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3.
正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幼幼集成·泄泻论治》)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水聚为湿,谷不化为滞,水谷不分,清浊夹杂而下,成泄泻。治疗当健脾和胃、利湿止泻。健脾止泻合剂药用炒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补气以复脾运,燥湿以除湿邪;茯苓味甘,健脾渗湿止泻;炒白芍缓急止痛;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中;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补而不滞,且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嫌;山药补脾益气兼以养阴,为调补虚弱之体、脾胃不健之佳品;党参补脾益气养血;砂仁化湿行气、健脾止泻;芡实健脾除湿、收敛止泻,尤宜于久泻不愈者;几药相合,共奏健运脾  相似文献   

4.
许向前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09,29(2):128-128
慢性泄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治疗上以燥湿健脾,理气调中为主,佐以疏肝解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藿香正气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一、病因病理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使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较为多见。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外来湿邪,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其他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相兼而成。  相似文献   

6.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2,17(5):F003-F004
余业医三十余载 ,案头诊藉不乏乙肝病历 ,点滴经验虽不成篇章 ,证治体会也有一二 ,今请教于同道 ,以期引玉。1 重脾胃而灵活辨证用药肝脾两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 ,在乙肝病理过程中亦相互影响。肝主疏泄 ,协脾运化 ;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通畅气机而利肝气疏泄 ,二者相互为用。在病理上 ,肝失疏泄 ,气机不利 ,每致脾运不健 ,常谓之“木乘土” ;反之 ,脾不健运 ,气滞、湿阻于内 ,影响肝的疏泄 ,称“土壅侮木”。“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在乙肝治疗上除注意运用解毒的药物外 ,宜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尤其要重视调补脾胃 ,使后天有权 …  相似文献   

7.
王淑娟  艾群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28-2130
三穴均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均可调理脾胃,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太白为脾经原穴,凡有脾胃之疾皆可取之.但以虚证最为适宜,同时也可通络止痛;漏谷除健脾和胃外又有利水除湿之功,脾失健运之小便不利、水肿多取之;地机为脾经之郗穴,既可治疗急性腹痛、肠鸣、泄泻,又可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相似文献   

8.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9.
泄泻泄泻是指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的病证。夏秋季见之最多。【病因病机】泄泻的病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感受外邪:其中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因脾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泄泻;二、饮食所伤:饮食过量,恣食肥甘,饮食不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而泄泻;三、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运化失职而泄泻;四、脾胃虚弱:体虚久病,脾胃虚弱,升运无力,清气下陷而成泄泻;五、肾阳不足: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久病损伤肾阳,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水谷不得腐熟而成泄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领:辨治泄泻要分清寒、热、虚、实。一般讲,发病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者为实,病程较长,腹痛隐隐,喜温喜按,  相似文献   

10.
治泻十法     
解表和中法外感风寒,脾阳受遏,运化失司,腹痛肠鸣,便稀多沫,色淡不臭,伴有风寒表证。治宜解表和中。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白芷、苏叶疏风散寒,芳香化湿;陈皮、半夏,茯芩、苍术燥湿健脾,理气和中;厚朴、桔梗除满利咽;生姜温中散寒。全方共凑疏风散寒,健脾除湿,扶正祛邪之效。利湿健脾法环境潮湿或贪食生冷,损伤脾胃,湿从中生,内外湿相合,脾被湿困,健运失司则泄泻。《素问》所言“湿胜则濡泻”即指此而言。证见腹中  相似文献   

11.
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湿痰乃由脾弱不能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水湿凝聚而成。《本草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必须依赖于脾阳的健运,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半夏、茯苓、陈皮均为脾肺经药,其中茯苓甘淡渗利,为渗湿健脾的要品,既能渗利水湿,使  相似文献   

12.
章虚谷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脾虚而内生寒湿,寒湿内困则脾不健运。其本在脾为虚,其标在湿为实。健脾、运脾、醒脾,是治疗脾之病变之常用方法。虽均为治脾而设,但此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有显著区别,不得不辨。健脾,包括补脾、益脾,是治疗脾气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久泻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而本于肾。因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为胃关,司二便。若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伤损脾胃,脾虚失运,寒湿自生,中虚下陷,则水谷精微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久泻不愈。脾虚日久损伤肾阳,或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则令泄泻不止,肝气乘脾所引起的腹痛腹泻大多由于脾胃素虚,郁忿诱发肝气横逆而发病。治疗当以健脾渗湿;温补肾阳,收敛止泻为主,缓而取效。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天的来源"和"气血生化的来源",脾脏参与并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健运失职,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胃之气,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针对本病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方法。研究显示,部分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A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故笔者将以肠道菌群及中医"脾"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运用脾-肠间的相关性联系,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AAD的临床实践及其生物学内涵两个角度,探讨通过调节"脾主运化"功能,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治疗AAD的发生,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甘余年,对小儿泄泻的证治颇有体会,总结出几条治泄大法,现琐谈如下。l健脾化湿贵在温运健脾化湿法,为治泄第一大法,始终贯穿于小儿泄泻的治疗之中。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其得阳始运,遇湿则困,因而在小儿泄泻治疗中,健脾与化湿法往往同时运用,两者不可分割、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符合。健脾贵在运,井不在补。运者,乃运转、运斡之意。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阳,恢复脾运。若同时加用运化水湿,特别是温化水湿之药物,则正合脾之习性,运牌以升清,祛湿以通阳,尤中本病之肯紫。临床常用的药物有…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17.
肝脾不和泄泻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肝与脾克而互用的正常关系。脾的运化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肝需脾土提供的水谷精微之气的供养,才能保持升发条达之性。脾土健旺,气血有源,肝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性柔和条达,方能助脾运化。如果脾虚气土生化元源或脾不统血,可导致肝血不足,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2、肝牌不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病因病机:一是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乘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二是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而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3、肝脾不和泄泻的治则及方药。治疗原则是抑肝扶脾。代表方剂为痛泻要方。后世医宋根据痛泻要方的组方原则,在临证中又衍生出多种治法及方剂。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抗急性肝损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金实等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邪毒和饮食不当,且与体虚劳倦有关,病机变化主要为湿热邪毒蕴结肝脾,肝胆失疏,脾胃不健,气滞血瘀,脉络失和所致。连粤湘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外侵或疫毒感染,郁于脾胃,以致湿热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肝脾不和,胆液外溢而为之。孙江桥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湿热毒淤,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失健运,肝肾阴虚所致。  相似文献   

19.
李培老中医认为久泄首当责之脾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反内生湿浊,湿浊困脾,清浊不分,升降失常,故致泄泻缠绵难愈,并常因饮食不洁或情志波动影响脾胃功能而致泄泻反复。治疗上自当以健脾助运为主,再视兼证化裁。临证中李老喜用七味白术散和参苓白术散二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李培老中医认为脾虚是久泄之根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导致湿浊内生,反之湿浊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导致泄泻缠绵难愈;加之情志波动影响肝气郁滞而致泄泻反复发作,因此治疗上应当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法,另视兼证化裁。临床上吾师用"久泄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