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秋  庞博 《河南中医》2021,41(4):542-547
目的:分析《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外感热病”“温毒”“内陷”“走黄”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医药学科学数据中心”的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处方,对方剂中药物、主治、功效的频数进行分析,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药物使用频次位于前5位的是大黄、黄芩、甘草、栀子、麦冬等;主治病症频次位于前4位的是热毒、肠结、伤寒、烦躁等;功效频次位于前4位的清热、解毒、导滞、养阴。根据聚类分析得出5组聚类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得到大黄+黄芩等的药物组合,热毒+肠结等的主治病症组合,清热+解毒等的功效组合。结论:《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重视大黄和黄芩的使用,以清热解毒、导滞养阴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太平圣惠方》治疗痔疮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并筛选《太平圣惠方》中治疗痔疮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系统,对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分析显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17味,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治法涉及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润肠通便等.结论:《太...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频数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为: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圣惠方》中虚证无阴、阳之分,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且多虚寒之证,多应用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太平圣惠方》治疗消渴病用药规律。方法 应用MicrosoftExcel 2016软件对《太平圣惠方·三消论》治疗消渴的相关处方进行数据录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运用Cytoscape 3.9.0构建高频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 收集处方148条、中药176味,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共有18味,药性以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肾经。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对药5组,角药22组,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5个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太平圣惠方》重视火热邪气与气阴两虚在消渴病病机中的重要性,治疗以清热药、滋阴药、补气药为主,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宋业强 《四川中医》2006,24(12):33-34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初步分析《圣惠方》治疗白癜风的内治方9首、外治21首,并对其立法用药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内治强调祛风通络,尤以擅用虫类药而见长;外治则以毒攻毒,擅用有“毒”之品。《圣惠方》治疗白癜风与当今临床用药有较大不同,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太平圣惠方》是一本收集了大量宋代以前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的方书类著作,其既阐明诊断脉法,又叙述用药法则,按类分述各证病因、病理、方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经籍访古志补遗》称其为经方之渊薮。该书共收载消渴证方剂170首,其中汤剂78首,丸剂52首,散剂37首,膏剂3首。深入学习《太平圣惠方》治疗消渴诸方,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1沿袭汉唐承上启下张明华认为~([1]),《太平圣惠方》的医学理论基本取材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处方,应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情况进行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药物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太平圣惠方》治疗心悸的方剂180首,包含中药212味,中药涉及药性总频次1 909次,其中人参、甘草、茯神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功效分析,药物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及平肝息风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居多,药物多归心经、脾经、肺经。通过关联分析获取二项、三项、四项、五项关联规则共103条,对药物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获取药物常用组合聚类群3组。[结论]《太平圣惠方》中心悸的治疗用药具有温补安神、清泻心火、肺脾同治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略论《太平圣惠方》编著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文敬 《陕西中医》2006,27(9):1135-1137
据《宋史》“王怀隐传”及《玉海》记载,宋太宗在藩邸时曾对方药有所研究,暇日多留意医术,藏有名方千余首。称帝后又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在太平兴国三年诏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和医官陈迢遇等人,广收验方、秘方、时方以及历代医书所载之方,进行参对编类。  相似文献   

11.
《太平圣惠方》[1](以下简称《圣惠方》)为北宋初期第一部官修大型方书。系由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人,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单、验方,历时14年编纂而成。全书共  相似文献   

12.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方书,书中所载内容广泛,且对前代医家的针灸论述载录详备,利于灸法临床应用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在后世灸法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后代医家临床施灸开阔了思路。故本文通过对书中灸法理论的整理与总结,深入探讨了《太平圣惠方》中所载不同腧穴的灸法、灸量、施灸时机,可灸病症、禁灸病症、施灸时机与自然天气的关系,隔物灸的操作及药物的选择、以及灸疮调护等各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6):236-238
近人每称宋代"重方药,轻理论",其实重方药不等同于轻理论,方药之中就有重要的理论可研究、可探索.以现在临床常用的生地黄、麦冬、石斛、玄参等甘寒药来说,自朱丹溪<局方发挥>讥宋人好用香燥之后,后世沿袭,甘寒法似与宋代绝缘,令人以为甘寒法是清代学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发明.事实上,由唐入宋,甘寒诸品自然汁的入药治病,已趋鼎盛,其应用之广泛,变化之灵活,学验之丰富,是金、元、明、清以至今日临床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兹略举<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中时病、虚劳、血证数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4.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6):250-251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宋代医官王怀隐受朝廷之命所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医药文献,共100卷,1670门,收方16834则,是继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对中医药的又一次全面总结.目前,医界经常认为宋代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喜用香燥,当时部分医者确有这种倾向,如<医说·卷四>谓:"今人才见虚弱疾证,悉用燥热之药,如伏火金石附子姜桂之类,致五脏焦枯,血气干涸而致危困".然而,这仅仅是少数医者的一种用药偏向,属魏晋药石遗风的痕迹,而作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圣惠方>来看,则恰恰相反,其治虚劳善用滋润之药,通过滋养润泽,来疗虚损,祛除病邪,正如张杲在<医说·卷四>中所说:"肌肉之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参、当归、地黄、门冬之类者,盖出此意.  相似文献   

15.
《太平圣惠方》编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太宗以朝廷的名义组织编纂、颁行的《太平圣惠方》,以其抑制巫术迷信、导民向医的科学宗旨,丰富详赡的内容和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肯定。其编辑思想对后世医学书籍的编纂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我们今天医学书籍的编纂仍有一定价值。《太平圣惠方》的编辑思想有:1、济世救民的编纂宗旨。2、"搜隐微","求妙删繁"的求全宗旨。首先借鉴隋唐医药学的成就,其次,《太平圣惠方》的方药中还吸收了大量唐以后的医学成果。3、吸收当时最新的医学成果。4、反复强调医者的医术和医德。5、反对巫术迷信、倡导医疗科学。  相似文献   

16.
臧明 《中医药学刊》2010,(6):1328-1329
《太平圣惠方》是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之大成而编纂成的一部大型方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面广,对针灸的论述是针法、灸法俱载。对该书的灸法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该书在倡导针法和灸法并重的同时,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对灸法的适宜范围、施灸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后世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灸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7.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璞珊 《中医杂志》1984,(12):56-57
<正>《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是宋代第一部官修方书。当时由于五代战乱,方书散佚,至宋太宗赵光义时,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负责搜集前代有效验方并加以整理,始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前后用十四年时间编成,共一百卷,约二百八十余万字。  相似文献   

18.
邹世洁  邹外一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44-945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19.
《太平圣惠方》儿科学思想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北宋以前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深入挖掘早期儿科学的理论脉络及临床诊疗经验 ,文章从文献角度就书中所收载的有关小儿养护思想、危急重症的预防措施等内容从 7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书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某些不足 ,笔者也提出了相关见解 ,为指导现今儿科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消渴证,系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肾阴亏损终致肺燥、胃热、肾虚,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多尿如脂,身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消渴证从临床特点来看,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相合,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慢性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为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笔者对《太平圣惠方》所收载的消渴证方药进行了分析,供筛选、研究治疗消渴证药物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