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rTMS对SCI大鼠损伤脊髓NGF、NT-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rTMS组、联合组(电针+rTMS),其中模型组、电针组、rTMS组、联合组再随机分为1d组和7d组,每组12只。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rTMS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组则先进行rTMS治疗后再进行电针治疗。采用BBB观察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HE、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恢复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GF、NT-3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和各干预组NGF、NT-3含量下降,治疗7天后,各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NGF、NT-3增加(p<0.05、p<0.01、p<0.01),电针组与rTMS组相比NGF、含量增加(p<0.01),联合组与rTMS组相比NGF含量增加(p<0.01),联合组与电针相比NGF含量增加(p<0.05)。rTMS与模型组相比NT-3含量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组与模型组相比NT-3含量增加(p<0.01、p<0.01),电针组与rTMS组相比NT-3含量增加(p> 0.05),联合组与rTMS组相比NT-3含量增加,(p<0.01),联合组与电针组相比NT-3含量增加(p<0.05)。结论:电针联合rTMS能促进NGF、NT-3蛋白的表达,促进SCI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2月于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5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予电针联合康复训练,以2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及对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4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夹脊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应用Fugl-Meyer(FMA)评分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测定上肢运动能力; 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含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 87%(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80. 85%(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162,P=0. 007)。观察组患者SNCV和SN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FMA、Barthel指数和ARA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BDNF和CNT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夹脊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促进肌群功能恢复,改善上肢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升高血清BDNF和CNTF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介入时机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多裂肌叉头蛋白(Foxo1)、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成肌分化因子(Myod)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即刻电针组、24 h电针组、48 h电针组,每组8只。以多裂肌肌注0. 5%布比卡因复制腰多裂肌损伤模型。各电针组分别在造模后即刻、24 h、48 h开始电针双侧"委中""肾俞",连续干预7 d。以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多裂肌Foxo1、Myostatin、Myo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oxo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即刻电针组、48 h电针组Foxo1、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0. 01,P 0. 05),24 h电针组Foxo1、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与24 h电针组比较,即刻电针组Myostat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 05)、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48 h电针组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Myo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结论:电针促进多裂肌修复的最佳介入时机可能为损伤后24 h。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运动、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SC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脉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生活质量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结论:督脉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SCI后NB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69.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每日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每日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残余尿量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SCI后NB尿潴留疗效较好,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促进膀胱反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针康法)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康组、电针组、康复组各27只。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针康组、电针组造模后4 h开始给予电针"百会""水沟""内关"穴干预,每天1次,共14 d。针康组、康复组分别于造模后给予康复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局部脑血流量(rCBF),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周围组织CD34+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4个时间点(插线后5 min、3 d、7 d、14 d)的rCBF均显著降低(P<0. 01),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 01);模型组大鼠术后3个时间点(3、7、14 d)的CD34+阳性表达细胞均显著增加(P<0. 01),缺血侧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 01,P<0. 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的rCBF在干预3、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康复组的rCBF在干预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针康组、电针组、康复组大鼠干预3、7、14 d时缺血侧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 01),CD34+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 01,P<0. 05),缺血侧脑组织VEGF、VEGFR2、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 01,P<0. 05)。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rCBF在干预3、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 01),VEGF、VEGFR2、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P<0. 05,P<0. 01)。结论:针康法在减少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rCBF及CD34+阳性表达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方面优于单纯电针疗法、康复疗法,这可能与针康法增加了大鼠缺血侧大脑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VEGFR2、bFGF、CD3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立德  马起国 《中国针灸》1998,18(4):245-248
以乙酰胆碱电位 (Ach P)、小终板电位 (MEPP)及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h RAb)滴度为观察指标 ,探讨了电针“阳陵泉”、“脾俞”穴对重症肌无力模型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电针“阳陵泉”穴或“脾俞”穴均能使重症肌无力 (MG)大鼠的 Ach P与MEPP振幅升高 ,但对 Ach P时程、MEPP的频率及血清 Ach RAb滴度却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电针“阳陵泉”、“脾俞”二穴 ,则使 MG大鼠的 Ach P、MEPP振幅升高更加显著 ;电针穴位临近肌肉则没有如此效应。提示 ,电针“阳陵泉”、“脾俞”穴有提高 MG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以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选用大椎穴、命门穴作为治疗穴位,通过测定脊髓中的MDA和SOD含量变化,从而确定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最有帮助的电针频率.结果:(1)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水平接近(P>0.05);在100 Hz针刺组MDA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1).(2)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模型组相比,100 Hz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100 Hz针刺组SO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结论:3种频率电针均能降低MDA水平及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这3个治疗频率中,100 Hz针刺频率对于降低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脊髓损伤且行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rankel分级、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夹脊脉冲电场对脊髓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6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夹脊脉冲电刺激治疗。治疗9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腱反射、痉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痉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及感觉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脉冲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评分,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的细胞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及“足三里”是否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方法 :40只大鼠 ,随机分为四组 ,即“足三里”组、非穴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每组 1 0只。用无水乙醇按每只 1mL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粘膜细胞Bcl 2、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Bcl 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非常明显 ,“足三里”组与模型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P <0 0 5)。Fas基因蛋白阳性表达在“足三里”组不明显 ,“足三里”组与非穴组、模型组比较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的机理 ,是由于促进了Bcl 2基因蛋白表达 ,抑制了Fas基因蛋白表达 ,并具有腧穴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跑台训练对大鼠骨骼肌钝挫伤的修复作用,探讨电针联合跑台训练改善骨骼肌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跑台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采用自制打击装置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电针组电针"足三里"、阿是穴,跑台组进行跑台训练,联合组同时进行电针和跑台训练,1次/d,连续至损伤后3、14d。HE染色观察损伤后14d腓肠肌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后3d腓肠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14d腓肠肌mTOR、快肌型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Fast MyHC)的表达量。结果:模型组新生肌细胞横截面积和直径明显小于正常组(P0.01),各治疗组均显著大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显著大于电针组和跑台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损伤后3d模型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跑台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电针组和跑台组比较,联合组腓肠肌mTOR和myoG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损伤后14d模型组腓肠肌mTOR蛋白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t MyH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跑台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与电针组和跑台组比较,联合组腓肠肌mTOR及Fast MyH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联合跑台训练能促进成肌细胞分化成熟,减轻骨骼肌损伤,该作用与增加mTOR表达量,正向调控myoG、Fast MyH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鼠急性拉伤后腓肠肌bFGF表达的时间规律,以及按摩对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bFGF表达的影响;探讨按摩治疗骨骼肌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自制拉伤装置造成大鼠双后肢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损伤后第2d进行按摩治疗,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大鼠腓肠肌自然修复过程中及按摩后bFGF表达的变化。结果:7d时大鼠腓肠肌bFGF平均光密度值达本实验最大值;按摩治疗3d组大鼠腓肠肌bFGF表达水平较同期自然修复组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按摩治疗5d组与同期自然修复组比较显著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拉伤后7d内大鼠腓肠肌bFGF阳性表达呈现上升趋势;推测按摩通过促进bFGF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对靶细胞的作用,有效缩短了修复过程,此可能为按摩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系统性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损伤(ACL)术后患者等速肌力、关节活动度及机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ACL患者92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均行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照组术后采取系统康复训练,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治疗前后机体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实验以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 Hz电针组、5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选用大椎穴、命门穴作为治疗穴位,通过测定脊髓中的MDA和SOD含量变化,从而确定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最有帮助的电针频率。结果:(1)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组相比,水平接近(P〉0.05);在100 Hz针刺组MDA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1)。(2)针刺大椎、命门穴后,各针刺组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模型组相比,100 Hz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100 Hz针刺组SOD含量上升最为明显。结论:3种频率电针均能降低MDA水平及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对损伤脊髓的修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在这3个治疗频率中,100 Hz针刺频率对于降低MDA含量和提高SOD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电针和嗅鞘细胞是否在修复脊髓损伤过程中产生协同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挫伤加全横断的造模方法将72只SD成年雌性大鼠造成T9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18只;A组模型组,B组OECs组,C组电针组,D组电针+OECs组;另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取材。造模后1d、1周、2周、3周、5周、9周,应用改良的BBB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分别于造模后2周、3周、5周、9周于每组中随机抽取3只,免疫组化测定GAP-43变化。结果:于造模后1d、1周、2周、3周、5周、9周时行BBB评分,造模后第1d各组评分均为0分,1周时各组大鼠后肢均有恢复,但评分较低,各组间无差异(P>0.05);2周时B组、C组、D组评分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周、5周、9周时评分D组明显高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于1周、2周、3周、5周进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免疫组化测定,1周时各组阳性细胞数均开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2周、3周、5周时B组、C组、D组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组高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OECs移植在较单因素处理在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赖增娇  滕秀英  刘国斌 《中成药》2020,(11):2883-2889
目的探讨珍宝丸联合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和BrdU、Nestin、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丸剂组(0.54 g/kg)、电针组和联合组。丸剂组予以蒙药珍宝丸(0.54 g/kg)治疗,电针组予以电针干预,联合组予以蒙药珍宝丸联合电针治疗,共1周。以BBB量表评价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TUNLE染色分别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病理变化、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WF阳性血管数目,Western blot、RT-PCR检测损伤脊髓组织BrdU、Nestin、GFAP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下降(P<0.01),损伤脊髓组织分级升高(P<0.05),凋亡率增加(P<0.01),vWF阳性血管数目增多(P<0.01),BrdU、Nestin、GFAP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丸剂组、电针组和联合组BBB评分升高(P<0.01),损伤脊髓组织分级降低(P<0.05),凋亡率降低(P<0.01),vWF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对胰岛素抵抗大鼠骨骼肌ERK、JN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1组、模型2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用高脂高糖饮食喂养法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FBG、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FINS,并计算Homa-IR。确定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大鼠取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行电针治疗,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骨骼肌中ERK、JNK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FBG、FINS、Homa-IR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大鼠FBG、FINS、Homa-IR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ERK、JNK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上升(P<0.05),电针组大鼠ERK、JN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ERK、JNK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各组随机分成3 d、7 d、14 d共3个治疗时间点。假手术组仅暴露胸10节段脊髓,不予损伤和治疗,其余各组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于胸10节段打击致伤。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电针刺组在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至各时间点取材时止。于各时间点对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stin、GFAP的表达。结果:在3 d、7 d、14 d时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7 d、14 d时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电针刺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表达情况也表现出如上的结果。结论:夹脊电针疗法能够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