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32例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分为无胰瘘组和胰瘘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病变部位、胰肠吻合方式、胰液引流、胆汁引流及术后胰液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胰瘘组术后胰液引流量多于无胰瘘组,十二指肠癌、远端胆管癌、壶腹部癌术后胰瘘发生率高于胰头癌。提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残留胰腺的质地有关,捆绑式胰肠吻合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对2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均行主胰管内安置支撑导管。结果本组仅有1例发生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5%。结论固定术式,精细的胰肠吻合操作,主胰管内置管支撑引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7年1月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PD)49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例,重建方式以Child方式52例,以Whipple术式5例。结果病理类型胆总管下段癌13例,胰头癌21例,乏特氏壶腹部癌11例,十二指肠癌6例,胰岛细胞瘤2例,慢性胰腺炎4例。57例中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8.77%,其中胰瘘2例(3.5%),胆瘘1例(1.75%),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病死率3、5%,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胆瘘的防治在于术中选择正确的胰肠、胆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胰胃吻合术式在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了10例因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采用胰胃吻合术式重建消化道的病例资料。术后通过监测腹腔引流液中淀粉酶含量判断胰瘘的发生。结果术后10例患者均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采用胰胃吻合术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明显减少了胰瘘的发生率,生活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单层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层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中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运用单层吻合技术进行胰肠套入式吻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h,无手术死亡,术后无1例发生胰瘘,所有患者腹腔引流管均于术后7天拔除,大部分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天。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重建过程中应用单层吻合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05~2012-05我科收治的15例胰头癌(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 PHC)及壶腹周围癌(vater ampulla carcinoma,VPC)患者行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外科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 PHC)患者8例,壶腹周围癌(vater ampulla carcinoma,VPC)患者7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其中1例术后发生胰漏,后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胰头癌(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 PHC)及壶腹周围癌(vater ampulla carcinoma,VPC)患者行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式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出现并发症率低,有效提高了病人治愈率,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自1935年W ipple首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胰头、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十二指肠等恶性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复杂,并发症多,其中胰肠吻合口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1],因此预防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是降低手术病死率的关键所在。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9年11月共31例患者应用改良的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无1例发生胰瘘,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39~72岁。术后经病理证实胰头癌10例,胰体部癌6例,十二指肠壶腹部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胆总管  相似文献   

9.
冼沛中  康旭  王三明  徐飞鹏 《海南医学》2004,15(8):77-77,39
目的 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空肠吻合口漏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2002年间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改进。结果 21例手术患者均治愈.无1例术后发生胰空肠吻合口漏。结论 重视手术基本操作.采用连续缝合及T管胆汁外引流、胰液内引流的方法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漏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13例患者因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有效充分的引流,引流管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胰瘘全部治愈,12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于3~11周内治愈;1例因合并胆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治愈.结论 确切有效的充分引流是治愈胰瘘的前提;加强营养支持和良好的心理护理,尤其强调引流管的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是护理的关键,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引流方法在胰体尾切除术后合并胰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实施胰体尾切除后,将胰腺残端套入乳胶套(避孕套)内,使引流液引流至体外。胰腺手术后合并胰瘘病例中,使用乳胶套引流与传统引流管引流方法的诊治情况比较。应用t检验对各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法平均确诊胰瘘时间、平均胰瘘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乳胶套代替普通引流管引流方法具有对胰瘘充分引流、早期诊断、治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适应证、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132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经验。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Child术式,其中胰肠吻合方式: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吻合术11例;捆绑式胰腺空肠吻合术24例;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术84例;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13例。132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胰头癌72例,壶腹部周围癌28例,胆总管下段癌15例,十二指肠癌5例,慢性胰腺炎3例,胰头浆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1%,其中术后出血6例(4.5%),胰瘘22例(16.7%),肺部感染8例(6.1%),胆瘘5例(3.8%),胃排空障碍4例(3.0%)。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较复杂的手术,是胰头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出血、胰漏、胆漏和腹腔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并发症,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63例病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作者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D术式的选择、术后胰瘘的最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讨论。结果 该组病例中,62例治愈,1例死于术中广泛渗血。存活者术后均无胰瘘的发生,也无腹腔内感染和切口裂开。术后随访:2例病人由于胆肠吻合口狭窄而反复出现感染症状,经二次Roux-Y内引流术治愈;3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良好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适宜的术后处理对预防遗漏的发生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4月-2007年11月间收治的16例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结肠韧带切开,胰腺被膜切开减压,吸尽胰周渗液及清除坏死组织,并置多管腹腔引流和灌洗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治愈,1例发生胰腺假性囊肿,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腹腔镜灌洗、引流治疗早期重症胰腺炎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降低SAP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治疗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35例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术式包括急诊清创修补胰周引流术6例,单纯胰体尾切除术4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4例,主胰管修补外引流术2例,近端关闭远端行胰腺空肠吻合术4例,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3例,胰、十二指肠及胃肠造瘘引流手术4例。结果 2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除1例自动出院外全部治愈;4例并发胰瘘、2例继发腹腔感染和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胰腺损伤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通畅的引流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闪及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10年问3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 36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包括胰瘘3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5.6%。结论 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瘘的预防。方法 对 1994年 3月 - 2 0 0 1年 11月因恶性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81例病人 ,统一手术方式 ,在胆肠及胰肠吻合口处肠管内置引流管减压。结果 治愈 78例 ,死亡 3例 ,术后无一例胰胆瘘发生。结论 正确而精细的手术操作 ,确保吻合口血运 ,使各吻合口处无压力、无张力 ,是保证吻合口顺利愈合的关键。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也是减少胰胆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