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枢椎椎弓根置钉导板,探讨其在低龄儿童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3岁患儿,术前行薄层CT扫描采集颈椎数据,将DICOM格式的CT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设计出个性化置钉导板,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导板并应用于临床手术。结果成功制作出与靶椎体高度匹配的金属置钉导板,并将其用于游离齿突合并寰枢椎脱位低龄患儿术中辅助置钉操作。术后内固定在位良好,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随访6个月无复发脱位,植骨已融合。结论利用3D金属打印技术定制的手术导板具有良好的精度及机械性能,对辅助合并颅颈交界畸形的低龄儿童上颈椎螺钉置入手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标杆型3D打印导向器在寰枢椎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本院椎弓钉固定寰枢椎骨折脱位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标杆型3D打印导向器辅助置钉,38例采用常规C形臂透视辅助置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导向器组手术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弓根钉联合枢椎椎板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9年2月收治的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病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0~61岁,平均41岁.术前颈椎矢状位CT提示枢椎椎动脉孔高跨3例;C2、3分隔不全,枢椎椎弓根狭小4例.其中4例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体征.分别行颈后路经双侧寰椎侧块、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楸椎椎板钉寰枢固定4例;经一侧枢椎椎弓根钉、一侧枢椎椎板钉与枕骨行枕颈固定3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手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的病例.本组7例得到随访,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钉板断裂病例.3例脊髓功能改善明显,1例略有改善.[结论]寰楸椎不稳或脱位,术前枢椎CT提示楸椎椎弓根发育异常,无法采取螺钉固定时,可通过枢椎椎板置钉,实施寰枢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此技术操作简便,风险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1):1034-1038
[目的]介绍个体化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A型颅底凹陷症的技术。[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A型颅底凹陷症患者21例。对每例患者均行枕颈部CT扫描重建和CTA检查,利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枕颈部3D模型,并对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针点、进针角度、螺钉直径、长短进行个体化设计,3D打印机打印制作患者枕颈部1:1大小模型和螺钉导向模板,在3D模型及螺钉导向模板的指导下完成手术操作,术后复查枕颈部CT重建扫描,对置钉位置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例患者行前路口咽松解加后路枕颈减压固定融合,9例患者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术。其中,18例患者均在术中模型、螺钉导板和C臂透视辅助下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3例患者因枢椎椎弓根细小选择置入C3椎体椎弓根螺钉,术后复查枕颈部CT提示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螺钉位置良好,无患者出现神经和椎动脉损伤,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后伤口感染,清创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术后平均随访(6.02±4.47)月,术后1、3、6个月JOA评分,寰齿前、后间隙,脊髓脑干角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术前个体化3D打印和枢椎弓根螺钉位置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手术中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既提高疗效又安全可靠的颈椎椎弓根置钉新技术。[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2010~2018年收治的89例患者,置钉778枚,男42例,女47例;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19例、僵硬型或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伴狭窄症12例、颈椎管内肿瘤需关节突切除19例、强直性脊柱炎并颈椎骨折脱位16例、寰枢椎骨折脱位23例。五大技术整合应用于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包括术前规划、3D打印模拟手术、术中三维定向器辅助置钉、术中CT护航及术后CT评估。按照Lee等的方法判断椎弓根螺钉位置准确性。[结果] 89例患者778枚螺钉全部置钉成(2级+3级)。[结论]术前规划、3D打印模拟手术、术中三维定向器辅助置钉、术中CT护航及术后综合评估五大混合技术可明显减少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寰枢椎脱位术中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评估及3D打印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进行后路手术(3D组),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41.67±8.85)岁。20例患者采取常规术中牵引,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手术(传统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73±5.40)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颈椎JOA评分,以及影像测量的置钉准确度和延髓颈脊髓角(CMA)。[结果]在手术时间[(128.34±4.53) min vs (164.50±8.46) min,P<0.05],术中出血量[(200.64±12.78) ml vs (320.22±30.63) ml,P<0.05],置钉总准确率[90.91%(80/88) vs 76.25%(61/80),P<0.05]方面,3D组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2.64±3.58)个月。两组术后CMA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D组有1例(4.55%),传统组有2例(10.00%)发生不融合,均进行了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行颈枕固定融合的病例活动受限较明显,寰枢椎融合病例无明显活动受限。[结论] 3D打印术辅助治疗寰枢椎脱位,有助于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提高椎弓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在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单侧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寰枢椎固定及枕颈固定11例,新鲜Ⅱ型齿突骨折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3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例,寰枢椎不稳1例。单侧椎弓根发育狭小者6例,单侧椎动脉优势型2例,一侧椎动脉高跨2例,寰椎枕骨化畸形寰枢关节脱位行钉板系统固定失效后再次手术1例。寰枢椎固定9例,枕颈固定2例,1例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全部患者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寰枢椎得到解剖复位,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16分,平均14.9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平均83%,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行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临床疗效可靠,但缺少临床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合并寰枢椎脱位9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寰枢椎脱位12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寰椎后弓的高度,对后弓高度≥3.5mm的A型寰椎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后弓高度3.5mm的B型寰椎选择寰椎椎板钩固定。CT薄层扫描测量枢椎椎动脉孔入口至枢椎椎管内壁的距离(a),数层法识别椎动脉孔球部开始出现的层数,计算e值(层数×层厚);根据a、e值确定枢椎椎动脉孔的类型:a4.5mm、e≥4.5mm为Ⅰ型,a≤4.5mm、e4.5mm为Ⅱ型,a≤4.5mm、e≥4.5mm为Ⅲ型,a4.5mm、e4.5mm为Ⅳ型;Ⅱ型选择枢椎椎板螺钉固定,Ⅰ、Ⅲ、Ⅳ型选择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86例患者中,寰椎后弓A型146侧,B型26侧;枢椎椎动脉孔Ⅱ型32侧,Ⅰ、Ⅲ、Ⅳ型140侧。手术共置入寰椎椎板钩26枚,寰椎椎弓根螺钉146枚,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140枚;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57例)、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寰椎椎板钩-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三种类型的个性化内固定组合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156min(130±25min),手术出血量105~188ml(150±35ml)。术后复査X线片显示寰枢椎均达到理想复位,随访8~18个月(13±5.5个月),末次随访CT检査结果显示,除1例寰椎椎板钩固定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应用影像技术对患者寰枢椎解剖类型进行综合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置钉策略和固定方式,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个月;体重9~22.5kg,平均16.32±3.23kg。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其中2例患儿伴有四肢乏力,1例患儿颈部偏斜为主要表现;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2例,D级1例,E级10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正侧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CT骨三维重建、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MRI平扫或增强检查。常规行床边枕颌带或颅骨牵引,麻醉下颅骨牵引,13例患儿皆可获得完全或大部分复位,遂行后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所有椎弓根螺钉直径为3.5mm;除外4例新鲜单纯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儿,其他病例皆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对3例因颅颈交界畸形或寰枢椎发育异常无法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患儿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方式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椎动脉变异判别的Ⅲ代TARP钢板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个性化置钉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2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41岁.男9例,女13例. 其中外伤性寰枢椎脱位6例,游离齿状突合并的寰枢椎脱位9例,合并颅底凹陷症的寰枢椎脱位7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对患者的寰枢椎实施层厚1 mm的薄层CT扫描判定枢椎椎动脉孔类型(Ⅰ型,松散低拐;Ⅱ型,紧密高拐;Ⅲ型,紧密低拐;Ⅳ型,松散高拐),并行CT血管造影,判断优势椎动脉及其他血管变异情况.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枢椎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置钉方式:①优势椎动脉侧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非优势侧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②Ⅱ型枢椎椎动脉孔采用枢椎椎体螺钉技术,其他型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技术.测量术前、术后寰齿间隙(ADI)及垂直寰枢椎指数(CMA)判断寰枢椎复位情况,测量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判断患者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28枚,枢椎椎体螺钉16枚.平均手术时间139±35min,平均出血量49±16ml.术后复查CT显示,28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中有1枚外倾角偏大,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无临床症状;16枚枢椎椎体钉均位于椎体内.置钉总优良率97.7%术后CT测量提示,ADI由术前7.9±4.4mm改善为2.1±1.7mm,CMA由术前129°±13°改善为158°±15°(P<0.05).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9.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8±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5.9±0.7分.结论:在实施TARPⅢ手术,术前采用寰枢椎薄层CT扫描结合椎动脉CT造影的方法进行评估有助于精确判断椎动脉变异的类型,根据变异类型选择个性化的置钉方法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 对自2007-09-2013-09诊治的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36例,均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35例获得随访4~3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JOA评分(9.0±1.5)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6±0.8)分(P<0.05),末次随访为(15.8±0.6)分.术前延髓脊髓角115°~125°(119±8)°,术后延髓脊髓角126°~140°(133±8.3)°(P<0.05),末次随访延髓脊髓角未见明显改变.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术后死亡.其余X线片、CT复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复位满意,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可操作性和疗效,并选择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寰枢椎脱位。[方法]2003年6月-2009年2月,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前路松解,后路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并高位脊髓压迫症14例。术前均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术后除枕颈融合需颈托固定3个月外,其它无需外固定。[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14例病人均获得了平均18个月的随访,均达到了骨性愈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病例。12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例好转。[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满意、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脊交界疾患经口手术枕寰枢螺钉固定的置钉策略.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30例颅脊交界疾患病例(包括寰枢椎脱位12例,颅底凹陷症15例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3例)均采用第三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Ⅲ,TARP-Ⅲ)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均有颈部不适和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无力等高位脊髓受压表现,影像学检查均存在脊髓腹侧受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5例,D级25例.ASIA运动评分为42~96分,平均77.2±14.4分.所有病例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apid prototype,CAD-RP)技术制作颅脊交界区的1∶1三维模型实物,13例复杂病例术前在模型实物上模拟手术进钉.枕寰枢螺钉的选择主要采用四种方法:A,C0/C1融合者(存在先天性寰椎枕骨化畸形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B,C0/C1未融合者(C1侧块完整的患者)采用寰椎侧块螺钉;C,无颅底凹陷且枢椎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D,存在颅底凹陷或虽无颅底凹陷但枢椎椎弓根发育狭小或存在椎动脉高跨等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的患者,采用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本组颅底凹陷症患者TARP-Ⅲ内固定时采用AC或AD的螺钉组合,寰枢椎脱位和先天性颅脊交界畸形患者采用BC或BD的螺钉组合,从而形成TARP固定的4种螺钉组合方式:AC、AD、BC或BD.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颈部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有短暂头晕,术后2周~1个月自愈.术后影像学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术后25例ASIA分级D级患者中的8例改善至E级,其余17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至87~100分(96.4±4.2分);5例C级患者均改善至D级.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30例计120枚螺钉(包括寰椎侧块枕骨髁融合体螺钉30枚,寰椎侧块螺钉30枚,枢椎经口逆向椎弓根螺钉16枚和枢椎经口逆向关节突螺钉44枚)均位置理想.结论:不同的颅脊交界疾患病例行经口入路手术时,应选择不同的螺钉固定方法,通过枕寰枢螺钉的多种组合方式,可达到使TARP坚强固定寰枢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技术在儿童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7例上颈椎疾患患儿。其中,先天性游离齿状突伴寰枢椎脱位4例,枢椎肿瘤伴寰枢椎脱位1例,顽固性寰枢椎旋转脱位1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枕脱位1例。术前均行薄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Mimic,Simpleware软件后,建立三维仿真模型,用于手术模拟和术中辅助,并根据需要设计寰枢椎椎弓根导航模板。在数字骨科技术支持下共实施后路手术4例,前路手术2例,前后联合手术1例。术后CT钉道扫描观察寰枢椎螺钉的置入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系统对脊髓功能进行术前、术后评分。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手术时间3~6h,平均3.5±0.6h;手术出血300~400ml。实施后路寰椎椎弓根钉棒固定5例,实施前路TARP手术2例。共置入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1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10枚,寰椎前路侧块螺钉2枚,枕骨髁前路螺钉2枚,枢椎逆行椎弓根螺钉2枚,枢椎椎体钉2枚。术后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良好,未出现螺钉偏入椎管或椎动脉孔的现象。术后患者肢体麻木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肌力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6±1.5分,提高到15±1.8分(P<0.05)。结论:采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手术,可以有效提高儿童上颈椎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王超  王圣林  闫明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57-1561
目的 探讨以枢椎椎板置钉法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用以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对枢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以枢椎椎板置钉的方法 完成寰枢或枕颈固定.如果一侧枢椎椎弓根是大致正常的,就在该侧用椎弓根钉固定,在对侧用枢椎椎板钉固定.在寰椎以侧块螺钉固定,在枕骨以短螺钉固定.用连接棒在寰枢或枕枢间连接.在寰枢后弓间或枕骨与枢椎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结果 共完成了9个病例,其中寰枢固定2例,枕颈固定7例.使用一侧枢椎椎弓根钉固定、另一侧枢椎椎板钉固定6例,两侧均为椎板钉固定3例.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8例中,症状改善情况为:优3例,良1例,可2例,无变化2例.1例椎板钉进入了椎管.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症状.结论 枢椎椎板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固定效果可靠.可以作为枢椎椎弓根置钉固定的后备方法 ,适用于椎弓根畸形或椎动脉异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12月期间行寰枢椎手术的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43.3±8.7岁;寰枢椎骨折脱位13例,寰枢椎畸形4例。术前将患者的寰枢椎CT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生成目标椎体的三维模型,使用逆向工程原理设计与其表面相吻合的反向模板及椎弓根螺钉最佳钉道并生成相应导向通道,标杆相对通道向内侧平移约10mm,将导向通道及标杆与模板拟合一体,设计形成带有导向通道和标杆的改良导航模板。将设计好的导板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在3D模型上模拟置钉,体外试验确认方案可行后再将改良导航模板消毒、灭菌并应用于临床。术中将改良3D打印导板与寰枢椎紧密贴合。术者分别以电钻及手钻通过导向通道,以标杆为参照物及导向杆,通过导向通道钻探螺钉通道后取下导板,攻丝后顺钉道置入椎弓根螺钉。将术前规划钉道与术后螺钉配对拟合进行螺钉精确性分析,并以Kawaguchi等评价法判断螺钉位置的优劣等级。结果:手术时间106±11min,术中出血量为220±73ml。共置入68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寰椎与枢椎各34枚。术前预设进钉点、内倾角及头倾角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awaguchi等评价法显示:0级占97.06%(66/68),Ⅰ级占2.94%(2/68),有2枚螺钉穿破骨皮质,Ⅱ、Ⅲ级螺钉数为0。结论:通过改良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可提高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吻合度、精确匹配术前计划,可提高临床手术置钉的准确性,减少偏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12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寰枢椎不稳,术中稳定寰枢椎复合体,在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间植骨。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中、术后均未发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根损伤,颈部疼痛、僵硬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7.7±0.8)分,术后3个月改善为(14.6±0.7)分,术后1年为(15.3±0.8)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6.3±5.4)%,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为(83.5±7.3)%。本组寰椎、枢椎各置入64枚椎弓根钉,术后复查寰椎60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枢椎64枚椎弓根钉位置良好,寰椎4枚椎弓根钉穿入椎动脉孔内侧约1 mm,考虑与内倾角度不足,但按置钉标准位置仍属于良好。27例行后路植骨者均骨性融合,5例因枢椎骨折脱位行C1~3固定且未植骨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物。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稳定性,且复位满意、固定节段短、植骨融合率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准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的可行性,并进行置钉准确度分析。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寰枢椎脱位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2~54岁,平均42.6岁。术前使用Mimics 17.0软件和3-matic 9.0软件为每例患者制作标杆型3D打印导板,术中使用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患者行颈椎CT平扫。在Mimics 17.0软件中,将手术前后的寰枢椎模型及螺钉配对拟合,调整空间坐标轴,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结果 21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93±51)min,术中出血量(384±127)m L。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3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2枚。除2枚寰椎椎弓根螺钉侵入椎管≤2 mm外,其他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寰椎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9.4°±1.8°、9.8°±1.6°,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8.7°±1.6°、10.6°±2.2°;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8.9°±2.5°、8.8°±2.3°,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9.3°±2.9°、9.4°±3.5°。枢椎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1.9°±6.6°、22.4°±6.9°,左右侧实际钉道内倾角度分别为24.1°±6.3°、20.8°±6.4°;左右侧预设最佳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3.7°±7.3°、24.2°±7.2°,左右侧实际钉道头倾角度分别为22.1°±7.9°、22.3°±7.6°。寰枢椎术后实际钉道与术前预设最佳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杆型3D打印导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向可调整性好,置钉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寰枢椎置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