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组各41例。研究组给予PEG-INFα-2a皮下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INF)α-2a肌内注射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病毒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应答(ETVR)率、持续病毒应答(SVR)率及肝功能指标(AST、ALT)的差异。结果:研究组EVR率、ETVR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8周时,研究组SVR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58.5%(P<0.05);治疗后研究组AST、ALT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干扰素的持续性应答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5):665-668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过程中血清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CHC患者94例,根据治疗前HCV-RNA含量将患者分为低、中、高载量3组,分析不同载量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并检治测、对比治疗后不同应答组患者各HCV-RNA含量及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结果:低、中、高载量3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和HCV-RNA载量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2者呈正相关(r=0.845,P=0.001);94例患者中完成48周治疗者共计90例,其中持续应答55例,部分应答25例,无应答10例。持续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逐渐降低,无应答组逐渐升高,治疗24周、48周3组间CD4~+CD25~+Treg细胞比例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CD3~+、CD4~+、CD8~+及CD4~+/CD8~+升高(P<0.05),3组间CD3~+、CD4~+、CD8~+及CD4~+/CD8~+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CHC可降低机体HCV-RNA载量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CHC患者HCV-RNA载量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而与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CD4~+CD25~+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为预测CHC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H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组连续用药48周,B组连续用药72周。在治疗进行4、12、24、48和72周(B组)以及治疗结束12、24周后进行HCV-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以及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7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临床效果较48周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减少停药后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53-156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可以抑制体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减轻对肝脏的损害,改善肝功能。在维持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以及阻止病情进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动态检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包括患者临床症状、一般体检、血常规、生化指标、HCV-RNA转阴率、HCV病毒载量等),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淋巴细胞比值指数(ALRI)与各项指标的关联性,特别是对HCV病毒载量、病毒应答及复发等疗效的预测价值,旨在为CHC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廉价、客观的疗效评价新指标。为临床预防和个性化精准治疗CHC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提供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4-2516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和治疗结束24周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 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的应答情况。方法 84例 CHC患者随机分为 3组。治疗组 2 8例 :干扰素 α-2 b 3 mu,每周 3次 ,肌肉注射 ,同时口服利巴韦林 3 0 0 m g,每日 3次 ,共 6个月 ;对照 A组 2 6例 :干扰素α-2 b 3 m u,每周 3次 ,肌肉注射 ,共 6个月 ;对照 B组 3 0例 :利巴韦林 3 0 0 mg,每日 3次 ,口服 ,共 6个月。停药后 3组均继续观察 6个月。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 T)正常 ,HCV-RNA阴转为标准观察治疗应答及持续应答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 6个月治疗组、对照 A组和对照 B组 3组治疗应答率及持续应答率分别为 57.1%、3 8.5%、3 .3 %和 42 .9%、19.2 %、0 ,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结论 干扰素α-2 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CHC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干扰素或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对照组应用降酶、保肝等药物,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定量(HCV-RNA)下降率及肝脏纤维化无创检查指标。结果治疗组肝功能、HCV-RNA下降率及肝脏纤维化无创检查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标准化治疗方案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西双版纳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7例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27例,给予标准化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辛伐他汀组30例,在标准化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组疗程均为24周.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检测2组患者的肝功能(血清ALT和AST水平)和血浆HCV-RNA水平,观察生化学应答和病毒学应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患者和辛伐他汀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辛伐他汀组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LT和AST、血清HCV-RNA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24周的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满意,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探讨分析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慢性丙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总疗程时间为48周,通过对比血清HCV-RNA结果,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之间经治疗后的病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慢性丙肝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94-89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42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治疗结束后24周检测HCVRNA载量。统计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同时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以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4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率75.35%,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97.18%,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2.39%。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显示,年龄≤40岁、体质量<75kg、病程<10年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体质量≥75kg、病程≥10年的患者(P<0.05);疗程越接近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累积用量越接近预计用量的患者,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越高(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丙型肝炎较为理想的抗病毒方案,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证80%以上的疗程和80%以上的药物推荐剂量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合并IR)38例,对照组(无IR)34例,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IR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持续应答率(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是34.2%和5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SVR组HOMA-IR治疗前显著低于非SVR组,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IR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而提示改善IR状态,有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单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14%;治疗组的治愈率42.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张爱秋  李新华  王会琳  曹春蕊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13-1014,1017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分为老年组(≥55岁)36例,中青年组(年龄<55岁)32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病毒学持续应答(SVR)及生化学应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中,老年组在焦虑、抑郁、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良反应较大,但如果坚持完成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与中青年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基线资料齐同的血清HCV-RNA阳性的代偿期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3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3个组:甲组23例,男/女:10/13,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2g/次,3次/d,2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乙组26例,男/女:12/14,皮下注射凯因益生150×104IU/次,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胶囊0.6g/d,疗程48周;丙组24例,男/女:13/11,皮下注射派罗欣60μg/次,1次/周,口服利巴韦林胶囊0.6g/d,疗程4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采血,化验HCV-RNA、肝纤维化4项,比较3组患者疗效,按α=0.05标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在病毒学应答率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χ2=61.49,P<0.001;迟发病毒学应答(lated virological response,LVR)χ2=27.66,P<0.001;无病毒学应答(non virological response,NVR)χ2=23.03,P<0.001];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在抗纤维化方面优于其他两组,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在治疗终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 F=3.692,P=0.038;C-ⅣF=5.290,P=0.007;PCⅢF=6.153,P=0.003)。【结论】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不仅可以清除HCV,同时还能抑制纤维化进展,治疗代偿期肝硬化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刘晓丹 《四川医学》2014,(8):1006-1008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统计2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HCV-RNA的阴转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及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HCV-RNA的阴转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4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均无对治疗不能耐受而停药者。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高转氨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88例高转氨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似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联合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显著低于对照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2.22%、53.33%与1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似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佳,显著改善血清生化指标与肝功能,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进进 《海南医学》2014,(8):1130-1132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联合胎盘多肽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0vIG)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4例MG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6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GC+甲泼尼龙+醋酸泼尼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胎盘多肽注射液。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受累肌群肌无力严重程度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T淋巴细胞转化率、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受累肌群肌无力严重程度绝对评分为00.18±4.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绝对评分(P〈O.05);相对积分为(60.39±14.0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11.29%、46.77%和88.52%,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率达到(65.07±14.16)%,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水平(P〈O.05);总不良反应率为14.52%,显著低于对照组(Pl〈O.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可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MG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综合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9.
王楷翔  赵娟  党玉新  李莹  曹明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1):1153-1156
目的 了解保定市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载量、肝病程度的相关性,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7年9月758例HCV-RNA阳性者进行HCV的基因型检测,分析其基因型与HCV-RNA含量和肝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58例HCV感染患者中1b型和2a型分别为50.79%(385/758)和36.68%(278/758)。HC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与性别、感染途径及种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b型患者ALT、AST、GGT及HCV-RNA水平均高于2a型和其他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肝病患者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b型丙肝肝硬化及肝癌比例高于其他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b型患者对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治疗的ETVR应答率(57.92% vs 83.09%)和SVR应答率(24.68% vs 60.79%)均明显低于2a型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1b型患者ALT与HCV-RNA呈正相关(r=0.685,P<0.01)。结论 保定市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流行株为1b型和2a型,其中1b型与丙肝肝硬化、肝癌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36例和进展性肝病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乙肝后肝硬化32例)]的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874 T→A位点多态性中,慢性持续性感染者总从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2109 A→G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GG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和慢乙肝组之间,SR和AsC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874 T→A从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A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2109 A→GGG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