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对30例正常人(A组)和35例无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者(B组)及32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C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记录,并将所得数值在各组间作对照分析。结果(1)与A组比较,B组各项收缩压指标(24h SBP、d SBP及n SBP)均明显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项舒张压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A组比较,C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3)与B组比较,C组夜间血压明显偏高,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日间血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血压明显偏高,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偏高对脑血管的危害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2.
方健强  刘波  黄宁生 《广西医学》2003,25(12):2539-2540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但随测血压并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血压状况及其引起脑卒中的危险程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预测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方面的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 1 )。本文通过对比观察 37例老年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和 31例老年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血压 ,了解其中的变化与脑卒中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 6 0岁的老年患者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组 37例 ,男 30例 ,女 7例 ,年龄 (6 7.72± 4 .95 )岁 ,其中脑梗塞 2 4例 ,脑出血 9例 ,腔隙性脑梗塞 4例 ;高血压无脑卒中组 3…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参数进行分析 ,以评价各参数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3年 2~ 11月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 12 1例住院患者作为脑卒中组 ,80例高血压不伴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分析ABPM各参数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脑卒中组的收缩压 (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余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平均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增高易引起脑卒中 ,以平均SBP负荷影响最大。结论 平均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对脑卒中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有效控制血压 ,特别是SBP ,对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27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为老年组146例;B组为非老年组(对照组)130例.两组中根据有否合并脑卒中再分4组:A1、B1组(有脑卒中);A2、B2组(无脑卒中).结果 A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脑卒中,其血压昼夜节律性明显低于B组(非老年组)(P《0.05).A组脉压与B组脉压相比有明王差异(P《0.05).A1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动态血压脉压增大及夜间收缩压增高是老年高血压忘者并发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方法将50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与4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24h平均SBP和DBP、白昼平均SBP、DBP及SBP和DBP的夜间下降值与夜间下降百分率。结果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SBP和DBP夜间下降值均<10mm Hg(1mm Hg=0.133kPa),SBP和DBP夜间下降百分率<10%,提示夜间血压不下降,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呈“非勺型”改变。结论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呈“非勺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6.
夏泽民 《安徽医学》2004,25(1):60-6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在正规治疗情况下动态血压参数与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 19例脑卒中及 2 2例高血压动态血压参数 ,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 结果 两组病人的年龄 ,病程 ,高脂血症比例 ,2 4小时SBP、DBP、PP ,白天SBP、PP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 ,两组白天舒张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 ,白天血压控制达标 ,两组存在可比性。脑卒中组的糖尿病比例 ,非杓型比例 ,白天DBP ,夜间SBP、DBP、PP ,白天和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指标均高于高血压组 (P <0 .0 5 )。且脑中卒中组夜间SBP控制不良。经回归分析 ,按危险大小依次筛选出相关因素为非杓型 ,白天DBP ,夜间DBP ,夜间舒张压负荷 ,夜间收缩压 ,白天舒张压负荷 ,夜间收缩压负荷。结论 在药物正规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白天血压虽然达标 ,但白天舒张压水平仍然与脑卒中呈正相关 ,杓型比例及压力负荷均与脑中卒中呈正相关 ,应该予以关注 ,同时 ,对高血压病人应根据夜间血压升高与否给予不同治疗 ,以减少血管壁压力负荷和 /或搏动负荷 ,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58例老年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高血压Ⅰ期患者46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变化规律是双峰双谷状,而实验组无明显峰谷状。同时,实验组血压节律紊乱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为了解应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进45-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68例患有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BH250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监测次数、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及24h血压总负荷。结果:与无并发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64例相比,脑卒中组24h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卒中组的24h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数消失,而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基本存在。结论:脑卒中患者血压波动昼夜节律大多消失。了解其24h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对辨别具有潜在危险的高血压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压测值,显示与高血压靶器官并发症有更密切的关系.动态血压监测在一日内可提供很多个血压测值,可全面地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有助于决定治疗、选择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诊室血压正常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调查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分析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门诊就诊的232例曾有1次诊室血压升高病史而本次就诊时诊室血压正常的未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成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生化检查.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水平、体质指数、心率、血清肌酐、空腹血糖、血脂及尿酸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诊室血压正常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8.3%,男性患病率为58.3%,高于女性的41.2%(x2=6.634,P=0.010).正常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50.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08,P=0.008);随着血压水平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x2趋势=6.978,P=0.00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平均偶测舒张压、心率、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 曾有血压升高病史本次诊室血压正常患者的患病率为48.3%,男性多发,随着偶测血压级别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有增加趋势,吸烟、心率、舒张压、血清肌酐和空腹血糖水平与高血压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68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探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与血压升高的关系,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日间血压明显高于夜间(P<0.05),其中以上午6—12小时血压为高,且此时心电监测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  相似文献   

14.
包艳春 《医学综述》2014,(14):2614-26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为高血压组,体检正常者140例为血压正常组。分别于7: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7:00(夜间)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血压变异性、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LVPWT、IVST、LVIDd和LVMI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131.8±14.8)mm Hg vs(124.2±15.8)mm Hg、(80.6±9.2)mm Hg vs(75.3±9.6)mm Hg、(12.3±3.1)mm Hg vs(10.2±3.2)mm Hg、(8.9±2.5)mm Hg vs(7.8±2.5)mm Hg、(10.7±3.2)mm vs(9.6±2.9)mm、(11.9±1.9)mm vs(9.2±1.9)mm、(53.1±7.4)mm vs(49.5±8.2)mm、(45.2±5.2)g/m2vs(42.1±6.4)g/m2(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其心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探讨PCI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完全性血运重建术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分别进行ABP监测。结果:PCI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动态血压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前比较,24h收缩压及白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术能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动态血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状态与动态血压监测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 纳入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1例,均采集病史、行常规生化检查、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老年抑郁量表得分情况将其分成正常组58例,为1组;轻度抑郁组32例,为2组;重度抑郁组31例,为3组;比较3组的间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结果 老老年高血压抑郁状态与动态血压多参数见存在相关性,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负荷与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24h收缩压负荷或许可以成为患者抑郁状态的一个预测指标;进而通过积极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使血压的更加稳定,最终改善患者心脑血管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蛋白尿的关系以及降低夜间血压对蛋白尿的影响,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蛋白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每日分别于晨起或睡前口服氯沙坦50~100mg治疗1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清蛋白、血脂、肌酐、钾、钠,24h尿白蛋白定量,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以及血压节律的变化对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非杓型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治疗前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2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睡前服用氯沙坦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郭秀芳 《中外医疗》2010,29(31):17-18
目的探讨络活喜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6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络活喜及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在治疗结束后统计60例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络活喜治疗2年后有效率93.3%,无效率6.7%,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2年后有效率66.7%,无效率33.3%。2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像比较,络活喜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小,并且能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于佳岚  高国伟 《医学综述》2013,(22):4205-4208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过程中夜间频繁测量血压是否会对老年受查者睡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干扰夜间血压的真实变化,使血压昼夜节律曲线产生偏移等结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210医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2午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患者入院后行两次ABPM检查:第一次行ABPM检查夜眠前不予药物干预睡眠(干预前组),第二次行ABPM检查于睡眠前给予阿普唑仑O.8mg口服(干预后组)以模拟不受夜间ABPM干扰的睡眠情况。记录干预前后两次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干预前后血压昼夜形态(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深杓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晨峰血压(MBPS),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BPL),舒张压负荷值(nDB.PL)。结果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在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NSBPRR、NDBPRR、晨问收缩压均值、nSBP—SD、nSBPL、nDBP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PM检查过程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昼夜血压形态出现偏差、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负荷值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