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肥大细胞及P物质在机体疾患状态时敏化腧穴处和针灸腧穴后局部组织之间的变化及其联系,并结合经络感传现象,探讨肥大细胞及P物质与经络的关系。并推测肥大细胞与P物质对经络现象的影响,以此协助明确经络感传机制的研究,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穴位本态、穴位敏化两个科学命题的相关内涵及研究开展讨论,认为本态研究中的穴位概念与传统的腧穴概念的内涵不同,当前的穴位可能指的是针灸治疗部位,而不仅仅是腧穴;敏化可能是部位穴位的一种特征,但敏化穴位可能并不是针灸发挥扶正祛邪整体治疗作用的主要部位。当代研究及概念架构在丰富针灸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背离或割裂针灸医学整体调节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穴位及其周围发生感觉敏感性的改变;作为当前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穴位敏化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其病理表现的联系、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向;穴位敏化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方面多是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经敏化穴位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而实验研究较多关注穴位敏化机制及规律的研究。笔者将从穴位敏化的内涵、穴位敏化的类型及其探测方法、穴位敏化的机制及规律等方面对穴位敏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在针灸脑机制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针刺的研究居多,也有经穴电刺激、按压穴位等方法,很少有灸法刺激穴位的脑功能效应研究.穴位敏化是穴位的功能状态之一,即穴位的反应性;穴位反应性的高低与疗效密切相关.穴位敏化的体现必然需要大脑对刺激信号的整合和加工.尤其是热敏化,热敏灸感生动描述都是病理状态下大脑对传入信息高度整合的结果.因...  相似文献   

13.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及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一定思路。方法 电子检索(包括中文数据库CNKI、CBM、WanFang Database、VIP和英文数据库PubMed)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冠心病穴位敏化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总结冠心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69篇,冠心病涉及的穴位敏化现象包括热敏、力敏、光敏、形敏、电敏、痛敏及少量的其它敏化形式,穴位敏化的检测手段丰富,不同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其中以力敏和形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冠心病常见敏化穴为内关、心俞、神门、膻中等,其中内关的敏化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并常与膻中同时出现敏化现象;阴经的敏化发生率明显多于阳经;敏化现象多集中在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敏化部位多集中在上肢部、胸部和背部;敏化穴位多为特定穴,其中又以络穴发生敏化现象的频次最高。结论 冠心病存在明显的穴位敏化现象,其敏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被丰富,多种敏化现象常相伴出现;敏化现象涉及的穴位、经脉及部位较为广泛,其中的高频敏化穴区部位与目前临床治疗所选穴区部位基本一致。未来应进一步明确穴位敏化动态变化规律及建立敏化标准,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16.
足三里穴为临床常用穴,也是fMRI研究热点。分析现有的国内外足三里的fMRI相关研究文献,结果发现足三里穴在阐述得气、补泻手法、配伍、经穴与非经穴等研究皆具有涉及。但是目前的研究以健康人居多,难以解释病理状态下穴位疗效的中枢机制。且大多是基于针刺足三里的即时效应,难以阐述穴位量效关系。目前研究也表明穴位刺激引起的脑功能变化区并非与穴位本身功能成一一对应关系,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穴位敏化研究效率,促进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以及穴位敏化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法 根据穴位敏化理论设计传感器功能,对照分析多种材料,使用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作为支撑体,结合体积小、功耗低的热敏电阻,设计能固定于体表穴位、可动态传输多种物理量的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Acupoint sensitization auxiliary detection sensor,ASADS)。结果 提出有别于传统传感器的穴位敏化传感器新构想;开发出了基于FPC的,可同时完成测量电阻值及温度值并输出低频脉冲信号模拟针刺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结论 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具有可穿戴、功能集成、动态监测等优点。它将有利于简化穴位敏化研究采集步骤、缩减操作时间。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作为目前的传感器现实需求的过渡。未来,多功能集成、动态监测、可穿戴与织物整合、柔性功能材料是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当代小儿推拿治疗脑瘫的选穴规律。方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当代文献中涉及小儿推拿治疗脑瘫的专著进行全文阅读,采用SATI、UCINET及NetDraw等软件进行分析,计算选用穴位的频次、支持度及中心度,探索选穴规律。结果:当代文献中涉及推拿治疗脑瘫的22本专著中,共有28个相关处方,选用的穴位共有96个,总频次为332次。穴位类别以小儿特定穴为主。结论:据当代文献记载,小儿推拿治疗脑瘫多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穴位,涉及的穴位比较广泛,其中选用比较多的是脊柱、肾经及脾经等小儿推拿特定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