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3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对1995—2008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63例阿奇霉素所致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奇霉素所致ADR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以变态反应为主,占51.53%;ADR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结论:应重视阿奇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文献,选择阿奇霉素经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ADR可累及全身多系统,以变态反应为主,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症状次之;ADR发生于用药后10s~5d,发生在用药30min内者24例,占48%。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使用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许小燕 《海峡药学》2016,(9):277-279
目的:针对阿奇霉素药物 ADR/ADE 发生的特点与规律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的200例阿奇霉素药物 ADR/ADE报告,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针对2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药物反应时间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阿奇霉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和附件反应、泌尿系统反应、肠胃反应、过敏反应;阿奇霉素药物ADR的时间主要发生在<5天,其中≤0.5h 所占的比例最大;阿奇霉素药物ADR与患者的年龄的关系是以<60岁患者为主,其中≤15岁所占的比例最大。<60岁患者中阿奇霉素药物 ADR/ADE发生率较高,且女性患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阿奇霉素药物的使用,会造成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阿奇霉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合理的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可以减少或者是有效的避免 ADR/ADE 发生,并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相关因素分析,了解阿奇霉素药物ADR/ADE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20日收集到的198例阿奇霉素药物ADR/ADE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原患疾病及因果关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98例阿奇霉素药品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0~15岁的儿童57例占28.79%,50~81岁的患者109例占55.05%;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点滴192例占96.97%;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69例34.85%,消化系统56例28.29%和呼吸系统42例21.22%等;主要发生在用药后10~35min。结论不合理使用阿奇霉素是ADR/ADE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应重视阿奇霉素引起的ADR/ADE,减少或者避免严重的ADR/ADE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朱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42-243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作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上报的50例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归类与统计学分析。结果阿奇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可累及人体各个系统,其中以占42.0%的变态反应最为常见;ADR可产生在用药后的各个时期,用药方式主要为静脉滴注。结论应重视阿奇霉素的合理使用,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国内文献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探讨国内应用上述3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1994年~2005年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检索获得。结果:文献表明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均以消化道反应多见;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可致少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死亡占药物不良反应总数的0.66%、占用药病例数的0.17%。结论:临床用药不可忽视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存在,应重视用药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收集病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86例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生ADR的前三位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维生素类用药,其中头孢他啶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是阿奇霉素,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为主,且以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多见,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主要是头孢他啶,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90.86%。结论通过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特点,能提高药物治疗作用,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使药物使用更加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2006年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4316例次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年龄的关系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呈现多系统受损害表现,以消化道反应多见;静脉滴注可致少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占药物不良反应总数的0.66%,占用药病例数的0.17%,以15~59岁年龄段发生人数居多.结论 临床用药不可忽视阿奇霉素所致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存在,应重视用药后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儿科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所出现86例不良反应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奇霉素所致ADR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胃肠道系统损害占55.8%,皮疹占27.9%,过敏性休克占2.3%,循环系统损害占4.7%,神经系统损害占2.3%,泌尿系统损害占7.0%;男性占47.7%,女性占52.3%,ADR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结论应重视阿奇霉素所致过敏性休克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延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45-45,48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不良反应(ADR)的临床发生率,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600例急性细菌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静滴阿奇霉素的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0例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后68例出现ADR,其发生率为11.33%;17~59岁39例,占57.35%;以胃肠损害为主,占79.41%。结论:阿奇霉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最有效的药物,但是ADR的发生也较为突出,临床应慎用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情况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上报的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9大类,共32种药品,其中依诺沙星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报告例数最多,分别为141例(20.32%)和94例(13.54%)。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收集的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较多,共64例,占58.18%;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为79例,占71.82%;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37例,占33.64%,其次为中药制剂,共19例,占17.2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9例占35.45%。结论:应以抗菌药物和中药制剂为重点,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17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ADR出现时间、ADR涉及药品种类、抗微生物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ADR涉及药品76种,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44.63%),其次是中药制剂(9.60%);给药途经以静脉滴注为主(58.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6.27%);严重的ADR有3例。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合理用药教育,慎用静脉注射剂,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提示I临床医师关注ADR,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6月我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86例ADR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共81例,占94.19%,远高于严重的ADR;男性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4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为81.40%(70/86),远高于年轻患者;静脉给药致ADR发生率为60.46%(52/86),高于肌内给药和口服给药;单一用药ADR发生率为77.91%(67/86),高于联合用药;引起ADR的相关药物以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为主,共47例(占54.65%),药品种类数为34种,占所有药品种类数的64.15%。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开发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3年收集的215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类型、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5例ADR中,严重的ADR为15例(占7.0%);青年患者较多,为119例(占55.4%);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为186例(占86.52%);抗菌药物引发的ADR为118例(占54.8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及附件损伤为最常见,为120例次(占总例次数的42.86%)。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1—12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集的1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5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为38.69%(65/16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64%(33/168);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占41.62%(82/197);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参附注射液,其次为米索前列醇片;165例ADR中,有6例严重的ADR;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结论:应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6—2007年上报不良反应174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例ADR中,20~40岁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55.2%;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共涉及124例;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见,占总例数的47.26%,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物等;ADR发生频率最高的4种药品是依诺沙星、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氨蝶呤;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严重不良反应有11例。结论:引发药物ADR的原因很多,但正确认识并展开全方位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2009年上报到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502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所引起ADR最多,有109例(占21.71%);其次为中药制剂,有90例(占17.9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8例(占55.38%)。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有138例(占27.49%)。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73例报表中,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共计63例(86.3%);涉及药物31种,主要为抗肿瘤药物(45.2%);ADR主要表现是全身性损害(27.4%)和呼吸系统损害(21.9%),其次是皮肤及其黏膜的损害。结论:应加强对肿瘤患者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46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确定来年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收集到的4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51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4.68%(345例),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静脉给药的ADR占72.08%(333例)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