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云港地区原发性胃腺癌P53基因变异发性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PCR-SSCP)对20例原发性胃腺癌的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进行了检测。结果:共发现突变5例(25%),其中第7外显子突变4例,第8外显子突变1例,在20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分型中,高分化和中分化各3例,均未见P53基因第7、8外显子突变,低分化13例,发现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3例,第8外显子突变1例;低分一未分化1例,亦发现第7外显子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胃腺癌发生有关;对原发性胃腺癌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食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p53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p53基因的突变在食管癌前期病变和正常食管上皮中的差异,了解癌前期病变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方法和PCR-RFLP方法对四川盐亭县1982年施行食管癌普查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进行p53基因第5外显子及第7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 48例标本p53基因检测均得成功;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中发现有5例突变发生均为p53基因第7外显子,而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检测到的5例突变中,有3例分别在为查后10年,12年和14年后转变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拉网脱落细胞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保持正常状态是食管上皮维持正常的前提条件;p53基因的突变歙良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具有了癌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肝癌变中突变型P53蛋白(mP53)的表达及p53基因第6外显子点突变。方法 通过DEN诱发的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应用免疫组化、MDT-PCR-SSCP和直接测序技术分别研究mP53表达和53基因第6外显子点突变。结果 mP53阳性细胞仅见于癌前个别肝细胞增生结节中,8/18例(44.44%)肝细胞癌呈mP53阳性;8例mP53阳性肝癌中仅有1例(12.50%)被检出p53基因第6外显子发生点突变,即第208位密码子第1碱基G→G填换。结论 在DEN诱发的启动模型和肝癌模型中p53基因突变可发生于大鼠肝癌变之癌前及肝癌形成阶段,且第6外显子突变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4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8例乳腺癌中20例出现异常电泳,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其中8例位于第5-6外显子,9例位于第7外显子,3例位于第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25例为阳性(52%),其中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点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方法检测乳腺癌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方法应用非同位素PCR -SSCP技术检测 4 8例石蜡包埋乳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结果  4 8例乳腺癌中 2 0例出现异常电泳 ,表明这些病例相应DNA片段中发生了点突变 ,其中 8例位于第 5- 6外显子 ,9例位于第 7外显子 ,3例位于第 8外显子。免疫组化检测突变p53蛋白的表达 2 5例为阳性 ( 52 % ) ,其中 5例SSCP未发现基因突变 ,突变可能发生在所检测的基因片点以外。结论 非同位素PCR -SSCP是一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方法 ,特别适用于大量标本基因点突变的筛选 ;p53基因点突变与突变型蛋白表达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PCR-SSCP及DNA测序法研究胃癌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珊  单祥年 《医学争鸣》2001,22(14):1330-1333
目的 探讨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PCR-SSCP结合银染法对25例胃癌组织p53基因第4、第5-6和第7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运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25例胃癌组织中检出突变5例,突变率为20%;在第7外显子阳性突变标本中发现了18bp的大片段缺失。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胃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并且这种突变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点突变,大片段缺失也是p53基因突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情况。探讨p16基因异常与胰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51例胰腺癌组织中p16基因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频率,以正常胰腺组织15例为对照。结果:全部被检胰腺癌组织中有23例发生p16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缺失率45%,有1例发生第1外显子的突变,未发现第1外显子缺失和第2外显子突变。正常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生第1外显子和第2外显子的缺失及突变。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p16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的变化机制及胃癌中runx3甲基化改变和p53突变的区别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多态性(PCR-SSCP)检测runx3的2~4外显子及p53基因5~8外显子在胃癌中的突变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对30例胃癌组织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对runx3甲基化率和p53突变率进行分析。结果:2例胃 癌标本在runx3的第3外显子发现突变,第2、4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改变。 87%(26/30)胃癌 标本runx3基因检测到甲基化改变, 53.3%(16/30)胃癌标本p53基因发现突变,runx3甲 基化率高于p53突变率(P<0.05)。结论:runx3突变不是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runx3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胃癌中runx3的主要改变机制。与p53突变率比较,runx3高频甲基化改变更具有胃癌的遗传学特异性,可能是引起胃癌的关键性基因。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肝细胞癌P53基因突变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文华  刘为纹  房殿春  王东 《重庆医学》2001,30(5):392-393,395
目的: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上分析重庆地区肝细胞癌致病因素。方法:采用PCR-RFLP,PCR-SSCP和PCR双链测序技术检测肝细胞癌基因突变模式,结果:在135例肝细胞癌中发现25例存在P53基因第249例密码子第3碱基G→T的颠换突变,突变率为18.5%,P53基因5,6,7和8外显子总的突变率为50%(14/28),其突变模式为突变散在于各外显子,结论:重庆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病有AFB1的参与,但AFB1暴露于易感人群的量不太高,与乙肝病毒等协同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44例HCC及癌旁肝组织p1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和12例新鲜手术肝癌组织的p16基因突变。结果:HCC中p16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P<0.01),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12例新鲜HCC标本中p16基因第2 子突变率为16.7%(2/12),癌旁组织未发现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有p16基因突变的HCCp16蛋白表达呈阴性。结论:P16蛋白失活或/和缺乏可能是肝细胞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HCC存在P16基因第2外显子突变,但不是频发事件;在HCC形成过程中,P16基因异常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人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克隆,制备其cDNA探针,建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PCR-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点突变以及HBV 前C区、S区、X区在HCC中整合情况。方法用RT-PCR获得p16基因第二外显子cDNA,将其插入质粒pGEM-T中,构建为重组质粒pGEM-pl6。经蓝白选择、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DNA序列分析筛选获得重组质粒的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纯化后,用随机引物法标记地高辛,以此为探针,用Southern Blot方法分析p16第二外显子PCR产物。应用PCR、PCR-SSCP和PCR-RFLP等方法,对临床38例HCC手术后标本中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p15基因第二外显子、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进行分析。应用PCR和3' 末端碱基特异性PCR分析肝细胞癌基因组HBV前C区野生型和突变型、PCR分析S区和X区整合的情况。同时检测了血清中HBV 前C区的阳性率。结果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表明其酶切位点与原设计相符,插入片段大小为307bp,与引物区间大小一致;地高辛标记探针可与p16 PCR产物杂交。发现在这38例HCC患者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缺失率为34.2%,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p15基因第二外显子未发现缺失;未发现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纯合性缺失,但4例存在p53基因249密码子点突变,且均为杂合型突变,突变率为10.53%。HBV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42.1%, 其中10例伴有突变型阳性(26.3%)。HBV X区阳性率为44.7%,HBV S区阳性率为50%。患者血清中,HBV 前C区野生型阳性率为15.8%, 突变型阳性率为18.4%。结论所获重组质粒为pGEM-pl6设计构建,并成功地获得p16第二外显子的cDNA探针和建立了p16 Southern Blot分析方法。所获结果提示在肝细胞癌中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是p16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方式,而纯合性缺失不是p15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失活方式,但并不排除存在其它失活方式。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提示有肿瘤遗传倾向。未发现纯合性点突变提示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p53基因第七外显子的点突变并不占据主导地位。HBV DNA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整合,并在HCC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贲门癌和食管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深人了解食管癌癌变机制。方法:采用PCR—SSCP、DNA测序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19例贲门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和50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聚集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①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过度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68%,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8%和53%,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过度表达的一致率分别为64%和42%;②食管鳞癌组织p53基因突变在第5—8外显子中均有分布,而在贲门腺癌组织集中分布于第5和第7外显子;③对p53基因突变谱分析显示,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G:C→A:T是最常见的碱基突变类型(48%和30%),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在贲门腺癌中也较为常见。结论:p53基因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的相似变化提示林州地区贲门和食管癌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对p53蛋白检测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P53基因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皮肤癌p53基因5-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比较变性和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5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DGGE和SSCP,对40例皮肤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的p53基因5-8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皮肤癌p53基因5-8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为35%,其中鳞状细胞癌(SCC)的突变率为36%,基底细胞癌(BCC)为33%,采用GGE和SSCP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33%和25%。结论35%的皮肤癌组织存在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GGE检测p5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高于SSCP。DGGE结合SSCP有助于提高突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用人肝癌细胞系PLC/PRF/5 DNA作阳性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分析),检测五种人肝癌细胞系及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53基因点突变。在被检标本中未检出PLC/PRF/5中存在的肝癌特异性p53基因点突变,即249位密码子第3碱基G→T颠换。因此,这种特异性p53基因点突变并不是肝癌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5.
人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nm23-H1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16例肝癌组织、12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的nm23-H1基因的第1、2、4外显子突变情况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有1例nm23-H1基因第1外显子纯合缺失;肝癌组织中1例第1外显子、1例第2外显子,癌旁组织中2例第2外显子有单链DNA泳动变位。结论nm23-H1基因突变在肝癌组织中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并行检测原发性肝癌p53基因突变类型。方法:参照国际公共p53突变数据库资料发生频率最高的7个突变类型作为检测探针设计寡核昔酸芯片,应用该项技术检测肝癌抑癌基因p53上对应的7个常见突变位点的突变频率及形式。结果:检测高发区及低发区肝癌石蜡包埋标本各14例,p53突变发生率分别为64.3%及14.3%(P<0.05),高发区组p53突变热点为249编码区,占该组突变的77.8%,突变形式为^249ser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高发区组肝癌p53基因突变热点为^249ser突变,应用寡核昔酸芯片技术可并行、高效、多位点检测肿瘤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和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p16、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中p16和p15基因启动子区分别有53.3%(16/30,P〈0.05)和46.7%(14/30,P〉0.05)甲基化,5例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基因甲基化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及HBsAg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两者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中有协同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p16、p15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发生频率很高,可能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HCC患者的肝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突变p53基因、p53蛋白和HBX的检测并作比较,以助评估它们与HCC发生的关系。方法:从HCC患者肝组织和PBMC中提取DNA,用PCR/SSCP和PCR/RFLP法分析p53基因突变。HCC中HBx与p5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HCC标本35.8%(5/14)显示p53基因第7外显子突变发生在249密码子。同样的PBMC标本中亦测到p53基因第7外显子有突变。免疫组化分析HCC肝组织中p53蛋白检出率为28.6%,而HBx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有表达。结论:在HCC,p53基因突变热点在第7外显子,p53基因突变率与p53蛋白检出率均约30%~40%,HBx较善遍地存在于所测的HCC标本中。这提示p53蛋白与HBx蛋白相互作用可能是HC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从贮存20年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涂片的微量细胞中抽提DNA的方法和可行性;比较p53基因在正常食管上皮和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的突变差异。方法利用螯合型离子交换树脂Chelex100作为介质,一步法从食管拉网脱落细胞中提取用作PCR分析的DNA,共提取食管正常上皮与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涂片各24例,采用PCR-SSCP分析法进行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所有48例标本中微量细胞的DNA抽提均获成功;正常食管组p53基因第7外显子均未发生突变,重度不典型增生组5例发生突变,其中3例在10年、12年、14年后转变为食管癌。结论Chelex100法简便、高效,能从微量细胞中抽提DNA,使对20年前食管拉网细胞涂片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成为可能;p53基因第7外显子的突变使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具有了癌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p1 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及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技术分别检测 44例HCC及癌旁肝组织p1 6和cyclinD1蛋白表达和 1 2例新鲜手术肝癌组织的p1 6基因突变。结果 :HCC中p1 6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1 ) ,而cyclinD1蛋白阳性率和阳性信号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 1 2例新鲜HCC标本中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率为 1 6 .7% (2 /1 2 ) ,癌旁组织未发现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 ;有p1 6基因突变的HCCp1 6蛋白表达呈阴性。结论 :p1 6蛋白失活或 /和缺乏可能是肝细胞增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HCC存在p1 6基因第 2外显子突变 ,但不是频发事件 ;在HCC形成过程中 ,p1 6基因异常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