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IP的确定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目前多应用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一致区作为半暗带存在和溶栓治疗的基础,但半暗带存在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1].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演变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观测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过程.方法:44例超急性期(<6 h)与急性期(6-72 h)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5组.均行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H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常规MRI检查,在DWI高信号内梗死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及高信号外周嗣区、对侧镜像区分析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和乳酸(Lac)的含量,并计算NAA/Cr、Lac/Cr.结果:①与对侧镜像区比较:梗死核心区和内缘区在所有时间组NAA/Cr均明显降低,Lac/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缘区NAA/Cr在24 h内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时间组Lac/Cr均升高;周围区在48 h以内NAMCr轻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ac/Cr升高.但随后时间组内Lac未明显测出.②各兴趣区之间的NAA/Cr和Lae/Cr在发病最初6 h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进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IP在发病的最初12~24 h存在于DWI高信号区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外周推移.②DWI高信号区外也存在IP,时问可以持续至24~48 h.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以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芈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mm2/s及9.36×10-4mm2/s,t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性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②PWI显示11例超早期脑梗死存在灌注缺损区或灌注减低区,2例腔隙性脑梗死未见明显异常.③对于PWI>DWI者.ADC值轻度降低(<22%)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DWI与PWI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和波谱(MRS)技术界定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力求提出量化评定标准.方法 13例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及MRS技术,并在2~28 d内复查T2 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扩散变化及代谢改变.结果 ①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值分别为7.01×10-4 mm2/s及9.36×10-4 mm2/s,相对ADC(rADC)平均值分别为0.63及0.87,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急性脑梗死的典型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氮-乙酰天门冬氨酸盐(NAA)水平降低.以肌酸和磷酸肌酸(Cr)为内标准的NAA/Cr比值、Lac/Cr比值及相对NAA(rNAA)在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降低(<22%)、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而ADC值明显降低(25%~53%)、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16%~34%)的区域为不可逆损伤区的可能性大.④1例疑腔隙性脑梗死发病2 h DWI见右丘脑小团异常高信号灶,ADC下降幅度为16%,11d后复查T2 WI见原右丘脑高信号完全消失,提示为缺血半暗带,而非梗死.结论 DWI和MRS的联合应用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全部显示为高信号,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检出率为100%。结论:磁共振DWI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门首利 《当代医学》2022,28(4):85-87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DWI)及灌注成像(PWI)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判定及其在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扫描,分别于入院、发病一、三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NIHSS)。应用DWI及PWI面积值计算IP,结合NIHSS评估IP在脑梗死预后价值。结果 39例患者存在IP,对IP/PWI与NIHSS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正相关关系,IP/PWI比值越大患者预后越好。结论应用DWI与PWI测量IP及评估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发病的4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及DWI扫描,并在治疗后复查MRI。对比分析患侧病灶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与正常区比较缺血半暗带ADC值仅轻度下降,病灶中心区ADC值则明显下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R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均有上升趋势。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ADCR值高于病灶中心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ADC及ADCR可以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和预测缺血半暗带,为指导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界定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Feng XY  Liang J  Yin XD  Han X  Dong Q  Lü C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52-95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两种MRI技术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影区界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动物实验 :取 50只SD大鼠 ,用线栓法行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 ,其中 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A组 ) ,另 4组分别栓塞 30、60、1 80、360min(B、C、D、E组 ) ,每组1 0只大鼠。对A组大鼠于假手术后 30min、各栓塞组大鼠于栓塞结束时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计算表观弥散系数 (ADC)、局部脑血容量 (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的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病灶区脑组织切片标本进行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光镜、电镜观察 ,并与DWI图像对比。 (2 )临床观察 :对发生急性中风症状 6h以内的 43例患者行急诊MRI检查 ,于 7d后进行随访。43例患者均行头颅T1 WI、T2 WI、DWI和PI扫描 ,应用ADC图测量DWI异常信号区体积 (vDWI) ,应用MTT图测量PI异常信号区体积 (vPI) ;随访时用T2 W图像测量最终梗死灶体积 (vCI)。比较vDWI与vPI以及vDWI与vCI的差异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动物实验 :栓塞各组大鼠T1 WI未见异常信号 ,D、E组T2 WI见异常高信号。B、C、D、E组均可见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和PI异常信号 ,DWI异常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区域的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脑梗死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表现。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 只,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组12只,全脑缺血组8只,病理组8只。前3组每只实验动物均于手术后0.5h、1h、2 h、4h、6h、8h、12h和24h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 MRS检查,测量氮 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 (Cho)、肌酸(Cr)、乳酸(Lac)含量及梗死体积。病理组MCAO后对应于前3组MRS检查的时点取标本分别行光 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手术前后各时点Naa、Cho和Cr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检出Lac 峰。MCAO组术后0.5hNaa即开始下降,随后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MCAO后6hNaa再次明显下 降。Cho和Cr在MCAO后24h内也趋于下降,MCAO后0.5h开始出现Lac峰,随梗死时间的延长,Lac持续升高,其 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98,P<0.01)。Cho和Lac含量于全脑梗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而Naa和Cr含量 于全脑梗死后均呈线性持续下降,均与病理学结果相符合。结论:1H MRS可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多种代谢物的动 态演变,可用于脑梗死后脑代谢的监测和早期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研究脑梗死亚急性期病灶不同区域间各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55例发病在3~5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定位病灶,然后运用1H-MRS对病灶侧梗死灶的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周围区1、周围区2和正常区组织以及病灶对侧(对照侧)相应部位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等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进行波谱分析,同时计算比较不同部位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rNAA、rCr、rCho)和Lac/Cho。结果与对照侧相应区域比较,病灶侧NAA由正常区至核心区逐步下降,Lac则逐步增高。病灶侧各区域间rNAA、Lac/Cho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r和Cho的减低以核心区为主,内、外缘区则略有降低。结论DWI结合1H-MRS对代谢产物的定位分析,推测脑梗死亚急性期缺血灶周边仍有持续低灌注区域,可能存在血脑屏障受损和血管源性水肿。  相似文献   

14.
急性期脑梗塞DWI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探讨DWI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5例临床拟诊为急性期脑梗塞的DWI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与出院诊断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 在脑梗塞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DWI,CT,常规MRI发现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98%、33%.57%;DWI诊断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在急性期脑梗塞影像诊断中,DWI可作为除外新发脑梗塞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兔全脑梗死的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改变,探讨全脑梗死后脑内代谢物Naa、Cr、Cho和Lac的动态演变规律。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立即断头,然后将兔头用不透气的塑料薄膜紧密包裹,并用37°C水垫包裹、棉被保温。采用Marconi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和小关节表面线圈,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0.5h、1h、2h、4h、6h、8h、12h和24h进行MRS检查。结果:全脑梗死后24h内Cho含量无明显变化。Lac在斩首后0.5h内迅速达到高峰,但0.5h~24h在高水平保持相对稳定。Naa和Cr含量于全脑梗死后呈线性持续下降。结论:1H-MRS能无创性地检测在体全脑梗死后脑代谢物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的质子磁共振波谱 (1H -MRS)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演变规律。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2 0只 ,实验组 12只 ,对照组 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 0 .5h、1h、2h、4h、6h、8h、12h和 2 4h进行DWI和1H -MRS检查。结果 :兔MCAO后 0 .5hADC值开始下降 ,随时间延长 ,ADC值迅速下降 ,至 8h左右降至最低点 ;MCAO后随时间延长 ,DWI上异常高信号区逐渐增大。MCAO后 0 .5hNaa即开始下降 ,随后 6h内Naa在此较低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MCAO后 6h ,Naa再次明显下降。Cho和Cr在MCAO后 2 4h内也趋向于下降 ,但其下降幅度不及Naa明显。兔MCAO后 0 .5h即可在 1.33ppm处检出Lac峰 ,随MCAO时间的延长 ,Lac峰持续升高。结论 :1H -MRS和DWI能无创性地反映脑梗死后局部代谢和形态的动态演变过程 ,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AN)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电器SIGNAEXCITE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SWAN和其他常规技术(包括GRE序列T1和T2、T2梯度回波、T2FLAIR、DWI).对4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其中18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合并2型糖尿病,12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常规MRI和SWAN序列成像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内有微出血灶,在SWAN上呈点状、圆形、椭圆形低信号.总数达123个,分布于皮层、皮层下、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和小脑.结果 显示其他序列检测出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比SWAN敏感;但相比于GRE序列,SWAN能更好地显示脑微出血(CMBs)、微小血管和细小的血管畸形以及其他小血管性病变,SWAN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CMBs明显优于常规序列.结论 磁共振SWAN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的CMBs及梗死区域小静脉情况,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是否合并CMBs对于其治疗方案的确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WAN检查,发现CMBs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相关,提示CMBs与腔隙性脑梗死同属脑内微小血管病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