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与药物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64例PI-VSD患者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5±9.9)岁,男36例(56.25%);其中38例行室间隔封堵治疗,3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3例封堵后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38例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病变29例(76.3%),右冠状动脉病变9例(23.7%);修复穿孔后残余漏(0.4±0.1)cm,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5.6±4.4)%。药物治疗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低于介入封堵组(30.7%比63.2%,P=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ABP使用时间短于介入封堵组[(4.9±8.8)d比(10.5±11.1)d,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手术成功率84.2%(32/38),术后生存率91.4%(32/35),药物治疗生存率7.7%(2/26)。患者生存率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生存率与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及是否行介入治疗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PI-VSD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更佳,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920-92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I-VSR 60 d内的临床结局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1日-2021年2月28日收治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例PI-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46.15%),年龄(73.83±8.92)岁,AMI后至VSR发生的时间为(2.29±1.88) d,穿孔大小(8.58±4.25) mm。其中4例患者行外科修补,8例行介入封堵术。结果:PI-VSR后随访60 d,共有38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73.08%。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比例较高(65.79%∶28.57%,P=0.017)、年龄较大[(76.13±8.61)岁∶(67.57±6.61)岁,P=0.001]、行外科修补或介入封堵术比例少(18.42%∶50%,P=0.005)、室间隔缺损直径较大[(10.3±3.92) mm∶(6.82±2.14) mm,P=0.009]、B型利钠肽(BNP)较高[(2402.2±1679.23) pg/mL∶(1146.79±789.07) pg/mL,P=0.018]。室间隔缺损直径是PI-VSR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727,P=0.013)。手术修复组冠状动脉开通率(58.33%∶25%,P=0.031)和生存率(58.33%∶17.5%,P=0.005)均高于未手术组。对8例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其中3例患者在手术成功后15 d内死亡,死因分别为感染、溶血和肾功能衰竭;介入封堵后死亡组室间隔缺损直径显著大于生存组[(10.67±3.06) mm∶(5.4±1.52) mm,P=0.015],BNP[(1654.86±403.82) pg/mL∶(416.99±150.89) pg/mL,P=0.001]、总胆固醇[TC:(4.8±0.62) mmol/L∶(3.64±0.44) mmol/L,P=0.02]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86±0.48) mmol/L∶(1.97±0.43) mmol/L,P=0.035]显著高于生存组。结论:VSR为AMI的严重机械并发症,女性、高龄、未行修复术、室间隔缺损直径大、心功能恶化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36例确诊为PI-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院内死亡情况,患者被分为院内存活组(14例)和院内死亡组(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VSR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PI-VSR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10例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8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穿孔并行支架植入术,2例行外科室间隔修补术。PI-VSR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61.1%(22/36)。与院内存活组比较,院内死亡组年龄[55 (46,64)岁比67 (52,82)岁]、糖尿病(21.4%比59.1%)和肾功能不全比例(42.9%比90.9%)显著增大,LVEF [41 (20,48)%比31 (20,38)%]和手术治疗比例(57.1%比9.1%)显著减小,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手术治疗是PI-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519、0.001,P=0.032、0.023)。结论:PI-VSR为罕见的致命性心梗并发症,保守治疗效果差,经皮导管封堵介入治疗PI-VSR是可选择的过渡性或替代外科手术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PVL)患者行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PVL患者35例,其中行PVL介入封堵术患者15例(介入组),外科PVL修补术患者2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围术期死亡比例、残余PVL比例、血红蛋白尿比例、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比例、输血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术后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均为100%,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输血比例、肺部感染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血红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53.2±14.7)min比(287.5±38.2)min,P0.001]、住院费用[(3.7±0.4)万比(6.5±0.8)万,P0.001]及住院时间[(5.6±1.3)d比(9.8±2.1)d,P0.001]显著低于外科组,而残余PVL发生比例(10/15比0,P0.001)显著高于外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残余PV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收缩压(R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LVIDd[(48.3±6.2)mm比(58.4±9.5)mm,P=0.002]、LVIDs[(28.3±3.5)mm比(36.5±6.4)mm,P0.001]、LAD[(32.7±4.9)mm比(39.2±5.5)mm,P=0.002]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1.3±8.4)%比(40.2±5.3)%,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组术后6个月LVIDd[(47.5±5.9)mm比(57.7±10.5)mm,P=0.001]、LVIDs[(26.1±4.3)mm比(36.3±7.3)mm,P0.001]、LAD[(31.8±5.0)mm比(41.2±6.8 mm),P0.001]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0.2±5.3)%比(42.6±8.2)%,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残余PVL,NYHA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但介入封堵治疗成本更低,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情况。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选择继发孔型ASD患者148人,其中介入治疗组82例,外科手术组66例。应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并症和费用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5.1%和100%(P=0.018),术后残分流率分别为3.5%和3.0%(P=0.833)。心律失常为最常见并发症,介入组低于外科组(14.6%∶31.8%,P<0.05);介入组中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外科组中全部患者需要输血(P<0.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操作时间分别为(48±12.2)min和(158±16.4)min(P<0.001);介入组住院天数短于外科组[(6.0±2.0)d∶(13.0±3.0)d,P<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治疗费用分别为(26729±1675)元和(22393±1739)元(P<0.05)。结论:外科手术较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稍高、适应症广,但经导管封堵术却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对卵圆孔未闭(PFO)伴偏头痛患者的影响及对介入封堵术疗效评价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PFO伴偏头痛并行介入封堵术的成年患者11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进行规范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同时依据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症状是否缓解将患者分为缓解组(67例)和未缓解组(44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介入封堵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PLT[(204.51±50.31)×10~9/L比(179.61±39.43)×10~9/L,P0.001]、PCT[(0.18±0.04)%比(0.16±0.03)%,P0.001]、MPV[(9.93±1.51)fl比(9.48±1.48)fl,P=0.027]、PDW[(17.14±0.55)fl比(15.81±0.95)fl,P0.001]均较介入封堵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封堵术后1个月,缓解组患者PDW[(15.48±0.89)fl比(16.31±0.83)fl,P0.001]明显低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术后,患者偏头痛症状有效缓解,同时PLT、PCT、MPV、PDW均得到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在我院心血管外科ICU中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104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均分为多巴胺组(常规治疗+多巴胺)和IABP组(多巴胺组基础上应用IABP辅助治疗),各5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术后1周血压,血尿素氮、肌酐,尿量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与多巴胺组比较,IABP组SBP [(89.24±10.22)mmHg比(104.22±12.63)mmHg]、DBP [(51.14±7.05)mmHg比(64.22±9.25)mmHg]均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CVP,(16.04±1.72)cmH2O比(10.23±1.01)cmH2O]、blood BUN [(11.03±1.52)mmol/L比(7.41±0.81)mmol/L]、Cr[(162.23±18.58)μmol/L比(100.84±12.35)μmol/L]水平明显降低,尿量[(44.14±5.69)ml/h比(67.19±8.16)ml/h]明显增多(P均=0.001);IAB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多巴胺组(1.92%比48.08%,P=0.001)。结论:对于心脏术后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显著升高血压,增加尿量,降低中心静脉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且术后并发症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对伴QRS波碎裂(fQRS)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自主神经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 方法 收集伴QRS波群碎裂UA患者60例,年龄(46.2± 10.3)岁,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各3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心率变异性(H RV)、窦性心率震荡(HRT)和CRP变化. 结果 (1)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HF、LF)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88.2±20.6)ms、(76.2±9.3)ms、(18.6±7.9)ms、(5.5±2.8)%、(219.4±131.6) Hz、(459.6±135.2)Hz]、治疗后介入组分别为[(122.5±15.5) ms、(105.3±5.2)ms、(49.3±4.3)ms、(9.1±1.8)%、(292.5±125.5)Hz、(345.1±175.1)Hz],治疗前后比较为(t=9.4、15.69、8.37、4.68、3.26、3.57,P<0.01或0.05);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86.9±23.4 )ms、(74.3±10.4)ms,(19.3±7.4)ms、(5.3±2.1)%、(217.2±133.2) Hz、(445.8±144.3)Hz],治疗后药物组分别为[(106.7±18.8)ms、(89.8±7.6)ms、(29.4±5.2)ms、(7.2±3.2)%、(213.2±120.2)Hz、(396.1±182.3)Hz],治疗前后比较(t=7.3、12.36、6.98、2.94、4.89、5.01,P<0.01或0.05);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8.90、13.75、7.52、3.27、4.21、4.01,P<0.01或0.05).(2)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CRP治疗前介入组分别为(0.45±0.44)%、(2.12±0.13)ms/RR、(5.74±2.46)mg/L,治疗后分别为(0.16±0.20)%、(2.98±0.25)ms/RR、(2.61±1.22) mg/L;治疗前药物组分别为(0.49±0.38)%、(2.15±0.19) ms/RR、(5.81±2.35)mg/L,治疗后分别为(0.32±0.26)%、(2.51±0.11)ms/RR、(3.56±1.43)mg/L.TO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6.78,P=0.001),介入组为(t=15.63,P<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t=15.95,P<0.001);TS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19.52,P=0.001),介入组为(t=14.36,P=0.001),与药物组比较介入组变化更为显著(t=18.13,P=0.001);CRP治疗前后比较药物组为(t=9.76,P=0.01),介入组为(t=12.49,P=0.001),治疗后介入组与药物组比较为(t=10.73,P=0.001). 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更显著改善伴QRS波碎裂UA患者的心肌供血,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比较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等情况。结果:共纳入116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药物组56例(48.3%),手术组60例(51.7%)。与手术组患者相比,药物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比例高(69.6%vs. 50.0%,P=0.038)、BMI高[(25.8±3.7)vs.(24.0±2.8)kg/m~2,P=0.032]、穿孔时间短[11.0(2.3,24.8)vs. 45.0(26.5,69.5) d,P=0.001]、休克状态比例高(57.1%vs. 11.7%,P=0.001)、急性左心力衰竭比例高(75.0%vs. 31.7%,P=0.001)、呼吸机支持比例高(23.2%vs.3.3%P=0.002)、药物使用率高[血管活性药物(73.2%vs. 31.7%,P=0.001)、心律失常药物(28.6%vs. 3.3%,P=0.001)]、利尿药物(98.2%vs. 76.7%,P=0.001)、硝酸酯类(92.9%vs.68.3%,,P=0.001)。药物组和手术组在院死亡率分别为85.7%和13.3%。随访结果显示,药物组MACCEs(50.0%vs. 19.2%)、死亡事件(25.0%vs. 5.8%)高于手术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的心力衰竭事件(13.5%vs.零)和心肌梗死事件(3.8%)发生率高于药物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通过分析其穿孔形态、大小,按照缺损直径加10 mm原则选择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测量6 min步行试验(6MWT),抽血化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了解心功能。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93.8%)封堵成功,失败2例,术后死亡3例。27例出院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8±9.9)mm比(63.5±6.5)mm比(52.5±5.8)mm比(51.7±4.2)mm,P0.001]、NT-proBNP[(3.6±0.4)pg/ml比(3.1±0.5)pg/ml比(2.9±0.4)pg/ml比(2.8±0.3)pg/ml,P0.001]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MWT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逐渐改善[(280.4±91.5)m比(301.0±75.5)m比(310.5±82.6)m,P=0.024],整体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封堵器脱落以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科介入封堵治疗的28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是否应用IABP分为IABP组(16例)及非IABP组(12例)。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中心导管数据,探讨IABP应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非IABP组与IABP组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差异(P=0.048),而入院时收缩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罪犯血管、是否全闭、是否合并室壁瘤、急性心肌梗死至室间隔穿孔时间、穿孔部位、穿孔大小、心肌梗死至封堵天数、手术成功率等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IABP组主动脉舒张末期压力、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及左向右分流量均较非IABP组降低(均P0.05)。2组主动脉舒张期峰值压力无显著差异(P=0.068)。结论:IABP可在不影响全身灌注的前提下,降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左室后负荷,从而降低左室收缩压,减少左向右分流,进一步降低左心室前负荷,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静脉血流速度在成人房间隔缺损(AS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0日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肺静脉频谱的成人ASD-PAH患者44例,比较接受介入封堵与未封堵患者的肺静脉血流速度,分析其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流速患者治疗后心脏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根据是否介入封堵分为封堵组(32例)和未封堵组(12例)。封堵组患者平均肺静脉流速明显高于未封堵组[(0.75±0.10)m/s比(0.60±0.14)m/s,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ASD-PAH患者的左下肺静脉血流速度与肺血管阻力(相关系数β=–0.43,P=0.005)、平均肺动脉压(相关系数β=–0.53,P0.001)呈负相关,而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β=0.51,P0.001)、心脏指数(β=0.37,P=0.014)呈正相关。中位随访时间为46(7,63)个月,共25例患者规律随访,根据术前平均肺静脉流速分为肺静脉流速0.7 m/s组(12例)和肺静脉流速≤0.7 m/s组(13例)。肺静脉流速0.7 m/s组患者右心房内径[(44.08±6.73)mm比(50.08±6.43)mm,P=0.017]、右心室内径[(49.00±6.63)mm比(54.75±6.69)mm,P=0.011]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肺静脉流速≤0.7 m/s组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内径恢复不显著。结论肺静脉血流速度与ASD-PA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明显相关性,有望成为ASD-PAH手术评判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的初发Graves病(G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各临床特征对ATD治疗转归的影响,以评价GD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4例初发GD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TD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和失败组,失败组包括停药复发和未能停药两个亚组,比较各因素对ATD治疗转归的影响.结果 204例初发GD患者中94例(46.1%)治疗有效,110例(53.9%)治疗失败.与有效组比较,失败组发病年龄小[(31.0±12.2)岁比(36.3±14.0)岁,P=0.004],发病初游离T3水平高[(25.60±9.52)pmol/L比(19.16±6.38)pmol/L,P=0.001],FT3/FT4比值大[(4.87±1.21)比(3.86±0.98),P=0.001],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水平高[(57.3±18.4)%比(29.6±14.9)%,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发病初甲状腺大小、FT3/FT4比值、TRAb水平是药物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亚组停药时,甲状腺明显肿大、伴有眼征的患者比率高.治疗过程中甲状腺激素正常3、6、9、12个月时,复发亚组中超敏促甲状腺素(TSH)受抑制患者的比率均明显多于有效组(P=0.001).结论 (1)治疗前甲状腺明显肿大、TRAb水平高、FT3/FT4比值大的患者,药物治疗反应差;(2)停药时甲状腺明显肿大、伴有眼病者,停药后复发率高;(3)经治疗甲状腺激素正常、TSH延迟恢复或仍受抑制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2例,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102例,男性组3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实验室检查、心脏功能和结构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大[(66.4±10.6)岁比(58.4±11.1)岁,P0.001],就诊时间晚[(4.6±4.9)h比(2.6±1.9)h,P0.001],GRACE评分高(206.5±45.1比186.7±50.5,P0.001)。此外,女性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14.7%比32.6%,P=0.037),术后发生慢血流及使用IABP比例高(11.8%比4.6%,P=0.008;11.8%比5.4%,P=0.026)。女性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高敏肌钙蛋白I和B型利钠肽峰值均显著高于男性组,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男性组(53.9%±10.3%比57.9%±8.2%,P0.001)。女性组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组(7.8%比2.3%,P=0.013)。结论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大,就诊时间晚,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重,血管开通后发生慢血流比例高,术后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后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动员作用,以及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PCI治疗的MI患者128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两组均连续治疗28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28d后的外周血EPCs比例,治疗前、结束6个月后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8d后瑞舒伐他汀组外周血EPCs比例[(0.64±0.15)%比(1.08±0.23)%]显著升高,P=0.001;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1.08±0.23)%比(0.58±0.12)%],P=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6个月后LVEF均显著升高,LVESd和LVEDd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LVEF[(52.24±7.18)%比(58.36±8.62)%]升高更显著,LVESd[(33.46±5.04)mm比(30.26±4.15) mm]和LVEDd[(56.17±8.24)mm比(51.38±7.62)mm]降低更显著,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752。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增加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祖细胞动员,抑制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功能,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发病12 h、病情稳定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基于梗死相关动脉(IRA)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情况采取不同介入策略的预后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12~72 h、病情稳定的STEMI患者397例,入院后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237例IRA闭塞(TIMI 0~Ⅰ级)患者,依据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分为即时介入组101例和择期介入组136例;160例IRA再通(TIMIⅡ~Ⅲ级)患者,分为即时介入组74例和择期介入组86例。分别对比IRA闭塞和IRA再通患者中即时介入组和择期介入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1)IRA闭塞患者中,即时介入组患者发病至介入时间显著低于择期介入组[23(16,30)h比191(144,221)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时介入组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比例与择期介入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0.00比1.47%, P=0.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择期介入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37.50%比20.79%,P=0.006)显著高于即时介入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1.47%比13.86%,P0.001)显著低于即时介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时介入组患者住院时间[7(6,9)d比8(7,11)d,P=0.024]和住院费用[41 263(35 733,53 978)元比47 404(38 596,60 575)元,P=0.015]显著低于择期介入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IRA再通患者中,即时介入组患者发病至介入时间显著低于择期介入组[30(16,48)h比192(168,360)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情况比较(1.35%比2.33%,P=0.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时介入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虽高于择期介入组(16.22%比9.30%,P=0.1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时介入组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择期介入组(13.51%比2.33%, 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时介入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择期介入组[7(6,9)d比9(6,11)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46 525(34 580,56 781)元比48 628(39 594,62 109)元,P=0.6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就诊延迟且IRA闭塞的STEMI患者中,即时PCI策略能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和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尽管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增加,但没有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在就诊延迟且IRA自发再通的STEMI患者中,充分抗血小板、抗凝后,择期PCI能降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和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心脏康复干预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行不完全血运重建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康复干预组(50例),随访过程中2例失访,3例要求终止随访。最终纳入患者95例,其中常规治疗组47例,康复干预组48例。常规治疗组予常规出院指导,康复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干预。心脏康复干预措施包括运动处方、药物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戒烟处方等措施。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心脏康复干预的疗效。结果术后12个月,康复干预组血压达标率(79.2%比57.4%,P=0.023)、血糖达标率(87.5%比66.0%,P=0.013)、体重指数达标率(77.1%比55.3%,P=0.025)、总胆固醇达标率(83.3%比53.2%,P=0.002)、三酰甘油达标率(75.0%比46.8%,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79.2%比51.1%,P=0.00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70.8%比48.9%,P=0.029)、峰值摄氧量[(21.27±1.79)ml/(kg·min)比(17.58±2.36)ml/(kg·min),P0.001]、无氧阈[(16.86±2.43)ml/(kg·min)比(13.26±2.59)ml/(kg·min),P0.001]、躯体功能[(82.90±3.96)分比(71.04±3.73)分,P0.001]、躯体角色[(83.04±8.05)分比(67.57±6.04)分,P0.001]、躯体疼痛[(77.81±9.60)分比(69.74±9.30)分,P0.001]、精神健康[(84.44±6.22)分比(70.02±5.38)分,P0.001]、精力[(73.02±8.83)分比(62.00±6.31)分,P0.001]、社会功能[(78.46±6.30)分比(69.94±5.21)分,P0.001]、情感职能[(76.27±8.87)分比(65.23±8.74)分,P0.001]、总体健康[(79.63±9.28)分比(69.06±5.94)分,P0.001]均高于常规治疗组,而吸烟率(10.4%比40.4%,P=0.00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3%比23.4%,P=0.022)及再住院率(4.2%比21.3%,P=0.014)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康复干预可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后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减少临床事件发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规律随访至少6个月,获得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本组100例成人PDA均封堵成功。在介入封堵PDA后即刻,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封堵后即刻比术前:(37.25±15.93)mmHg比(47.85±23.22)mmHg,t=8.791,P<0.0001;(18.37±9.98)mmHg比(23.04±11.48)mmHg,t=5.702,P<0.0001],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中期疗效,与封堵前比较,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随访中期比封堵前:(33.72±15.64)mmHg比(42.92±22.28)mmHg,t=6.773,P<0.0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随访中期比封堵前:57.70%±5.10%比56.09%±6.35%,t=-4.522,P<0.000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改善(Z=-3.411,P=0.001;Z=-4.426,P<0.0001)。结论对于符合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成年PDA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闭合PDA,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伴发左心房自发性超声显影(LASEC)的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2018年1—12月行导管消融的AF患者595例,其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出LASEC者147例(LASEC组),无LASEC者448例(无LASEC组)。结果 LASEC组持续性AF比例高于无LASEC组(36.7%比27.0%,P=0.025),左心房(LA)内径大于无LASEC组[(41.4±4.7)mm比(36.8±4.9)mm,P0.001]。两组术前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EC组术前抗凝时间长于无LASEC组[(17.2±11.2)d比(7.2±7.6)d,P0.001],术中肝素用量大于无LASEC组[(8925.5±1532.2)U比(8010.2±1473.7)U,P=0.004],平均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值大于无LASEC组[(333.0±31.3)s比(296.0±27.6)s,P=0.001]。两组围术期均无卒中及重要脏器出血发生。LASEC组及无LASEC组分别随访(8.9±2.7)个月及(9.7±2.8)个月,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AF导管消融的LASEC患者,围术期强化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