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对胰岛素抵抗及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于麻醉前、麻醉后2 h及术后24 h采静脉血测血糖(Glu)、胰岛素(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2 h P组Glu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Glu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G1u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麻醉后2 h、术后24 h两组患者IN、IRI、TNF-α、IL-6明显升高(P<0.05或P<0.01),ISI明显下降(P<0.05或P<0.01).麻醉后2 h I组ISI明显低于P组(P<0.05),IRI、TNF-α、IL-6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 丙泊酚及异氟醚均不能完全抑制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但与异氟醚相比,丙泊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及炎症应激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经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全身麻醉)和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前、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差异及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血清中的疼痛介质(PGE2、SP、5-HT、NPY、β-EP)、炎症因子(IL-1β、CRP、TNF-α)及应激激素(ACTH、Cor、CA)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两组上述因子均显著高于麻醉前的含量(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血清中上述因子含量均较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和患者总体满意度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进行镇痛时,可较为有效的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抑制患者的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结合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髂筋膜阻滞进行干预,并使用冷感消失法判定患者髂筋膜腔隙阻滞效果。记录患者使用芬太尼总量;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各时间段疼痛情况;采用MMSE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IL-6、Sββ100、Aβ1~40水平。结果观察组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侧卧位及术后6h、1d、2d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后20 min及侧卧位时患者神经阻滞效果与阻滞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d时MMSE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点IL-6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h、1d时两组患者Sββ100、Aβ1~40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且观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结合髂筋膜阻滞可提高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神经阻滞效果及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1月全身麻醉下行单侧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年龄61~75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组(单纯组)和髂筋膜腔隙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复合阻滞组(复合组).手术结束后即刻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单纯组于髂筋膜腔隙注射0.3%罗哌卡因30 ml;复合组分别于髂筋膜腔隙与髂腹下/髂腹股沟注射0.3%罗哌卡因15 ml.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后6、12、18、24 h患者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芬太尼累计用量及术后镇痛相关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运动VAS评分在术后6 h [(3.8±0.9)分]和12 h[(3.6±1.3)分]时点较单纯组[(5.5±11)分和(5.3±1.0)分]降低(P<0.05);在术后18h和24 h时点,2组运动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声成像时间和穿刺注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组PCA芬太尼累计用量[(0.54±0.03) mg]较单纯组[(0.69±0.05) mg]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镇痛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复合阻滞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术后镇痛,显著缓解患者甲早期的运动疼痛同时减少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结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实施THA的480例患者,ASA Ⅰ~Ⅲ级,年龄45~75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8例在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下行THA (试验组),其余252例在单纯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谵妄情况及DRS评分、VAS评分和下肢肌力。[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R、MAP、SpO_2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和48 h,试验组在CAM-ICU标准评定的术后谵妄发生、镇痛泵按压次数、V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D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术后相应时间点股四头肌和髂腰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够减少THA后POD的发生率,显著缓解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术后予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小时静息与活动时VAS与肌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下VAS与肌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状态下,RD组在术后4,8,12及24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活动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发生谵妄与PONV的患者例数多于R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嗜睡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80例,年龄65~79岁,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随机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_0)、麻醉后30分钟(T_1)、麻醉后60分钟(T_2)及拔管即刻(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小时静止和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48小时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皮肤瘙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组患者T_1~T_3时点MAP和HR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术后6、12、24小时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患者术后嗜睡、PONV、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能够在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发挥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还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5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照组29例腰硬联合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入手术室静息疼痛NRS评分、区域神经阻滞完成20 min后静息疼痛NRS评分、体位摆放时疼痛NRS评分、超声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6、12、24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6、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需要曲马多补救镇痛患者比例、补救镇痛曲马多总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 h大腿肌力下降发生率、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和髋关节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入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共计72例。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式麻醉开始作用时间、麻醉完全显效时间和术中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疼痛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麻醉开始作用时间及麻醉显效时间较对照组长,VAS评分实验组在术中切皮时及手术结束时较对照组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THA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麻醉相对于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征波动与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入室时(T0)、静脉泵注10 min时(T1)及术中30 min(T2)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术后意识状态[谵妄评定方法(CAM-CR)]、谵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T1的HR、MAP高于对照组,T2的HR、MA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RP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AM-CR评分低于对照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预防高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对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的82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采用喉罩全身麻醉)和阻滞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喉罩全身麻醉),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8、24、48 h的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皮质醇(Cor)]、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不佳与术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阻滞组患者的MAP、HR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24 h,阻滞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阻滞组患者的血清CRP、IL-6、TNF-α、Cor水平及ROS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SOD、GSH-Px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阻滞组患者的APTT、PT、TT均长于全身麻醉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全身麻醉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程度,麻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术后患者的血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对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输尿管结石术后感染患者设为研究组, 另选取61例术后无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感染情况患者的IL-6、CRP、TNF-α水平, 分析血清指标与输尿管结石术后感染、病情情况的关联性及对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研究组的IL-6、CRP、TNF-α血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 h研究组IL-6、CRP、TNF-α血清水平较术后即刻增高, 术后24 h研究组的IL-6、CRP、TNF-α血清水平较术后6 h降低(均P<0.05);术后6 h、24 h对照组的IL-6、CRP、TNF-α血清水平较术后即刻降低(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清IL-6、CRP、TNF-α水平与输尿管结石术后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术后6 h时血IL-6、TNF-α的截断值和灵敏度相对较高, 分别为85.25%、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灌洗治疗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急性膝关节和髋关节感染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实施关节镜清创灌洗术,滴注引流组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滴注引流,单纯引流组单纯引流。比较两组患儿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滴注引流组在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单纯引流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7 d和6个月,滴注引流组VAS评分和ROM显著优于单纯滴注组(P0.05)。两组细菌培养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d,两组间血清CRP、TNF-α、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滴注引流组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引流组(P0.05),术后第7 d,滴注引流组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仍低于单纯引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清理手术联合关节腔持续抗菌药物滴注引流治疗儿童急性骨关节感染较单纯引流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丛阻滞(LP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SIFICB)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髋部骨折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65~85岁,BMI 19~27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LPB联合全身麻醉组(L组)和超声引导下SIFI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每组30例。两组于全身麻醉前行神经阻滞,阻滞起效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术中均采用喉罩通气,维持BIS 40~60,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记录术前、术后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4、12、24 h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分别于术前、术后4、24 h检测血清P物质浓度。记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以及血清P物质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腰丛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操作时间短,且具有与腰丛阻滞相近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反应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56例)、阻滞组(56例)和联合组(56例)。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术毕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阻滞组术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术后留置导管与自控镇痛泵连接(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联合组患者接受髂筋膜间隙阻滞方法同阻滞组,术毕行PCIA,方法同氟比洛芬酯组。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 h(T 1)、12 h(T 2)、24 h(T 3)、48 h(T 4)和72 h(T 5)时患者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 3、T 4和T 5时活动状态的VAS评分。T 4和T 5时患者肌力评级及睡眠质量评分。术前(T 0)、T 3、T 4和T 5时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T 2、T 3、T 4和T 5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及T 4和T 5时活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患者T 3、T 4和T 5时血浆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和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和排尿困难发生率均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可降低患者术后VAS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与围术期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年龄大于等于65岁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参考意识混乱评估法诊断谵妄,并将患者划分为谵妄组(58例)和对照组(124例),统计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6h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结果组内对比显示,谵妄组术后1h、6h时IL-1β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6h时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对照组术后1h、6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术后6h时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术后1h谵妄组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6h谵妄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h时IL-1β、术后6h时IL-6水平是术后谵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检测早期IL-1β及IL-6水平可能有助于预测其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阻滞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髋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L组80例,行腰方肌、髂筋膜联合阻滞,D组80例,行单纯髂筋膜阻滞。结果 L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D组患者(P0.05);L组患者在术后0~12小时、12~24小时、24~48小时按压PICA的次数均少于D组。L组患者在T4、T5时的髋关节屈曲度、外展度均大于D组(P0.05);L组患者在T4、T5时的CRP、IL-6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D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方肌、髂筋膜联合阻滞可以从不同位点对神经传导通路起到干扰作用,术后镇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首次行单侧发育性髋脱位手术患儿40例,年龄2~6岁,随机均分为两组:F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C组行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记录送入PACU即刻(T0)、术后1h(T1)、2h(T2)、4h(T3)、6h(T4)的FLACC评分,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在PACU期间芬太尼追加例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0~T3时F组FLACC评分明显降低(P0.05)。F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在PACU停留期间F组有3例(15%),C组有8例(40%)追加芬太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F组4例(20%),C组2例(10%)发生恶心呕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用于患儿髋脱位手术,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PHC处理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前P组患者静脉注射PHC 0.03mg/kg,C组患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_1)、术后6h(T_2)、12h(T_3)、24h(T_4)抽取血标本测定血浆IL-6、TNF-α和NF-κB等细胞因子水平;分别于T_0、T_1和T_4时监测动脉血气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麻醉后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参数。记录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 P组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血浆IL-6、TNF-α和NF-κB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T_1~T_4时P组血浆IL-6、TNF-α和NF-κB浓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与T_0和T_1时比较,T4时两组OI明显降低(P0.05);T_4时P组OI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后即刻比较,手术结束即刻C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下降(P0.05);手术结束即刻P组肺动态顺应性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PHC能有效抑制CPB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肺顺应性、改善组织氧供,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其机制可能与PHC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减少IL-6和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高通量透析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糖基化终产物(AGEs)、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三二〇一医院就诊的60例原发病为DKD的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高通量透析,超滤系数40 ml·h~(-1)·mm Hg~(-1);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超滤系数16 ml·h~(-1)·mm Hg~(-1)。2组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均治疗2个月。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透析前后AGEs、CRP、IL-6以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AGE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单次及多次高通量透析后AGEs、CRP、TNF-α、IL-6的水平较透析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单次常规血液透析后,AGEs水平无明显变化,CRP、TNF-α、IL-6较透析前显著上升(P0.05),多次透析后AGEs、CRP、TNF-α、IL-6较透析前显著上升;与首次透析后的指标相比AGEs和TNF-α的水平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能对DKD患者的AGEs、CRP、IL-6、TNF-α进行有效清除,持续的常规血液透析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微炎症状态。与常规血液透析相比,高通量透析使DKD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