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模式下Flexi-bar训练对躯干稳定性肌肉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健康男性21例,随机顺序分别用双手握持不振荡(休息)、双手前侧振荡(前侧)、非利手前侧振荡(非利手)、利手前侧振荡(利手)、双手上侧振荡(上侧)、双手下侧振荡(下侧)、双手后侧振荡(后侧)等7种方式振荡Flexi-bar,在每组运动方式下,采用表面肌电图采集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背阔肌、多裂肌的肌电图信号,记录平均电压。结果 前侧时,多裂肌平均电压最高(F=42.362, P<0.001);上侧时,上斜方肌和下斜方肌平均电压最高(F > 10.935, P<0.001);后侧时,背阔肌平均电压最高(F=35.243, P<0.001);非利手时,同侧中斜方肌平均电压最高(F=40.400, P<0.001)。结论 Flexi-bar训练能有效激活躯干稳定性肌肉,针对不同肌肉采用不同的运动姿势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基础上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对下肢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5月至11月,本院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试验组于镜像疗法治疗前行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定成绩均有显著改善(|t| > 8.210, P < 0.001);除SF-MPQ中现有疼痛强度外,试验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 > 5.103, P < 0.001)。结论 单纯镜像疗法可以减轻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的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提高行走能力;加用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深部肌肉刺激(DMS)对非特异性颈痛(NNP)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NNP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8)和观察组(n = 28),对照组予干扰电和磁热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和DMS,共2周。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和NDI评分均降低(F > 4.137, P< 0.05);观察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 4.008,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DMS可有效缓解NNP。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 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CMCI、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筛选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3项RCTs,共861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水中运动治疗可改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WMD = 4.61, 95%CI 3.79~5.43, P < 0.001)、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成绩(WMD = -1.56, 95%CI -3.07~-0.05, P < 0.05)、功能性前伸测试成绩(WMD = 2.69, 95%CI 1.21~4.16, P < 0.001)、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左右) (WMD = -1.38, 95%CI -2.72~-0.05, P < 0.05)、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前后) (WMD = -1.64, 95%CI -3.10~ -0.18, P < 0.05)、步速(SMD = 0.33, 95%CI 0.07~0.58, P < 0.05)、2分钟步行测试成绩(WMD = 12.75, 95%CI 4.17~21.34, P < 0.01)、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WMD = 0.94, 95%CI 0.67~1.20, P < 0.001)、膝关节伸肌肌力(WMD = 4.30, 95%CI 1.53~7.07, P < 0.01)、膝关节屈肌肌力(WMD = 4.80, 95%CI 0.29~9.32, P < 0.05)和功能独立性测试评分(WMD = 6.12, 95%CI 3.98~8.27, P < 0.001),但对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改善作用(WMD = 2.92, 95%CI -6.74~12.58, P = 0.55)。 结论 水中运动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肌力,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盛逸澜  瞿强  冉军  祁奇  温子星  余波 《中国康复》2019,34(4):199-202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能矫正贴扎技术,PT组使用相同品牌、规格、颜色的肌内效贴布施行安慰性贴扎,ZT组不实施任何贴扎。KT组、PT组患者贴扎前后分别进行评估,ZT组患者间隔20min进行2次评估,评估指标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TUG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BBS)等。结果:3组患者行功能矫正贴扎后,KT组10m步行及TUGT所需的时间较贴扎前及PT组和ZT组均明显减少(P0.05),PT组和ZT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贴扎前后及组间的BB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矫正贴扎技术能即刻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在平衡能力的改善及长期疗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肌内效贴扎对髂胫束综合征(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的影响。 方法 共选取30例ITBS膝外侧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等速系统和数字震动感觉检查仪,分别在无贴扎、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条件下,检测ITBS患者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及股骨外侧髁处震动觉数据,并利用光学空间坐标采集系统观察患者在端坐位时其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 30例入选患者其膝关节位置觉被动角度重现测试值(PAR)、运动觉被动运动阈值测量值(TDPM)、股骨外侧髁处皮肤震动感觉阈值(VPT)及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D0,在NT(无肌内效贴扎)、T1(股外侧肌放松位贴扎)、T2(股外侧肌拉伸位贴扎)三种贴扎条件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NT条件下PAR、TDPM及D0数值均最大,在T1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次之,在T2条件下上述指标数值最小。在T1及T2条件下,入选患者PAR(T1:r=0.370,T2:r=0.411)、TDPM(T1:r=0.513,T2:r=0.562)及VPT(T1:r=0.492,T2:r=0.599)均与股外侧肌表面皮肤长度具有正相关性(P<0.05)。 结论 肌内效贴扎可能通过产生局部皮肤形变,影响ITBS膝外侧痛患者感觉输入,在肢体拉伸摆位时贴扎可使皮肤产生更显著的各向形变,进而获得更多的感觉输入,有助于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贴扎对急停动作的生物力学机制,以预防膝关节损伤。方法 2017年3月至5月,对8例男性大学生采用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同步测试方法,获取传统贴扎、肌内效贴及无贴扎下,膝关节急停时的相关生物力学参数。结果无贴扎时,水平力峰值(F=3.131, P 0.01)及水平负荷率(F=2.912, P 0.05)最大,水平力峰值出现时间最晚(F=5.144, P 0.001),压心前后位移最长(F=4.291, P 0.01);水平力峰值瞬间,无贴扎下膝关节屈曲程度最高(F=8.141, P 0.01);肌内效贴时,着地期膝关节角度变化最大(F=5.491, P 0.05);无贴扎时,着地期股直肌与腓肠肌肌电活动最高(F 5.322, P 0.01);传统贴扎下,45°、60°关节角主动复位误差最小(F 5.631, P 0.001)。结论传统贴扎及肌内效贴均能有效限制前十字韧带前移;肌内效贴对维持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更有效;传统贴扎提供更强的膝关节支撑,但对膝关节活动度限制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稳定平面下进行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锻炼核心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物理治疗部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增加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两组训练总时间相同,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10米步行速度(10MW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LE和BBS评分、10MW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 > 4.375,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3.415, P < 0.01);两组TUGT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Z = -4.372, P < 0.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04, P < 0.01)。结论 体轴回旋结合节律性呼吸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8)和观察组(n = 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 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 < 1.145, P > 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 = 4.869, P < 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 = 1.458, P > 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 > 6.241, P < 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 > 2.097, P <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恢复期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n=20)、B组(n=20)和C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机器人训练,B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伪rTMS,C组接受患侧第一躯体皮质运动区高频rTMS,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FMA-LE评分、TUGT、步速、步宽、步幅、双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和健侧摆动相时间均显著改善(|t|> 5.990, P <0.001);除双支撑相时间外,C组所有指标均最优(F> 3.210, P <0.05)。结论 高频rTMS有助于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家庭病房中直接母乳喂养与母乳奶瓶喂养对极早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10月收治的50例极早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在24 h内分别记录1次直接母乳喂养和1次母乳奶瓶喂养的情况,连续5 d。比较2种喂养方式时早产儿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喂养并发症。结果 2种喂养方式不同时间点早产儿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在时间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77.510,P<0.001;F时间=12.039,P=0.001;F时间=11.077,P=0.002;F时间=20.241,P<0.001);2组体温的组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237,P=0.001),2种喂养方式不同时间点早产儿体温、血氧饱和度在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39.497,P<0.001;F交互=31.415,P<0.001);直接母乳喂养吸氧例数和呼吸暂停例数均少于母乳奶瓶喂养(χ2=36.687,P<0.001;χ2=5.095,P=0.031)。结论 极早早产儿直接母乳喂养过程中生命体征较母乳奶瓶喂养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订渐进式平衡训练方案,并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早期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循证检索、院内修订、预试验等环节,制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渐进式平衡训练方案。便利抽取2019年1月—8月入住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伤科,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5例,依据床位安排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29例。试验组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给予渐进式平衡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方案。使用Berg平衡量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中文版跌倒效能量表测量并比较两组干预前,术后1周、2周、4周、8周的康复效果。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组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645.43,F交互=73.51,F组间=761.72;F时间=4 289.34,F交互=72.83,F组间=231.43,均P<0.05)。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术后4周、8周的中文版跌倒效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09,P<0.001;Z=-2.65,P<0.01)。 结论 渐进式平衡训练方案可加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早期平衡能力、行走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跌倒效能,改善患者害怕跌倒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简易膝关节训练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选择本院4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增加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坐位下行膝关节屈曲主动运动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测量坐位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采用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摆动时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结果 训练后,两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步行中摆动期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提高(|t| > 6.991, P < 0.001),且试验组提高更多(t > 2.185, P < 0.05);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明显提高(|Z| > 2.828, P < 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 = -0.821, P = 0.412)。结论 应用简易膝关节训练器训练能有效改善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可在临床和社区康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CES)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至2019年在本院住院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促认知药物);治疗组增加CES治疗,共8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由两人采用改良Barth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