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与留守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机制。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社会排斥量表、青少年消极情感量表和亲子沟通问卷对1274名留守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消极情感在社会排斥与留守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3)父(母)子沟通在中介路径的后半段“消极情感→自杀意念”中起调节作用,在高父(母)子沟通的条件下,消极情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降低。结论:社会排斥通过消极情感作用于留守青少年的自杀意念,且亲子沟通对消极情感的中介作用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消极情感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服刑人员攻击、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以365名男性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攻击问卷、自杀意念评定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儿童期虐待与自我控制、自杀意念和攻击量表的得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控制得分与自杀和攻击之间相关也显著(P0.01);(2)自我控制在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在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对其攻击水平和自杀意念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在儿童期虐待与攻击、自杀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可基于个体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干预以降低其自杀和攻击水平。  相似文献   

3.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86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2.0%,其中,男生为14.8%,显著高于女生为9.5%;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抑郁情绪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心理控制源通过调节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而影响自杀意念。结论:对于偏向外控的高中生加强归因指导,缓解抑郁情绪,有助于减少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心理韧性中的个人力、支持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攻击性问卷中文版(AQ-CV)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某医科大学453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新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的阳性率为21.63%.②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侵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NSSI评定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唐山市3所中学共1849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自我控制(r=-0.27,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NSSI(r...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对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述情障碍和反刍思维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多伦多述情障碍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对148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儿童期创伤、述情障碍、反刍思维和自杀意念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述情障碍、反刍思维在医学生儿童期创伤与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和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创伤能直接预测医学生的自杀意念,还能通过述情障碍、反刍思维的单独中介与链式中介间接预测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过程中友谊质量和心理一致感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调查了1006名6年级、8年级和10年级青少年,运用关系网络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以及同伴群体特征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亲子关系质量可以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2)友谊质量在亲子关系质量与不良同伴交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一致感调节了亲子关系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过程的直接路径,对心理一致感较低的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不良同伴交往,而对心理一致感较高的青少年该作用不显著。结论:亲子关系质量通过友谊质量影响不良同伴交往,并且受到心理一致感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6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功能、心理韧性与中学生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抑郁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抑郁部分中介了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3)心理韧性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心理韧性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结论: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家庭功能既直接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也通过抑郁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心理韧性增强了家庭功能对中学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病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孤独感量表(UCLA)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郑州市某大学的414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6,0.56;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3;P<0.01);②孤独感在精神病态与 自杀意念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62%;③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精神病态与孤独感的乘积项:β=0.08,t=2.31,P<0.05)和后半段路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乘积项β=-0.20,t=-4.93,P<0.01),即精神病态对孤独感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增强,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结论:精神病态可通过孤独感影响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精神病态对孤独感以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基于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方法:抽取信阳市81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自杀意念问卷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抑郁、体验回避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结论:父母低头行为会增加青少年自杀意念,并且这种效应是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共同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一般攻击模型(GAM)的视角下,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安全感和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孤独感量表和攻击行为问卷对49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期心理虐待能通过安全感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安全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安全感—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安全感和孤独感是儿童期心理虐待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内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与其去个性化网络行为之间的关系、孤独感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在中介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学习中的归属需要满足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去个性化网络行为问卷等测量工具,以班级为单位,整班抽样选取北京市五所初中学生为被试,有效被试818人。结果:(1)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负向预测去个性化网络行为,加入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后,归属需要满足预测作用不显著:孤独感在归属需要满足与去个性化网络行为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2)性别在孤独感和去个性化网络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随着孤独感的增加,女生的去个性化网络行为显著提高,而男生提高得更多。结论:青少年归属需要满足可通过降低孤独感,进而降低去个性化网络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情感虐待与儿童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市六所小学的1313名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情感虐待能直接预测儿童的抑郁症状;②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情感虐待与儿童抑郁症状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情感虐待通过减少儿童的认知重评策略和增加表达抑制策略两种途径,间接增加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受欺负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94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反刍思维是心理虐待与忽视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变量;②受欺负调节了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反刍思维影响自杀意念的中介过程。结论:心理虐待与忽视通过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受欺负的调节作用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儿童期情感忽视对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以及自我分化水平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自我分化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1147名初一、初二、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情感忽视负向预测生命意义感(β=-0.267, P<0.01);(2)自我分化在情感忽视与生命意义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24%。结论:儿童期情感忽视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还能通过其自我分化水平影响生命意义感。加强对青少年的情感关注与支持可能有助于提高其自我分化水平进而提升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成年后自杀意念、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采取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对江西省2所高校4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亲子分离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χ2=4.052,P=0.044),且在绝望(3.84±2.72)、乐观(0.96±0.99)、睡眠(1.74±1.26)、自杀意念(6.54±3.90)、愤怒(2.76±0.75)、敌意(2.70±0.62)、攻击总分(2.63±0.49)上得分显著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2.87±2.35,0.75±1.02,1.49±1.21,5.12±3.51,2.47±0.71,2.60±0.63,2.51±0.49,P0.05)。开始分离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越少、由祖辈或其他人监护,成年后其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越高。结论:儿童期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影响具有持续性,会影响到其成年后的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成人依恋在儿童期虐待和婚姻质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城市已婚者312名[男147名,女165名;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3±4)岁],采用儿童受虐量表(CAS,包括身体虐待、语言虐待、性虐待3个维度)、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包括夫妻互动、家庭关系、夫妻冲突3个维度)分别测量儿童期虐待、成人依恋、婚姻质量水平。结果:男性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和夫妻冲突得分均高于女性(均P0.05)。身体虐待、语言虐待对依恋回避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5,0.16,均P0.01),依恋回避对夫妻互动、家庭关系有负向预测作用(β=-0.61,-0.17,均P0.001)。结论:城市已婚者的儿童期虐待与依恋、婚姻质量密切相关,成人依恋在儿童期虐待与婚姻质量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性别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983名普通初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生活事件与焦虑呈正相关(r=0.609,P<0.001)、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事件、焦虑呈负相关(r=-0,297,-0.260;P<0.001).②生活事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焦虑(β=0.62,P<0.001),领悟社会支持在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4,P<0.001).③性别对中介模型的前半段路径起调节作用(β=0.15,P<0.05),相对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生活事件对领悟社会支持的负向预测作用更显著.结论:生活事件一方曲直接影响青少年焦虑,也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发挥间接作用,性别调节了生活事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