg/d,血压可维持在正常水平.无其他慢性疾病史,2003年曾接受动脉支架手术.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