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贺斌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84-2187,2196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 487名河南省中南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他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显著相关,年龄与精神病性因子显著相关。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村留守老人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3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3项因子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其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SCL-90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其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与抑郁、人际关系和其他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状况、性别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探索应对方式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贵州和重庆6所农村中小学的1 618名四至九年级学生,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0.23,0.36,P值均<0.05),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33,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主观幸福感(β值分别为0.383,0.195,P值均<0.01),负向预测消极应对(β=-0.321,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正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402,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负向预测学习主观幸福感(β=-0.224,P<0.01).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学习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直接并通过消极应对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儿童抑郁及留守状况对抑郁发生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儿童抑郁量表( CDI)、家庭功能量表(APGAR)及内编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安徽省某县农村中小学生2 91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0.4%,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2.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8.0%(P<0.01).儿童家庭功能总分与儿童抑郁量表( CD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状态、年级低、寄宿、父亲文化低、家庭年收入低、学习成绩差的儿童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家庭功能好的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结论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的留守状况,可能降低儿童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谢其利  宛蓉  张睿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2):236-238,241
探讨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关系,为降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CLA孤独量表第3版、自尊评定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从贵州6所高校随机抽取的615名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和479名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高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3.89,P<0.01);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均低于农村非留守大学新生(t值分别为-2.28,-3.59,-3.30,P值均<0.05);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各因子、积极应对方式均呈负相关(r值范围为-0.49--0.34,P值均<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22,P<0.01);回归分析表明,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可解释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总变异的39.00%.结论 留守经历、朋友支持、自尊、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487名河南省中南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城市老年人存在统计差异,他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年龄与精神性病因子相关.他们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3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3项因子分上存在性别差异(P<0.01),其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SCL-90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其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与抑郁、人际关系和其它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性别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长丰县农村地区2 91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包括儿童自尊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等)进行调查。结果在2 917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1 694名,占58.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在同时校正消极应对方式、家庭功能和社交焦虑3个变量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协=3.94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身高、学习成绩好、同伴关系亲密、多参加课外活动、父亲文化程度高、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和处于留守状况下的儿童自尊水平较高,而处于社交焦虑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结论儿童自尊水平是多个生态子系统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有利于提高儿童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滇西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留守儿童978名,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950份。分析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白族留守儿童在沟通、情感反应和情感介入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彝族和回族留守儿童,积极应对得分则显著高于彝族和回族留守儿童,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各因子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均显著相关(P<0.01),家庭功能因子中的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积极应对表现,家庭功能因子中的角色和问题解决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消极应对表现。结论:促进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发展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Zhuang Y  Tao F  Yao R  Zhang Q  Fu L  Han H 《卫生研究》2011,40(4):489-491
目的探讨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质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及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方法抽取蚌埠地区2所大学,7所中学学生7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104份,其中初中生1919名,高中生1865名,大学生3320名,男生3533名,女生3571名,年龄12~22岁。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不同学习阶段学生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特质、家庭环境因素和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对应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的Regression分析及与抑郁、焦虑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与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父母期望值的高低与青少年的积极应对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质对应方式与母亲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朋友及性格有高度相关(P<0.01);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焦虑和抑郁有高度的相关(P<0.01),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焦虑和抑郁与消极对应方式呈正相关(P<0.01)而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质对应方式与母亲的文化程度、父亲的文化程度、朋友及性格有关,与焦虑和抑郁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性格特性及其对学习障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LD)与非学习障碍儿童性格特性的差异,了解性格特性与儿童LD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群抽取武汉市5所小学1486名儿童,进行性格特性测试,并用PRS量表筛查LD儿童。随机选取72名LD儿童,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相同的72名非LD儿童进行配对,比较其性格特性差异,并就性格特性对LD的影响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男、女学生在抑郁性、主客观性、细致性、支配性及性格类型分布上差异有显性;LD与非LD两组儿童在抑郁性及思考的向性方面差异有显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细致性入选回归模型。结论 男、女生性格存在较多差异;LD儿童抑郁性高,思考向性消极;细致性对LD的发生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