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抑郁症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1有关因素 一般抑郁症分为原发性(内源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内分泌因素、传递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电解质因素和遗传因素为内因性、自解性因素。社会心理致病因素有文化差异、内向性格、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地位与外因因素,反映性神经因素。内源性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和双相性情感障碍归类为内因性精神病。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原因的为外源性抑郁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综合干预。结果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影响及社会心理因素。通过认知治疗和应用镇静性抗抑郁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病态的认知,使其人格趋于整合,改善人际关系,恢复患者康复的信心,真正达到心理上的康复。结论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改善了患者的自知力和服药的依从性,是治疗青少年抑郁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既然是心理疾病,自然因心理因素导致,受到精神刺激的结果,其他原因不会导致抑郁症。然而,科学研究证实,抑郁症分为原发性抑郁症又称为内因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继发性抑郁症往往是由非心理因素诱发的忧郁症。也就是说,抑郁症未必都是心理因素导致,其他因素同样会导致抑郁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及抑郁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有关因素 一般抑郁症分为原发性(内源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内分泌因素、传递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电解质因素和遗传因素为内因性、自解性因素。社会心理致病因素有文化差异、内向性格、人际关系、经济条件、地位与外因因素,反映性神经因素。内源性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和双相性情感障碍归类为内因性精神病。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荣康  袁茵  卢莲  周游 《四川医学》2011,32(11):1817-1819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特点,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Scale)对3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有势力他人和机遇显著高于常模;抑郁症患者以不成熟和混合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成熟应付方式;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抑郁呈显著相关;内控性和成熟应付对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结论抑郁症患者属于外控性,倾向于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解决问题,这与其抑郁水平有密切联系,心理治疗应在充分考虑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帮助抑郁症患者调整不恰当的应付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②方法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分的4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③结果老年脑梗死抑郁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④结论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脑梗死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加强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社会应激,认知心理因素和抑郁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应激因素、认知心理因素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了215名大学生,用问卷形式调查社会应激、认知心理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结果相比非抑郁组,抑郁组被试有更多的消极性生活体验和抑郁歪曲的认知,对自我评价过低;所调查的社会应激因素和认知心理因素对抑郁症有显著影响。结论社会应激因素和认知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会性心理疏导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1例住院抑郁症患者趋于康复时针对其社会心理问题进行社会性心理疏导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抑郁症状明显减轻(P〈0.01),社会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1),结论:对有一定社会心理因素诱因的抑郁症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药物治疗,个别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趋于康复时的社会性心理疏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对40例抑郁症病人(内源性抑郁12例、非内源性抑郁28例)与38例正常人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1与N2潜伏期明显缩短。非内源性与内源性抑郁及正常人三组间比较:(1)非内源性抑郁与正常人比较P1缩短;(2)内源性抑郁与正常人比较N1与P2明显缩短;(3)非内源性与内源性抑郁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仅表现为内源性抑郁P2有缩短趋势。此研究反映了抑郁症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及抑郁症各亚型之间存在不同的脑电生理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莉莉 《医学综述》2013,19(6):1069-1072
抑郁症、焦虑症和抑郁焦虑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身体因素,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可从年龄及症状严重程度对这些疾病进行分型,同时应注意抑郁症与焦虑症共病的特殊表现。从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药物心理联合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对抑郁症及焦虑症的治疗现状进行概括分析,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40例抑郁症病人(内源性抑郁12例,非内源性抑郁28例)与38例正常人进行了视学透发电位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组与正常组比较,P1与N2潜伏期明显缩短。非内源性与内源性抑郁及正常人三组间比较:(1)非内源性抑郁与正常人比较P1缩短;92)内源性抑郁与正常人比较N1与P2明显缩短;(3)非内源性与内源性抑郁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仅表现为内源性抑郁P2有缩短趋势。此研究反映了抑郁症病人与正常人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CCMD - 2 -R中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 112例抑郁症患者 (病例组 )与 112例正常人 (对照组 )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家庭因素、生活事件、性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并就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使抑郁症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开拓更广阔的治疗和护理途径;方法 对50 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与50 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统计结果采用t 检验;结果 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在缩短病程、减少药物用量、延长复发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 且可增强病人自我克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论 心理因素不仅是心因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的重要诱因,而且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也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可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有俊  秦子琈  王爱芹   《中国医学工程》2012,(9):64+67-64,67
目的探讨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并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的筛查结果,选出32例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运动疗法、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电抽搐疗法等措施对其进行3个月的干预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后用CES-D抑郁自评量表和临床常用HAMD量表进行抑郁状态的评定,并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抑郁的因素主要是躯体因素、离退休、丧偶、再婚、空巢现象、经济上的失调、遗传因素、心理因素,治疗干预后患者的CES-D量表总分、HAMD量表总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老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有躯体因素、社会生活事件、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经过干预治疗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为老年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2):111-112
目的研究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来自2015-01—2016-09间收治的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住院和门诊抑郁症患者102例。10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药物+心理组。药物组单纯给予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心理组给予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起效时间;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抑郁症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起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药物+心理组相较于药物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患者常有情绪低落、体力精力下降、活动减少、自罪感和无价值感、社交退缩、丧失兴趣及愉悦感、自杀观念等症状,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显著降低,是社会的最大疾病负担之一.至今,抑郁症的病因尚未能完全明确.目前,其致病因素可被人为分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根据理论观点,可分为心理动力学派、行为学派、认知学派等.Aaron Beck的认知理论是继心理动力学派和行为学派之后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抑郁理论.根据Beck的观点,负性认知是抑郁症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症健康的神经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心理治疗。方法 :对 8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及音乐疗法等。结果 :4 8例病人抑郁症状消失 ,2 5例抑郁症状明显减轻 ,5例因脑卒中并发症死亡 ,7例病人效果不明显。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加强健康心理教育 ,有利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消除或减轻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抑郁状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改变,其发病率可达20%-7.5%因此,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极为重要,我们采用心理康复和运动康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心理康复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抑郁症临床对照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屈永才 《医学争鸣》2002,23(19):1817-18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 (HAMD)抑郁量表对 97例卒中后抑郁症和 78例内源性抑郁症的评分进行分析 ;使用CT或 (和 ) MRI确定病灶部位 ,并结合 HAMD抑郁量表的分值对病灶部位与抑郁的发生进行研究 .结果 抑郁症发生率为 33% .抑郁的发生与患者性别、病变性质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颅脑 CT或 (和 ) MRI示左侧半球比右侧半球、前半球比后半球更易发生抑郁 ,抑郁程度左侧重于右侧 ,前部重于后部 .卒中后抑郁症的焦虑 /躯体化症状发生高于内源性抑郁症 ,而认知障碍尤其是绝望感低于内源性抑郁症 .卒中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以轻中度者居多 (89.7% ) .结论 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 ,在治疗卒中同时应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脑SPECT检查。其中3例为内源性抑郁,2月为反应性抑郁。所有抑郁症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均有脑灌注不足。且以右侧颞叶、额叶、顶叶为主。而经过治疗其症状缓解后,其脑灌注均恢复正常。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之间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