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量表对545名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父母权威教养均显著正向预测各自的亲子亲密、负向预测各自的亲子冲突,对配偶的亲子关系影响不显著;(2)父亲专制教养显著负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亲密、正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冲突,母亲专制教养显著负向预测自己的亲子亲密、正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冲突;(3)女孩而非男孩的母亲权威教养负向预测父子冲突;男孩的父亲专制教养对亲子亲密的消极影响显著高于女孩。结论:学前儿童父母的权威教养与亲子关系间为主体效应,专制教养与亲子关系间为主客体效应,且母亲权威教养对父子冲突、父亲专制教养对父子亲密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父母的教养压力与严厉管教的关系.方法:以683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以父母教养压力问卷简表(PSI/SF)和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作为研究工具分别测查学前儿童父母的教养压力和严厉管教.结果:①男孩母亲比女孩母亲报告更大的教养压力,但男孩父亲和女孩父亲报告的教养压力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父亲或母亲报告的教养压力均无显著差异;与父亲相比,母亲报告的教养压力更大.②除3岁儿童母亲的心理攻击显著低于4岁和5岁的儿童母亲外,父亲和母亲的严厉管教均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③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与其对儿童实施的严厉管教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心理攻击的相关程度最高,与虐待相关程度最低.④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养压力中的困难儿童维度是其三种严厉管教方式的较为稳定的预测因素,父亲教养压力中的教养困难维度是其心理攻击和体罚的较为稳定的预测因素.结论:父亲和母亲的教养压力与其对学前儿童实施的严厉管教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这种关系强度随严厉管教严重性的增强而减弱.父母教养压力的不同维度对其严厉管教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成对数据分析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探讨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与体罚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罚态度量表和亲子冲突解决测量量表测量760名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和体罚行为。结果:(1)父亲和母亲均对体罚持轻微反对态度,且男孩父母比女孩父母更赞同体罚。(2)基于主客体互倚性模型,父亲和母亲的体罚态度均能显著预测自身的体罚行为,但不能预测对方的体罚行为。(3)基于群组主客体互倚性模型,男孩父亲体罚态度对其体罚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女孩父亲。结论:小学儿童父母的体罚态度与其体罚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主体效应,但不存在显著的客体效应,且只有父亲体罚态度对其体罚行为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学生父母的教养压力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方法:以251对小学生父母为对象,分别测量父母各自的教养压力、心理韧性和婚姻质量。结果: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母亲教养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自身婚姻质量,但父亲教养压力无法显著预测自身婚姻质量(主体效应),父母教养压力都能显著负向预测配偶婚姻质量(客体效应);(2)母亲心理韧性在自身主体效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的心理韧性在父亲主体效应中互为竞争中介;(3)父母的心理韧性在母亲教养压力对父亲婚姻质量的客体效应中互为竞争中介,母亲心理韧性在父亲教养压力对母亲婚姻质量的客体效应中起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压力与婚姻质量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主客体效应,且均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其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学业成绩自我评定量表和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对424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并收集其期末考试成绩。结果:①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及母亲心理攻击的频繁性显著高于女生;②女生客观学业成绩显著高于男生,但主观学业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③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严厉管教与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自我控制在母亲严厉管教与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严厉管教可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但母亲严厉管教不能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主客观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父母严厉管教与学前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婚姻调适量表(Marital Adjust-ment Test, MAT)、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 CTSPC)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646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659名学前儿童的母亲进行测查。结果:(1)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和母亲婚姻质量与其实施的心理攻击和体罚均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均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体罚与学前儿童焦虑不存在显著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的直接效应显著,母亲的心理攻击在母亲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是父亲体罚、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焦虑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父亲的婚姻质量对学前儿童焦虑只存在直接影响;母亲婚姻质量不仅对学前儿童焦虑存在直接影响,还通过母亲的心理攻击对学前儿童焦虑起到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相互依赖理论和主客体互倚模型,探讨恋人手机低头行为与关系攻击的关系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伴侣低头量表和约会关系攻击量表对142对情侣进行在线调查,并使用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分析数据。结果:(1)恋人手机低头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的关系攻击受害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女性的关系攻击施害水平显著高于男性;(2)恋人手机低头行为与关系攻击显著正相关;(3)主体效应中,女性感知到的恋人手机低头行为能同时预测其关系攻击发起和受害;客体效应中,男性感知到的恋人手机低头行为负向预测女性的关系攻击施害,女性感知到的伴侣低头行为正向预测男性的关系攻击受害。结论:恋人手机低头行为与关系攻击显著相关,在主客体互倚模型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父亲和母亲的严厉管教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儿童自我报告版测查1070名初中生.结果:①初中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中男生遭受母亲体罚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二学生遭受母亲心理攻击的频繁性显著高于初一学生.②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体罚和身体虐待均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母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但父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不能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结论:父母实施严厉管教行为的频繁性受到初中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并且父母亲的严厉管教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我国初生至三岁婴幼儿父母严厉管教的基本特点。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对720名初生至三岁婴幼儿的父母进行测查。结果:(1)过去一年内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对婴幼儿实施过心理攻击和体罚,实施的平均次数分别为6.91次、5.29次。(2)严厉管教更可能发生在男孩和3岁儿童身上,且更可能由母亲以及较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实施。(3)父母实施心理攻击和体罚的普遍性及实施心理攻击的频繁性均随婴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实施体罚的频繁性在婴幼儿24个月之前呈上升趋势,随后缓慢下降。(4)在父母体罚发生的频繁性上,婴幼儿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作用显著。(5)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发生具有共存性。结论:在中国,大多数初生至三岁婴幼儿频繁的遭受过父母严厉管教,其发生情况与个体和家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身体管教与儿童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及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师生关系问卷对104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①男生遭受的父亲身体管教和母亲身体管教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女生;②女生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显著低于男生;③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身体管教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师生关系之间均起中介作用,并且此中介作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父母身体管教可以通过儿童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儿童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青春发育时相与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青春期发育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632名初中生及其父母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心理攻击和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男生外化问题行为,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女生外化问题行为;②青春发育时相在父母严厉管教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并且这一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青春发育时相在母亲心理攻击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缓冲作用,在父亲和母亲体罚与男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起加剧作用,而在父母严厉管教与女生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父母严厉管教这一压力性事件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受青少年青春发育调节,这一调节作用模式还因青少年性别和父母严厉管教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严厉管教、青少年自我表露与青少年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青少年自我表露问卷对469名初中生进行测查,并收集其半年后的学业成绩。结果:(1)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及母亲体罚的频繁性均显著高于女生;(2)女生对父母自我表露的程度及其学业成绩均显著高于男生;(3)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及体罚与青少年自我表露和青少年学业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自我表露与青少年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4)青少年自我表露在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及体罚与青少年半年后的学业成绩之间均起中介作用,并且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父母严厉管教可通过青少年自我表露间接影响青少年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焦虑的代际传递性以及父母拒绝在焦虑的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父母版和父母接受—拒绝问卷对531名儿童青少年的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1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父亲焦虑、父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焦虑、母亲拒绝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焦虑和母亲焦虑均可预测儿童青少年焦虑,即焦虑存在代际传递性;4母亲拒绝在母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父亲拒绝在父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焦虑存在代际传递性,且母亲拒绝在母亲焦虑与儿童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方法:在9所高校选取712名大学生及其父亲、母亲同时参与研究。使用婚姻健康测验(M HT)调查大学生父母的婚姻关系,以及婚恋价值取向的父子传递、母子传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逐步多元回归对大学生的父母婚姻关系与婚恋价值取向代际传递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婚姻关系的6项因子与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均呈正相关(r=0.24~0.58,均P0.01);通径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到婚恋价值取向父子传递、母子传递的通径系数分别是0.59和0.75(均P0.001);分组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对"母亲-女儿"传递、"父亲-儿子"传递的解释率更大(R2=0.49、0.35)。结论:父母婚姻关系能促进婚恋价值取向的代际传递,且同性亲子间的价值取向传递更易受父母婚姻关系好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违规情境中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性及体罚态度在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332名小学儿童父母为被试,以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问卷测量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以体罚态度问卷(ATPP)测量父母对待体罚的态度,以假设故事情境测量父母实施的体罚行为。结果:①父母最可能体罚谨慎违规儿童,最不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父母越可能体罚社会习俗违规儿童;②年长父母比年轻父母更认可体罚这一管教方式;③父母体罚存在代际传递性,且父母体罚态度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谨慎违规和道德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儿时受体罚经历与父母对社会习俗违规儿童所实施的体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检验父母压力的中介作用和主管支持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和主管支持感量表对949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结果:(1)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压力在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主管支持感调节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压力的影响,当主管支持感较低时,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压力的影响更强。结论:父母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会通过引发父母自身的压力增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风险,而主管支持感可以削弱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对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主-客体互倚模型考察婚姻质量和亲子关系的关系以及儿童意志控制的调节。方法:以307位学前儿童以及父母为对象,用夫妻双向适应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儿童行为问卷分别来测量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和儿童的意志控制。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均与自身亲子亲密显著正相关,与自身亲子冲突显著负相关;而与配偶亲子关系质量相关不显著。②相对于高意志控制儿童,低意志控制儿童的母亲的婚姻质量对其亲子亲密和亲子冲突的预测力度更强。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体效应且母亲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关系会受到儿童意志控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父母婚姻关系质量、养育行为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作用关系。方法:采用追踪设计对454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在控制前测儿童敏感合作后,第一次测查的父母婚姻关系质量通过第二次测查的父亲温暖鼓励间接作用于第二次测查的儿童敏感合作行为;2在控制前测儿童社会适应后,第一次测查的父母婚姻关系质量通过第二次测查的母亲温暖鼓励和拒绝间接作用于儿童愤怒攻击、敏感合作、焦虑退缩等社会适应行为。结论:父母婚姻关系既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社会适应,也可以通过父母养育行为间接影响其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学前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济南市普通幼儿园选取4-6岁儿童共346名作为追踪样本,采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的中文修订版测查学前儿童的焦虑水平,以Robinson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行为问卷测查父母的教养方式。结果:①一年之内,学前儿童的焦虑水平有所下降,权威型教养方式保持相对稳定,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水平有所下降;②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与焦虑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③专制型教养方式不能显著预测一年后儿童的焦虑总分,放任型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且广泛性焦虑与放任型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结论:专制型与放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管教语言对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方法:使用两类(正性和负性)常用管教语诱导在校小学高年级71名儿童的情绪,探讨他们对两可情境图片做出温和(亲近)或攻击(防卫)选择的倾向性间的相关性,同时用BP工作站记录不同状态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管教语言对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相关的脑电变化,探索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神经心理发展特点。结果:1正性管教语组(PL)在选择攻击选项时的比率为33.58%,而负性管教语组(NL)的比率是41.3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PL组与NL组之间在FC4点P200成份上的波幅及潜伏期有显著差异(波幅(F(2,65)=3.345,P0.05),潜伏期(F(2,65)=3.924,P0.05));NL组后脑CPz点及POz点在N220成份上的潜伏期与PL组之间有显著差异(CPz:F(2,65)=3.281,P0.05)。3对N44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ANOVA分析,Oz点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检测到显著的组间效应(波幅(F(2,65)=4.602,P0.05),潜伏期(F(2,65)=3.262,P0.05));POz点潜伏期的组间效应达到显著差异(F(2,65)=3.885,P0.05)。4后左半脑明显多出N100成份波,且在Pz电极点存在显著组间差异(F(2,65)=3.369,P0.05)。结论:正性语言能对孩子的内隐亲社会性起到良好影响,而负性语言会明显启动孩子的内隐攻击性,使孩子以更具有攻击性的方式看待事物,这与父母管教言语影响到儿童的脑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