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治疗非包容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1—2017-01诊治的60例非包容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采用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治疗(观察组)。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腰痛及腿痛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术后1例出现出口根感觉异常症状,经2周中频脉冲电疗后好转;2组各有1例复发,行开放手术治疗。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6、12个月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12个月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胶原酶溶盘术治疗非包容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佳,患者腰痛缓解明显,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9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症状性髓核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5~95 min,平均(72.29±11.52) min;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3.75±1.04) d;29例患者获得13~25个月随访,平均(18.76±3.9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9.66%。[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ISEE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9月,本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04例,男48例,女56例;年龄43~65岁,平均55岁。B组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45~67岁,平均57岁。比较两种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率、融合率、椎间隙高度情况,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椎间隙高度、术前腰腿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26个月,B组平均随访23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椎间隙高度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Wiltse入路椎弓根固定与传统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取得满意疗效,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腰痛残留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上切迹磨削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骨性侧隐窝狭窄及高度游离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9采用椎弓根上切迹磨削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12例腰椎骨性侧隐窝狭窄(侧隐窝狭窄组)及15例高度游离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高度游离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1 d、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0.2(9~12)个月。术中未出现神经根损伤及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27例复查腰椎CT见骨性侧隐窝减压、游离间盘组织摘除彻底,术后自觉疼痛症状较术前有明显的缓解。2组术后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19例,良8例。结论椎弓根上切迹磨削入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骨性侧隐窝狭窄及高度游离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选择性责任节段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7月我科对81例神经根阻滞明确责任节段的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在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椎间孔成形后,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及增厚的黄韧带,将侧方的椎管打开,神经根完全松弛。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81例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7~138 min,(68.4±31.9)min。81例随访24~48个月,(29.5±3.8)月。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腰痛VAS评分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57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92.6%(75/81)。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选择性责任节段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很好地缓解症状,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自2015年10月-2017年1月行PELD手术治疗41例LDH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于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统计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腰椎ODI指数,并测量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指数和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ELD手术,出院时和术后1、3、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指数、ROM值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高度指数已呈明显下降、ROM值已明显升高,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术后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 05);但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17,可2例,差4例,优良率为85. 37%。结论 PELD手术治疗LDH的疗效可靠,但手术后期可出现椎间隙高度明显丢失、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术后远期有腰椎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置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 (15.5±2.5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78±1.85)°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55±1.89)°.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2±1.88)、(20.58±18.3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82±1.68)、(72.76±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在完成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随访的疗效。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对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并随访2年以上,比较患者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椎体活动域、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80例随访24~35个月(平均28.5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中位数6(1~9)分,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3(1~5)分和末次随访时1(0~3)分(P<0.05);术前腿痛VAS评分中位数6(1~9)分,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2(0~6)分和末次随访时1(0~3)分(P<0.05);ODI术前(70.8±4.6)%,显著高于术后3个月(16.6±1.6)%和末次随访时(9.9±1.2)%(P均=0.000);病变节段椎体活动域(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术前L 4~5节段椎体间角度活动域为9.62°±0.78°,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9.91°±0.72°(P=0.037),但与末次随访9.91°±0.61°无统计学差异(P=0.058);L 5~S 1节段椎体间角度活动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为10.78°±1.27°、10.84°±1.43°和°,10.92°±0.97°,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260,P=0.771);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前(6.52±1.12)mm,与术后3个月(6.38±0.93)mm和末次随访(6.42±1.29)mm无统计学差异(F=0.329,P=0.720)。按改良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患者术后优良率95.0%(76/8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能明显缓解症状,中期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5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2S1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螺钉及连接棒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技术与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8-05诊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采用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观察组),75例采用椎间盘镜技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 1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下肢疼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椎间孔镜治疗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mbined with lateral plate fixation, OLIF-LP)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月25例使用PIVOX系统行OLIF-LP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3/4节段9例,L4/5节段1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术后第1天、6个月、12个月拍摄腰椎X线片和MRI,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在MRI T2WI轴位像上测量椎管面积;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术后1、6、12个月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12~17(14.3±1.7)月。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术前分别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1-18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计10例,均行经皮侧方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平均病程2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46±0.23)降至末次随访的(1.12±0.19)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的(8.68±0.22)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05±0.25)分;ODI评分分别从术前(81.25±2.86)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25±1.38)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伴后纵韧带骨化,使神经根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8例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采用疼痛VAS评分对患者腰痛、腿痛进行评定。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120 min,术中出血量5~28 ml,住院时间6~12 d。术中、术后无患者出现硬膜囊破裂、椎管内血管损伤、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3 d、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腰痛、腿痛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达94.74%;复查MRI显示所有患者效果良好。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42-1044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0例,术后1 d、1个月、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末次随访时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沉、CRP均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的ODI指数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 Nab标准疗效评价优良率为90.0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翻修腰椎融合术后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