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参,又名吉林人参、野山人参、移山人参、高丽参等,性味甘、微苦温,可入肺、脾二经,有补气调中,生津宁神之功。 人参为比较名贵的补气药,历代医家均言其有“大补元气”之功,《本经》言其“主补五脏,明目益智,久服轻身  相似文献   

2.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3.
<正>生姜为可药用食物,其味辛性温,入肺、脾、肾三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咳之功。《本草纲目》云:生姜"生用发散,熟用和中"。《珍珠囊》曰:生姜"益脾胃,散风寒"。大枣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二经。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之功。《本草纲目》载:大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本草汇言》云:"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  相似文献   

4.
四、配麦、味治气津两伤人参,补气且能生津。然对气津两伤之证,人参之补阴不足以生津,故配用养阴生津之麦冬,参冬味伍用,尤有润养益气之能。五、配兹补阴血药治气血虚弱脾气虚则化源不足。本品味甘归脾,能补脾益气,故人参用之宗旨有二:一为补气则能生血,是气血同源,阳生阴长之意。正是《本草发挥》所述:“仲景以人参为补气者,羌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阴长,血乃旺实。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二为人参味甘归脾能补血,恰是《景岳全书》之文理:”唯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气味俱厚,阳中微阴,气虚血虚俱能补。”治气血虚弱而致苍  相似文献   

5.
正生脉散出自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是治疗气阴两虚的经典方。方中人参为君药,大补元气,益肺生津止渴;麦冬为臣药,甘寒养阴,益胃生津,润肺止咳;五味子酸温,敛阴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在实际运用中,经常用党参、太子参、西洋参来替代人参。党参甘平,补脾肺气,补血,生津。太子参甘平,补气健脾,  相似文献   

6.
附子理中汤(丸)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  相似文献   

7.
<正> 人参有“神草”之称,古代善用人参者首推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人参的运用共有55条35方(重复、附方除外)。学习和研究这些方剂中人参的功用及其配伍,对于进一步认识人参的功效,正确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和探讨仲景学术思想,仍是很有裨益的。一、人参的功用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脾补肺,为补虚扶正之要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人参的功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任维敏 《光明中医》2011,26(2):210-211
苦寒碍胃,有伤中之弊,已被古今不少学者所认同。苦寒伤胃,不宜用于脾胃病,特别是脾胃虚寒的病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苦寒药大多有清热燥湿,并有泻下之功,能耗气伤阴,《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苦能燥湿,燥伤阴,阴伤则胃无以受纳,寒能伤阳,阳伤则脾的运化功能受损,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不良,出现痞满、隐痛、腹胀、腹泻等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9.
正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根茎,处方名称因其产地及加工制作的不同,而有野山参、园参、生晒参、高丽参、吉林参、移山参、白人参、红人参等多种。在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而古代临床方剂中用人参也是很多的,如唐《千金方》中收载的5300多个处方中,用人参的便有358个,可见其临床应用之广。中医学认为,人参性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安神之功,常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11.
<正>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之理中丸加附子,具有温阳祛寒、温补脾肾功效,主治中下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理中汤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笔  相似文献   

12.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味甘而微苦 ,性微温而不燥 ,功擅大补元气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安神增智 ,为“治虚劳内伤之第一要药”。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 ,味甘咸性温 ,《本草纲目》载曰 :“生精补髓 ,养血益阳 ,强健筋骨。”二药一擅大补元气 ,一能补肾益精 ,合用则阳得阴助 ,阴得阳化 ,功专补肾气 ,益精血 ,可用于肾亏、精血虚衰诸症。历代医家选用人参、鹿茸组成的方剂较多 ,《普济方》中含参、茸的方剂就有 116首 ,而且这些方剂的功用、主治颇有雷同之处 ,可见 ,参茸在方中可能发挥着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探究二药配伍的作用机理 ,兹从…  相似文献   

13.
正四君四逆汤系四君子汤与四逆散之合方,具有健脾疏肝、行气和中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损、气血失和的病证。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医方集解·补养之剂》载:"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其中人参益气健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臣,  相似文献   

14.
生脉散出自《千金要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功具益气养阴生津。虽药只三味,然于临床加味应用可治疗多种疾病,疗效堪称满意,因此用之极为广泛,本文谨就笔者数年临床应用生脉散的体会总结如下。 1、治气阴两虚为其本意:生脉中君以人参之甘温,补气生津;臣以麦冬之甘寒,清热养阴生津;佐以五味子之酸温,敛肺生津,收敛耗散之气,可谓益气养阴生津之代表方、基本方。故毋论何疾,病在何脏何  相似文献   

15.
<正>参苓白术散首见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莲子肉、山药、砂仁、桔梗、薏苡仁、甘草组成,为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生津保肺之方剂。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即四君子汤)甘温益脾,燥湿渗湿;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益气,渗湿止泻;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为太阴肺经的引经药,入方如舟车载药上行,补益肺气。汪韧庵称参苓白术散乃"足太阳阳明药也,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引其滞,调其气而已"。全方诸药  相似文献   

16.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医认为,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气生血,助精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人参主要起扶正固本的作用,实验研究证明,人参有抗肿瘤作用。现将有关人参抗肿瘤的药理、化学成分及临床疗效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淑云 《中医杂志》2007,48(4):376-376
答:人参、党参、太子参都是临床常用的补益药,它们的功能主治不同,用量用法、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同,如人参的根主要含人参皂苷,党参的根主要含蒲公英萜醇乙酸脂和木栓酮等,太子参的根主要含糖果糖氨酸等。此三药来源不同,科属不同。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均甘平,主要归肺、脾经,都有补气之功能。人参大补元气,有补脾养肺,生津安神,复脉固脱之功能;党参则偏重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能;太子参则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能。三药都有补血作用。中医学十分重视气血的关系,气能生血,又能行血也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所以对于血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症,均可用补气生血之法。临床用药关键在于对证用药,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学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清肺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养颜防衰之功。民间素有"金秋豆腐似人参"之说。《随息居饮食谱》载:"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本草纲目》载:"豆腐能清热散血。"《食鉴本草》载:"豆腐能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豆腐  相似文献   

19.
<正>补中益气汤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号东垣老人)所创,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名方,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颇受古今医家推崇[1]。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八味药组成: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各三分(6g),主治脾不升清、气虚发热、中气下陷证。其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中合黄芪则补气健脾之功显著,同为臣药;当归养  相似文献   

20.
人参小议     
人参,古名人(艹漫)(音参),始出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入药。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自古以来,以其大补元气为人们所公认。但是,人参的活血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笔者重新提出这个观点,供同道参考,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人参的活血作用,古代本草早有记述。明《本草蒙筌》曰:人参“定喘咳,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雷公炮制药性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合编》曰:人参“补气活血,止渴生津……气行而血因以活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