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腮腺切除治疗淋巴上皮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例腮腺肿大,反复炎症的淋巴上以病患者分为三型:单纯型、重叠型、恶变型、均行腮腺切除术,同时配合抗自身免疫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5.7%,三的治疗结果存在差异,以单纯型疗效为佳。腮腺切除适应症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较为重要。作者认为该治疗方法在淋巴上皮病的治疗中,可使症状改善甚至消失,早期发生并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2.
容易误诊的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附2例报告)糜华泰1吴家未1朱明月2我科于1990年初连续收治了2例腮腺上皮型MLEL,均误诊为腮腺BLL进行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半年后均复发,复查原病理片后,确诊为MLEL,进行腮颈联合根治术加放疗,追踪查访至今7年...  相似文献   

3.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临床上少见,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0岁。因右耳下区肿物10年余,有反复肿大病史,抗生素治疗有效,但病变缓慢增大,近期增大明显无疼痛,抗生素治疗无效来院,门诊以“右腮腺囊肿”于2000年8月26日收住院。住院号:354373。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无明显异常,T:36.3℃,P:60次,R:15次,BP:18/10kPa。右腮腺区扪及一约5.0cm×4.0cm×5.0cm肿物,质软、波动、无压痛,活动度差,同深部粘连,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正常,颌下及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对侧腮腺无异常。B…  相似文献   

4.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例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病例报道,探讨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载雄 《口腔医学》2000,20(1):47-48
恶性淋巴上皮病是发生于涎腺的罕见肿瘤 ,国内外文献少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病例报告如下 :材 料 和 方 法患者茅× ,男 ,2 2岁 ,住院号 36 0 17。左耳垂下无痛性肿块生长 2月余 ,外院诊断为“左腮腺混合瘤”而来我院治疗。临床检查为左耳垂下有一约 2cm× 3cm之肿块 ,质中偏硬 ,呈节结状 ,基底似有粘连 ,活动度差 ,皮肤可滑动 ,无压痛。张口度正常 ,口内及咽部无特殊异常。颌下及颈部未扪及肿大之淋巴结。左腮腺碘油造影片见左腮腺外上缘末级导管未充盈 ,腺泡有破坏 ,呈斑片状充盈。胸透双肺正常。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及X线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34例进行讨论。结果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团巢状分布,间质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和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好发年龄40~49岁,其形成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临床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东辉  陈菲  寿卫东 《口腔医学》2003,23(6):346-347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BLEL)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 13例腮腺BLEL临床及病理资料 ,利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 ,CD45R0 、CD45以及CD2 0 等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 腮腺BLEL组织学表现为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散浸润腺体间质 ,上皮 -肌上皮岛形成并取代腺泡和腺体结构 ,免疫组化证实其大多数为B系淋巴细胞。结论 腮腺BLEL可能是腺体长期炎症影响的结果 ,在其基础上可以引发B系、结节外低度恶性淋巴瘤。手术辅以放疗 ,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 9例单纯性腮腺淋巴上皮病患者采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 ,药物灌注治疗后观察 ,效果满意 5例 ,改善 2例 ,不满意 2例 .我们认为腮腺作为体内有管腺 ,使用药物局部灌注 ,不失为一种治疗手段 。  相似文献   

9.
<正>淋巴上皮囊肿,又名良性淋巴上皮囊肿,临床较少见。可发生于腮腺、口底及腭扁桃体等颌面部各个部位,但副腮腺区淋巴上皮囊肿尚未见报道。我们收治了1例左侧腮腺区淋巴上皮囊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 lesion,MLEL),是一种发生在涎腺的以淋巴组织增生、浸润并包含低分化或未分化癌组织特征的恶性肿瘤,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良性淋巴上皮病表现为单、双侧单腮腺无痛性、进行性的肿大。本文通过对8例该病的临床分析认为,单侧腮腺部分受累,易误诊为混合瘤,双侧腮腺肿大,多件有其他小涎腺肿大和干燥综合症。涎腺的碘油造影是一个简便易行、早期诊断本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鉴别腮腺淋巴上皮病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H-MRS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病例各9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2岁。1H-MRS空间定位采用点分辨波谱法(PRESS),回波时间144ms。以腮腺病变内胆碱化合物(3.2ppm)的检出作为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采用SAS12.0软件包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1H-MRS检查。8/9例MALT淋巴瘤和1/9例淋巴上皮病中有胆碱化合物被检出。统计结果显示,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35)。结论:单体素1H-MRS能为腮腺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腮腺区钙化上皮瘤二例报告解放军251医院口腔科李才友,胡军钙化上皮瘤为一种较少见的发生于皮内的良性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眼睑、额部、上肢、躯干等,发生在腮腺区的钙化上皮瘤更为少见。我科于1983年收治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李某某,女,20岁,出...  相似文献   

14.
钙化上皮瘤发生于腮腺者少见 ,笔者收治 1例报告如下 :杨×× ,女 ,16岁 ,农民 ,住院号 :2 5 0 162 0 ,3年前左耳垂下前方花生米大小包块 ,逐渐增长 ,近 3个月生长迅速 ,伴阵发性刺痛收入院。检查见左耳垂前有 4cm× 3cm× 2cm包块。活动、质硬、边界清晰 ,触诊呈结节状。入院诊断 :腮腺混合瘤。局麻下行腮腺浅叶及肿瘤摘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腮腺包膜完整较薄。表面呈结节状 ,质地坚硬。剖面灰白色、灰黄色相间 ,似砂粒团块状 ,包块内亦有软组织夹杂其中。病理论断 :腮腺钙化上皮瘤。 (病理号 :85 2 93 )。腮腺钙化上皮瘤1例报告@王尧森!27…  相似文献   

15.
上皮 -肌上皮癌 (epithelial myoepithelialcarcinoma ,EMC)在文献中曾有不同名称出现 ,临床上较少见 ,80年代初国外文献开始报道 ,90年代起国内陆续有少量报道。作者 6年前收治 1例 ,现将治疗随访情况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 ,6 5岁 ,农民 ,1995年 3月因左腮腺无痛性肿块半年并迅速增大就诊于我科。入院常规体检全身状况良好 ,左腮腺隆起 ,可触及一 4cm× 4cm× 2cm大小的肿块 ,质硬、境界不清、固定、无触痛、无面瘫。既往曾于 15年前因左腮腺肿瘤在本科行腮腺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6.
良性淋巴上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淋巴上皮病表现为单、双侧单腮腺无痛性、进行性的肿大。本文通过对8例该病的临床分析认为,单侧腮腺部分受累,易误诊为混合瘤,双侧腮腺肿大,多伴有其他小涎腺肿大和干燥综合症,涎腺的磺油造影是一个简便易行,早期诊断本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36例良、恶性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良性淋巴上皮病(BLEL)及与之相联系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3例MLEL、20例BLEL及3例M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观察,复习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MLEL的病理学特征为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界限不清,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示CKpan全部阳性(13/13),Vim部分阳性(3/13),SMA部分阳性(2/13);8例MLEL可随访资料中,术后1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局部复发,5例未见复发或转移,随访3.5个月-4a。BLEL的病理学特点为腺实质萎缩,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形态温和的腺肌上皮岛;免疫组化示CKpan19例阳性,LCA17例阳性。UCHL-1、L2616例阳性。CK10 10例阳性.S-1002例阳性;12例可随访的BIEL中,2例术后复发诊断为MLEL,其余健在,随访3个月~6a不等。3例MT中。1例术后6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并化疗后缓解;免疫组化L26、LCA、CD79、CD43均阳性;UCHL-1、CKpan、EMA均有2例阳性。结论:MLEL好发于腮腺,且女性多见,来源于唾液腺导管上皮。对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原发灶一颈联合根治,术后放疗,少数MLEL可在BLEL基础上发生,故BLEL局部切除后应长期随访;MT为B细胞淋巴瘤,手术切除辅以适当化疗可获较好疗效。术中冷冻切片是本病目前最可靠的术中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口腔小涎腺淋巴上皮病2例报告张天元,王文崔,区士欢涎腺淋巴上皮病多见发生于腮腺或颌下腺,小涎腺较少发生,本文就我科近年来经治的2例小涎腺淋巴上皮病,报道如下:病例一:男性,50岁。腭部无痛性肿块2月余,拟诊为腭部混合瘤而入院。体格检查无特殊发现,局部...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 70年代前 ,诊断口干症、眼干症和 (或 )结缔组织病症候群 ,大多数文献用舍格伦综合征 (Sj gren sSyndrome,简称SS)这个术语[1~ 4 ] ,但在 70年代的中外文献中多用良性淋巴上皮病 (Benignlymphoepitheliallesion ,简称BLL)来诊断[5~ 7] 。在以往文献中 ,该病的诊断名称比较混乱 ,如米古力兹病 (Mikulicz sdisease) [8] 、干燥综合征 (Siccasyndrome) [9] 。而相对常用的名称还是SS和BLL ,至今在文献中仍在广泛应用。BLL与SS是否一回事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病(lymphoepitheliallesion,LEL)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19例淋巴上皮病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上皮病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左右,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局限性肿块或涎腺弥漫性肿大。肿块界清,直径0.6~4.6cm不等,活动度尚可,多数位于耳垂周围,良性者质地中等,恶性者质地较硬。一般无自发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少数有轻压痛。无眼干、口干及关节疼痛等症状。淋巴上皮病可累及双侧腺体,绝大多数发生于大涎腺,腮腺最常见,且常呈多病灶。该病患者血清球蛋白往往升高,白球比下降。结论:淋巴上皮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规律性,结合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