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32例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分为无胰瘘组和胰瘘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病变部位、胰肠吻合方式、胰液引流、胆汁引流及术后胰液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胰瘘组术后胰液引流量多于无胰瘘组,十二指肠癌、远端胆管癌、壶腹部癌术后胰瘘发生率高于胰头癌。提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残留胰腺的质地有关,捆绑式胰肠吻合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总结预防壶腹部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胰胆瘘的体会。方法对我院1984年1月~1995年10月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术后胰瘘3例(7.7%),非手术治愈。无胆瘘发生,无手术死亡率。结论胰漏的预防关键在于胰腺残端常规楔形切除与合掌式缝合,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吻合层次精确,吻合口无张力,胰管内置多侧孔引流管,胰液输出通畅。胆肠胰肠吻合口相距5cm~6cm。胆肠吻合口的胆总管周围组织游离长度以1cm为宜,保证胆肠吻合血供。胆肠胰肠吻合口附近各置质软腔大的硅胶管充分引流。消化道重建以Child术式为佳。  相似文献   

3.
从1982年3月至1982年3月,我们对36例壶腹周围癌的病人,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过随访观察,疗效尚称满意,现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69岁,平均51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8个月,平均2个月。 1.2 病理:十二指肠乳头腺癌16例,壶腹癌13例,胰头癌5例,总胆管下端癌2例。  相似文献   

4.
李军  李冠雄  杨中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11-401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并发症、病死率和远期效果。方法:对30a施行的102例PD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组织学诊断包括壶腹周围癌48例、胰头癌43例、胰头慢性炎症4例、胃癌和结肠癌胰腺转移各2例、十二指肠腺癌瘤、胰头部囊腺癌和胰岛细胞癌各1例。近15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总手术病死率9.9%。死因包括胰瘘3例和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大出血、术后腹腔内继发出血、呼吸衰竭、腹腔内感染和脑出血各1例。恶性肿瘤1a~5a存活率分别为57%、38%、27%、19%和8%。结论:出血和胰瘘是导致PD术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和胆肠吻合口的腔内引流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了增加肿瘤切除率,当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无法排除胰头肿大和梗阻性黄疸是肿瘤引起时,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也应施行PD。  相似文献   

5.
从1985年5月——1990年5月,对11例乏特壶腹周围肿瘤病人,实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无胰瘘发生,无手术死亡。作者根据手术式术,手术技术,术后处理等方面的实践体会,结合文献复习,就如何预防胰瘘发生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人总结16年来采取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周围癌17例。其中切除15例,总切除率88.2%。切除组:男10例,女5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2岁;45岁以上14例,占93%;治愈14例,占93%;死亡1例,占7%。胰瘘发生率为2.8%,并发症发生率12.5%,五年生存率5例,占33.3%。对壶腹周围癌的病人,应争取早期发现,积极手术,操作轻柔、准确、细致,吻合层次准确,张力要小,残端胰腺游离充分,恰当的术后处理,努力减少并发症和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等,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防胰瘘的措施。方法 按标准Whipple手术和改良术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及12例,改良组改进要点是术中将胰液引出体外,胰肠吻合彩袖状套入,胰管内常规放短支架引流。结果 标准Whipple术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60%),1例并发胰瘘及伤口哆开而自动出院,于1个月后死亡;1例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改良组手术无死亡,术后无胰瘘发生,只并发伤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孙元水  邹寿椿 《浙江医学》1999,21(7):433-434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目前治疗壶腹周围癌的有效术式,手术切除范围大,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病死率可达10%~40%。我院自1987年1月至1998年6月间共行PD5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1%,病死率为2%,现就并发症的防治作一探讨。 临床资料 本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37~78岁,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4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护理体会,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自1987年以来,我科实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2例,总结术前术后护理经过,从中吸取经验。结果:42例病人中,除1例发生肺感染和1例不明原因死亡外,其余术后经过良好,护理措施得当,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术前进行细致恰当准备和术后严密监护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影响Whipple术后胰瘘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3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胰瘘发生的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胰瘘与吻合技术有关;胰瘘的发生与残胰断面的处理有关;胰瘘的发生与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支撑引流可预防PD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引起胰漏的可能性因素.方法 前瞻性地研究了2001~2009年所有的入住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胰体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研究小组的胰瘘分类将临床胰瘘分为B级和C级.对胰漏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肿瘤性质、手术等因素,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共51例(中位年龄60岁,31~75岁),恶性23例,良性或癌前病变28例.发生胰漏17例(33.3%);另外3例胰周局部脓肿无法确诊胰漏.多因素分析说明,对胰腺断面的处理,手工缝合和吻合器的使用相比,前者更容易发生胰瘘(OR:41.2,95%CI:3.36~486;P=0.004).残余胰腺体积较大也是胰漏的危险因素之一(OR:7.28,95%CI:1.14~39.0;P=0.035).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后有效预防胰瘘的发生仍然是个难题.残留胰腺体积大小和断面缝合技术是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瘘的预防措施需要不断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3 年12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PD的350 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13 个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既往腹部手术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糖类抗原199、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病灶直径、主胰管直径),分析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 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胰管直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输血量、主胰管直径(P <0.05)。结论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瘘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瘘(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CD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胰腺癌合并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胰腺癌并发CDF的原因,诊断及治疗。结果9例患者中误诊者6例,占66.7%;同时合并胆石症者6例,占66.7%。9例患者中行手术探查者6例,其中仅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占全组11.1%。全组随访1~14个月,非根治术者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结论胰腺癌合并CDF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仍取决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12月完成的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并对围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A级胰瘘62例(31.6%),B级胰瘘53例(27.0%),C级胰瘘11例(5.6%),总体胰瘘发生率高达64.3%,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即B、C级胰瘘)64例,占32.7%.经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是总体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胰管直径≤3 mm和胰液内引流是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胰瘘仍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胰管直径≤3 mm是胰瘘发生的主要独立风险因素,胰液引流至体外可以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病率并减轻胰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术后胰瘘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按年龄分组比较胰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各组间胰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组发生胰瘘后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组。结论:年龄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掌握正确原则,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