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分类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8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3例肾移植术后出现尿瘘患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随访6~12月,保守治疗11例(47.8%),手术12例(52.2%)。手术患者中,9例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的病人有1例再次出现尿瘘,经二次手术后治愈;3例采用带蒂大网膜修补法,尿瘘无复发,移植肾B超检查无积水,患者肾功能正常。手术一次成功率91.7%(11/12)。其中采用带蒂大网膜修补法成功率为100%。结论 手术是治疗肾移植术后尿瘘的主要方法。采用带蒂大网膜修补肾移植术后复杂性尿瘘具有取材方便、组织修复快、尿瘘复发率低的特点; 同时可以减少局部感染及纤维化的机会, 梗阻并发症少, 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尿瘘作为肾移植后早期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3%~10%,处理不当容易致移植肾丢失。文章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并发尿瘘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处理经验。 方法:选择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0-12/2009-03肾移植1 203例中发生尿瘘患者27例,接受尸体供肾26例,活体供肾1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岁。所有患者确定为尿瘘后先采取留置18Fr双腔气囊导尿管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可采用手术探查。17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2例单纯伤口引流+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双向引流,5例经膀胱镜逆行置入输尿管支架+留置膀胱18Fr导尿管;10例进行开放手术探查,其中5例行移植肾输尿管与膀胱重新吻合术+置入输尿管支架,5例开放手术移植肾输尿管与自体输尿管端端吻合+置入输尿管支架,开放手术中有6例加用带蒂大网膜包绕于吻合口。 结果:移植后因再次尿瘘而行手术损伤肾静脉切除移植肾1例,26例尿瘘治愈,随访3个月~7年,无再发尿瘘、吻合口狭窄、移植肾无积水及尿路感染,肾功能正常。 结论:对于肾移植后尿瘘应早诊断、早治疗,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无效后及时采取手术干预,对于复杂性的尿瘘于吻合口处可采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尿瘘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外科并发症之一,目前对于肾移植术后尿瘘的治疗方法各中心报道不同,而且没有标准的分类标准和治疗规范。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不同部位尿瘘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1994年11月至2008年7月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对象:确诊的68例肾移植术后尿瘘患者。 方法:根据尿瘘的部位将68例患者分为吻合口瘘及输尿管瘘。尿瘘部位根据膀胱造影、磁共振水成像及经手术探查结果确定。尿瘘诊断后先行保守治疗,即立即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伤口渗液,逆行插入双J导管及留置尿管。无效时立即手术修补尿瘘。分析不同部位尿瘘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 主要观察指标:尿瘘的发病特点、病因、部位及治疗情况,比较不同部位尿瘘的治疗结果。 结果:吻合口瘘20例(29.4%),输尿管瘘48例(70.6%),平均发病时间分别为3.1±5.1±2.5、8.8±5.5天(p<0.05)。吻合口瘘15例(75.0%)保守治疗成功,5例(25.0%)手术治疗,其中4例治愈无复发,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输尿管瘘中8例(16.7%)保守治疗成功,40例(83.3%)手术治疗,其中35例治愈(包括6例复发再次手术),3例移植肾切除(2例修补失败,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吻合口瘘的保守治疗成功率较输尿管瘘高(75.0%vs16.7%,p<0.01)。 结论: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定位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吻合口瘘发生时间相对较早,漏尿量大。对于吻合口瘘可首选保守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而对于吻合口以上的输尿管瘘应尽早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肾移植后并发尿瘘占泌尿系并发症的40%~70%,其尿瘘的可能诱因包括外科因素和内科因素两个方面。 目的:有效减少和避免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尿瘘的发生,延长移植肾的存活。 方法:从病因、诊断和处理方面回顾分析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0~58岁,肾移植后尿瘘发生时间 为3~31 d, 每日漏尿量60~2 000 mL。参照尿道损伤分类标准,按照尿瘘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按照尿瘘的病因及部位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多发瘘。观察肾移植后尿瘘病例中单纯性和复杂性尿瘘各自发生概率,分析尿瘘的病因。 结果与结论:68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尿瘘中,47例为单纯性尿瘘,占69.1%,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4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30.9%,其中肾盂瘘2例,输尿管瘘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瘘11例,输尿管坏死段大于2 cm 6例。肾移植的任何步骤处理不当都可引起术后尿瘘,术中应根据输尿管血液供应,水肿情况,瘘口大小和输尿管的长度来选择不同的术式,以确保无张力的可靠吻合。发生尿瘘后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术后尿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导致移植肾丢失、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 目的:建立肾移植术后尿瘘诊治的流程制度,探讨其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制度建立及病例分析,于1993-12/2009-02在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取从1993年12月至2009年2月我院共实施肾移植手术1313例,术后发生尿瘘102例,占7.7%。其中男67例,女35例。年龄21~57岁,平均32岁。所有尿毒症患者均对肾移植手术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1)肾移植手术后伤口渗尿者;(2)每日漏尿量>50ml者;(3)漏尿持续时间>3天者;(4) 曾行尿瘘修补术者;(5)尿瘘修补术后伤口再次漏尿者;(6)伤口虽无漏尿,但移植肾周有液性囊肿形成,经穿刺抽液检验证实为尿液者;(7)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尿瘘部位者。排除标准:伤口渗出液经检查为淋巴液、组织间液、或脂肪液化者。 方法:1993年12月~2009年2月肾移植1313例,发生尿瘘102例(占7.7%)。在102例中,34例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企业管理的模式,研究并制定了肾移植术后尿瘘诊治“五步流程制度”,即定性、定位、定量、定类诊断四步骤,治疗一步骤。 主要观察指标:肾移植术后各种尿瘘治疗效果。 结果:采取保守治疗34例中反复尿路感染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5例;采取手术治疗68例中输尿管与输尿管吻合狭窄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1例和输尿管逆流1例。治疗结果:保守疗法治愈34例(33.4%),手术治愈68例(66.6%),两组死亡3例,占2.9%。死亡原因为尿瘘导致重症肺部感染。 结论:对肾移植术后尿瘘诊断过程制定了“定性、定位、定量、定类”诊断标准,建立诊治过程中的“五步流程”制度,可使尿瘘诊治更加有序及规范化,有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背景:肾移植后尿瘘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伤口愈合,还可能引起局部及全身感染,严重者导致移植肾丢失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建立尿瘘诊治的规范化标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95例发生尿瘘患者诊治情况。 方法:95例患者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9~61岁,尿瘘发生于移植后1~40 d;单纯性尿瘘74例,复杂性尿瘘21例。根据临床经验和诊治常规,参照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黔生等报告的肾移植后尿瘘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诊断,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五步诊治流程”进行诊断及治疗。 结果与结论:56例采用保守治疗,治愈45例;50例采用手术治疗(含1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治愈45例,其余5例中2例因伴发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3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90例中获长期门诊或信访随访者71例,随访时间2~11年,失访19例。单纯性尿瘘中56例获得随访,其中41例移植肾功能维持正常,10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4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1例因肺癌死亡。复杂性尿瘘中15例获得随访,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4例诊断为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证实采用李黔生提出的“五步诊治流程”可有效规范肾移植后尿瘘患者诊治流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婴幼儿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秦秀英赵炳纯赵仰胜侯菊生孙丕通谭方伦李少华我们对3例婴幼儿慢性硬膜下血肿经反复前囟穿刺与锥孔引流失败后采用带蒂大网膜颅内移植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方法是开腹后取出大网膜,按照大网膜血管弓的特点剪裁成带蒂的...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后尿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发生在泌尿系统任何部位,如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绝大多数的肾移植后尿瘘发生在移植后3周内,少数可发生在1个月后,甚至半年左右。文章根据尿道损伤疾病分类的原理,将肾移植后尿瘘分别按照尿瘘病因、尿瘘部位、病变程度等进行分类;讨论了肾移植后尿瘘经久不愈的原因以及诊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得出:肾移植后尿瘘一旦发生,应对它的病因及尿瘘部位迅速做出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肾移植后尿瘘的诊断,必须注明尿瘘的部位,并根据其病理变化程度,注明是单纯性,或是复杂性,使肾移植后尿瘘诊断更加准确及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肾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但移植后各种并发症仍然威胁着患者移植肾功能甚至生命。一些内科并发症很难预防,但外科并发症临床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文章综合分析肾移植后尿瘘、输尿管梗阻、输尿管返流等常见尿路并发症发生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尿路并发症作为肾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移植技巧密切相关。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诊断、有效处理,成为提高肾移植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背景:输尿管梗阻的发生原因有外科技术性、缺血性、周围病变压迫和排斥反应等,其中外科因素最为重要。如何有效降低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其作出及时诊断、处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回顾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23例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诊治情况,分析总结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1998-01/2008-12肾移植患者1 160例的临床资料,肾移植后发生输尿管并发症23例,占1.98%。其中尸体供肾移植共924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18例,占1.95%;活体供肾移植236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并发症5例,占2.12%。17例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重新吻合术;2例行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行移植肾输尿管游离,重新放置输尿管支架管;1例行球囊扩张术;1例行软膀胱镜下逆行输尿管支架管插管治疗。输尿管并发症治疗后复查B超明确肾盂输尿管扩张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中19例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2例输尿管坏死,2例输尿管扭曲。治疗后随访3~98个月,其中2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恢复了移植肾肾盂与膀胱的通畅,移植肾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4 d内血肌酐浓度下降,术后无复发。1例皮肤造瘘患者术后8年余,移植肾功能正常,定期更换造瘘管。1例扩张及1例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治疗后效果欠佳,仍输尿管狭窄,后行手术治疗。提示肾移植后输尿管梗阻病因复杂,以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最常见;外科手术是解除梗阻的主要方法,经及时恰当的外科处理,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及长期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与尿路重建方式的选择有关,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能否取代输尿管膀胱吻合成为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目前仍有争论。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后尿路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探索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成为首选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3-12/2007-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完成。 参试者:选取同期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且尿路重建方式采用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方式275例。 方法:受者输尿管近端结扎,远端输尿管导管探查通畅后,修剪供肾输尿管及受者输尿管吻合端成袖口状,供肾输尿管放置一根6Fr双J管,上至供肾肾盂,下至膀胱。移植过程中均常规放置尿管,移植后第7天拨除尿管,第8天拨除双J管。抗生素均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疗程5 d。 主要观察指标:总结受者移植后常见尿路并发症尿瘘、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结果:共发生17例次尿路并发症,其中尿瘘4例,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13例次,其中早期梗阻4例,包括2例移植肾周血肿压迫,手术清除血肿后治愈,1例为支架管血凝块堵塞,更换支架管后治愈,1例为小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治愈。9例为后期梗阻,其中6例为吻合口狭窄,采用输尿管镜下冷刀切开、球囊扩张治愈。3例为输尿管结石,经内镜下激光碎石治愈。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所有患者处理后,尿量及肾功均得到恢复,各种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 结论: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一种安全的尿路重建方式,发生的输尿管梗阻大都能通过内镜得到有效处理,无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风险,有可能作为无尿型尿毒症患者肾移植尿路重建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活体肾移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大宗样本的临床资料,为此国内移植专家达成了中国活体供肾移植博鳌会议共识,使活体肾脏移植规范化。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方法:2006-01/2008-03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6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其中父母捐赠给孩子39例,孩子捐赠给父母1例,兄弟姐妹间捐赠19例,三代旁系血清7例,夫妻间捐赠3例;ABO血型相同66例,相容3例;HLA无错配5例,2位点错配者31例,1位点错配者32例,4位点错配者1例;取供者左肾66例,取供者右肾3例,均经开放手术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69例受者中,均未发生移植肾失功,1年肾存活率达100%;平均热缺血时间为(3.56±1.42) 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5.12±25.34) min,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5.6±7.0) d。肾移植后3个月内出现排斥反应9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肾动脉狭窄1例,骨髓抑制2例,脑梗死1例,尿瘘1例。提示随着活体肾移植供体严格、全面的评估,活体供肾移植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排斥发生率低等优势,是目前尿毒症患者家庭自救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应用相对无创的多排螺旋CT来替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评价肾脏移植手术中肾脏解剖及功能情况,主要集中在16排螺旋CT及以下机型,鲜有关于64排螺旋CT应用在肾脏移植中的报道。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供者肾脏及受者肾脏的检查价值。 方法:对7例拟自愿捐献一侧肾脏给其亲属进行活体肾脏移植的供者肾脏及6例接受了肾脏移植的受者肾脏进行了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对增强扫描各期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 结果与结论:7例供者CT血管造影显示左右肾均为1条肾动脉者4例;左肾2条肾动脉,右肾1条肾动脉者1例;左肾3条肾动脉,右肾两条肾动脉者2例;所有供者左右肾均见1条肾静脉及1套肾盂输尿管。MPR重建显示左肾囊肿1例,CT尿路造影显示双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6例受者中CT血管造影显示6例移植肾动脉、静脉及输尿管吻合口均未见狭窄及内瘘,其中4例移植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清晰,皮质CT值均在150 HU以上,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均匀,CT尿路造影显示肾脏泌尿功能正常;2例移植肾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不清,皮质CT值均小于100 HU,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较弱,延迟10 min扫描仅见少量对比剂排泄,经过肾脏穿刺确诊为排斥反应。结果表明,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完成对肾实质、肾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的综合评价,可作为肾脏移植前后评价肾脏解剖及功能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后处理;肾移植;三维重建;排斥  相似文献   

14.
蔡明  石炳毅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53):10545-10548
目的:通过在活体供肾摘取后对供者孤肾功能进行全面性、规律性、连续性地评估,了解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的功能变化,从而分析活体供肾摘取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选择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117例,肾摘取后通过连续监测血清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尿常规及血压水平等各项指标,并在出院后坚持随访,全面评估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的变化及供者的全身健康状况。 结果:117例活体供肾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其中2例肾摘取后围手术期出现药物过敏反应;8例肾摘取后尿常规镜检有红细胞;5例出现微量蛋白尿;15例出现尿路感染;3例围手术期出现情绪焦虑,对自身健康状况表示担心;22例围手术期出现切口疼痛或不适;19例出现血压轻度增高,但均在正常血压范围内。所有供者肾摘取后均出现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下降4~25 mL/min,平均(9.4±4.7) mL/min,均未超出正常肾小球滤过率范围。所有供者肾摘取后均出现血清肌酐升高,43例在供肾后2个月时仍超过正常水平;在肌酐增长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程度的比较中,左侧与右侧孤肾、男性与女性供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50岁以上供者肌酐水平高于50岁以下供者(P < 0.01)。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除外5例肌酐水平至今仍异常,但均稳定在135 μmol/L以内。 结论:供者孤肾在活体供肾摘取后各项监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甚至在短期内超出正常水平,但这些指标变化并不影响孤肾的整体功能,不影响供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临床角度分析,活体供肾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pedicled greater omentum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ecret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and stimulation of angiogenesis. The neurotrophic factors released from the pedicled greater omentum, such as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urotrophin 3/4/5 could exert a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damaged host neural and glial cells, and also could induce the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to neural cells. OBJECTIVE: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the omentum of neuro-protection and vascularization,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transplantation of BMSCs and pedicled greater omentum into injured rat spinal cord might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transplanted BMSCs and consequently gain a better functional outcome. DESIGN, TIME AND SETF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imal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the Secondary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between June 2005 and June 2007. MATERIALS: Fifteen male inbred Wistar rats, weighing (200±20) g, provided by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the Secondary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were used and met the animal ethical standards. Mouse anti-BrdU and mouse anti-NF200 monoclonal antibody were purchased from Boster, China. METHODS: Cell culture: We used inbred Sprague-Dawley rats to harvest bone marrow for culture of BMSCs and transplantation to avoid possible immune rejection. BMSCs were cultured via total bone marrow adherence. Experimental grouping and intervention: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cell group and combined group, five rats per group.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spinal cord injury (SCI) only, during which an artery clamp with pressure force of 30 g was employed to compress the spinal cord at the Tl0 level for 30 seconds to produce the SCI model. 5 μ L PBS containing 10^5 BMSCs was injected in  相似文献   

16.
From a series of 26 diabetics selected for combined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s 9 died before surgery was scheduled, one died after surgery and 4 rejected the transplants. The effect of pancreas 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or both on vibratory perception and thermal thresholds, various motor and sensory conduction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in 9 of the remaining 12 patients. In 6 both the pancreatic and renal grafts were functioning, in 2 the pancreas was rejected, and in 1 the kidney. At an average follow-up of 41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mean total score of clin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improvement in 6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combined transplantation was 5.5±1.6 compared with – 4.3±2.5 in 3 patients with one surviving transplant (P<0.001). Similarly, the average increase i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was 5.8±1.1 m/s in patients with two functioning grafts whereas it decreased 2.9±0.7 m/s in those with only one (P<0.001).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considered improved in patients with successful outcome of the two organ transplantations in contrast to the statements of those with only 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