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建模分析物种生态需求,以预测不同时空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生态位建模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预测研究,然而对其准确合理地运用需建立在理解生态位建模基本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的角度,从生态位概念出发介绍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数据获取与变量选择、模型算法、模型性能的评价手段及其在寄生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生境适应性进行评价,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及其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蜱的分布和多样性数据集中收集1980—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布点,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学术、 PubMed等数据库收集2017—2021年的分布点;在世界气象数据库中收集环境因子变量。以75%的数据作为训练子集,其余的25%作为模型评估测试集建立最大熵(MaxEnt)模型,通过MaxEnt模型的刀切法试验和R软件筛选主要的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物种预测分布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预测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孳生环境分布情况;通过ArcMap 10.1绘制模型输出结果,根据MaxEnt模型绘制的生物气候变量响应曲线预测两种蜱的生态环境特性。结果 分别筛选出银盾革蜱、边缘革蜱分布点数据46、 64个;银盾革蜱、边缘革蜱模型评估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47、 0.815;从19个环境变量因子中筛选出8个对银盾革蜱和边缘革蜱生存有影响的环境因子。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银盾革蜱在新疆的适生区主要为准噶尔盆地、吐鲁番...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当前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与变化趋势,评估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于2016—2018年每年的9—12月,收集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查病中血清抗体阳性者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记录抗体效价结果和阳性者基础信息;收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中全省各疫区县(市、区) 2016—2018年查病情况和达标进展资料,将血清抗体阳性报告数、血清抗体阳性率、阳性血清抗体效价构成比和流行区类型等4项指标设立为传播风险评估具体指标。以县为单位,评估各流行地区的人群病情传播风险等级,并用ArcGIS 10.5软件制作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可视化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016—2018年血清抗体阳性者基础信息,评估重点防控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18年湖北省血检人数分别为1 728 300、 1 531 611、 1 498 039人,血清抗体阳性数分别为41 154、 31 532、 22 124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8%、 2.06%、 1.48%,全省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χ2=3 410.81,P 0.01)。2016、 2017年以传播控制地区报告为主,分别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5.47%(39 290/41 154)、63.68%(20 081/31 532)(χ2=773.88, P 0.01); 2018年以传播阻断地区报告为主,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9.84%(22 088/22 124)。其中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者分别为4 459例、 4 498例、 2 482例,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10.83%、 14.26%、 11.22%, 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6, P 0.01)。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结果显示,全省1级风险区5个,分别为公安县、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和潜江市;2级风险区10个,分别为阳新县、洪湖市、嘉鱼县、荆州区、荆州开发区、汉南区、石首市、蔡甸区、汉川市和仙桃市;3级风险区10个;其余38个流行地区均为4级风险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重点人群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人群中,均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分别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62.43%(7 141/11 439)和71.09%(8 132/11 439)。结论2016—2018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当前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以4级风险区域为主,总体传播风险较低,1级风险、 2级风险区域仍需加强防控,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湖区5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等疫情资料,以及相关水域警戒水位、实际水情等数据。以流行县(市、区)为单位,统计2013-2019年湖区5省累计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和阳性牛数、2019年钉螺分布面积、2020年7月12日水位等数据,并以此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累加值,分析血吸虫病传播综合风险水平。结果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后,湖区5省基于粪检阳性人数、粪检阳性牛数、钉螺分布等单项风险指标的血吸虫病传播高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5个和9个;基于综合风险指标的5级和4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个(湖南省洞庭湖区8个、江西省鄱阳湖区2个)和15个(湖北省4个、湖南省7个、江西省4个)。结论 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是受2020年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可能加剧这些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需加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气象数据建立模型,预测洪水季节血吸虫病风险区域,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开源R软件,建立交互式血吸虫病预警系统.以血吸虫病传播指数为基础参数,根据累积降雨量及气温数据拟合钉螺物种分布模型,预测钉螺分布概率,判断洪涝灾害期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区域.结果 基于R软件Shiny包构建网页框架,成功建立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预测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程度及范围。 方法 利用全国193个气象站1951~200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数据库,分析全国日均温度变化趋势。利用已建立的钉螺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SDT)模型的结果,构建全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计算各地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年有效积温(ET),并应用GIS等技术比较分析ET/SDT比值的时空分布。以2030年和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分别上升1.7℃和2.2℃为依据,预测未来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扩散趋势和高危地带。 结果 建立了全国血吸虫病气象GIS数据库,在以前的50年中全国平均温度略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上升趋势明显,回归方程为T年平均=0.0198X-28.476。构建了血吸虫病气候 传播模型,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的ET/SDT的比值随年代略呈上升趋势,日本血吸虫的潜在分布区域大于钉螺潜在分布区域。 2030年和2050年血吸虫病潜在传播区域预测分布图显示,血吸虫病流行区将明显北移,2050年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敏感区域较2030年的明显扩大。 结论 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将随气候变暖出现北移,北移敏感区域是今后我国流行区北界线的监测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2省,虽然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风险。本文对2011、2013年发生在云南省传播阻断地区的两起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2省,虽然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风险。本文对2011、2013年发生在云南省传播阻断地区的两起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类统计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结果 目前云南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别为7个和11个,其中传播阻断地区5年以上查不到螺的地区有5个。传播控制地区流行村数、人口数、耕牛数和有螺面积,分别占全省流行地区的80.94%、83.72%、79.32%和82.00%,血吸虫病传染源尚未彻底消除。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应继续清除残留的传染源,防止疫情回升;传播阻断地区应防止传染源输入,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鄱阳县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控制晚血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基于行政村的空间数据库,利用SaTScan对2009-2019年晚血发病率按空间、时间和时间-空间3种扫描探测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ArcMap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结果 2009—2019年鄱阳县累计报告晚血病例932例,年报告晚血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最高年份集中在2010—2013年,疫情控制阶段晚血发病率高于传播控制阶段(F=9.617, P=0.013);单纯空间扫描显示,疫情控制阶段出现2个一类聚集区域,传播控制阶段出现4个二类聚集区域;单纯时间扫描显示,疫情控制阶段晚血发病率高峰集中在2012—2013年(RR=64.44, P=0.001),传播控制阶段集中在2018年(RR=11.23, P=0.001);时间-空间扫描显示,2009—2019共探测到2个一类聚集区域和1个二类聚集区域,均沿鄱阳湖分布;在传播控制阶段无一类聚集区域。结论 虽然随着疫情的降低,晚血发病率也逐年下降,但在空间分布上依然存在多个集聚区域,针对此类区域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晚血筛查和救治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的GIS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和分布特征.方法收集云南省1995年和2003年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用ArcView 3.2软件Contours(等值线)法对人群、耕牛感染率进行空间分析,SPSS统计软件对抽样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作相关分析.结果云南省血吸虫病高危地区分布为大理市、永胜、鹤庆、洱源、巍山、南涧县,流行区中感染程度不同地区交错分布.人群感染率有所减弱,高强度地区分布面积缩小.耕牛感染率高危地区有向南转移的趋势.云南省的流行区划分为3个空间区域.结论云南省血防工作的重点为大理市、洱源、巍山、永胜、鹤庆、南涧县,抓好人畜同步化疗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野外自由放牧和野外大便 (野便) 行为情况。 方法 方法 选择鹤庆县西甸、 磨光2个行政村作为研究试区。随机抽取30%的6~65岁居民, 以询问式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其野外自由放牧和野便的行为情况,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血清学检查, 了解其血吸虫病感染情况。 结果 结果 共调查居民412人。居民对家畜饲养回答圈养、 自由放牧、 不知道和没有回答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34%、 4.85%、 26.94%和12.86%。居民无放牧行为、 每周放牧< 5次、 每周放牧≥ 5次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5.49%、 16.02%和8.50%。居民无野便行为、 每周野便< 5次、 每周野便≥ 5次和没有回答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8.45%、 27.67%、 2.91%和0.97%。 结论 结论 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野外自由放牧和野便行为较普遍, 对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影响较大, 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仍应突出人畜粪便管理和禁牧措施, 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以实现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的疫情状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每年在历史有螺环境及可疑环境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监测,对从事农业劳动的高危人群及外来人员采用IHA法初筛,阳性者用粪便集卵孵化法检查,用顶管孵化法监测流行村的家畜.结果 通过监测2006年发现血吸虫病患者3例,2005年查到病牛2头,其余年份没有发现血吸虫人畜感染;2001年钉螺面积147 268 m2,2006年回升至633704 m2,2011年又下降至149651 m2,钌螺面积构成以田块为主,占传播阻断地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0.88%,钉螺分布局限;2002 - 2006年查出阳性钉螺,钉螺感染率0.03%~0.87%.结论 2001 - 2011年云南鹤庆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乡村有钉螺分布,且发现感染性钉螺和病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