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颈后路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8年9月应用经皮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患者3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采用颈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以及影像测量颈椎活动度(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临床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手术,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69.97±15.14) min,术中出血量(21.32±5.97) ml,住院时间(6.13±1.45) d。随访8~46个月,平均(23.59±9.48)个月,随时间推移,31例患者的VAS和NDI评分均显著减小,而JOA评分显著增高,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及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颈椎手术节段失稳。[结论]经皮颈后路内镜下360°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具有创伤小、减压彻底、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是治疗颈椎椎间孔狭窄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行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症患者36例,入院行选择性神经根管造影及阻滞术,根据症状及患方意愿,22例行Ⅰ期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Ⅰ期手术组),另14例出院后因症状复现而再次入院手术治疗,设为延迟手术组。记录治疗前、阻滞后1d、再入院前(延迟手术组)、手术后1d、3个月、6个月的患侧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术后各个时期的VAS和ODI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且维持良好并呈持续下降趋势;VAS术后6个月较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ODI术后1 d与术后3个月、术后1 d与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与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手术组阻滞后1 d的VAS和ODI优于Ⅰ期手术组。延迟手术组再入院前VAS和ODI较自身阻滞后有显著升高。两组术后各个时期的VAS评分和ODI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自身治疗前和(或)再入院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损伤,仅2例出口根刺激症状者于短期保守治疗后缓解。结论:单纯腰椎管侧方出行区狭窄使用选择性神经根管阻滞治疗效果持续性可能欠佳,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邸云龙 《颈腰痛杂志》2021,42(3):401-403
目的 对比经皮内镜下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visual transforaminal angioplasty,PEVTA)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本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98例LD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其中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42例(观察组),经典TESSYS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29例(对照组)。2组年龄、性别、突出类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62.0±15.1)min vs.(87.3±18.9)min,t=-6.257,P=0.000],术中透视次数少[(9.0±3.1)次vs.(22.5±6.3)次,t=-11.971,P=0.000]。2组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改良Mac Nab标准,观察组优3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9%,对照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1%,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185,P=0.853)。结论经皮内镜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较经典TESSYS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区域穿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例,依照手术方式分为区域穿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组(可视化组)63例、TESSYS椎间孔成形组(TESSYS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下肢痛VAS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复查CT及MRI,评价术后椎间孔成形情况及减压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Macnab标准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视化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TESSY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区域穿刺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孔内或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间32例连续接受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患者,年龄18岁至46岁(平均28.3岁).通过临床量表和问卷的形式以VAS评分和Macnab标准比较手术前后腰腿痛的缓解程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病损.其中5例为腰3-4、其余27例为腰4-5椎间盘突出.两例术后出现短暂小腿及足外侧感觉减退,另一例由于手术减压不完全,3d后行切开减压.平均随访20.8月(15~27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7.8降到术后的3.4.根据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3.7%.结论 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椎间孔内或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究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中椎间孔成形与否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本院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均行PETD手术的,根据术中是否进行经皮椎间孔成形将其分为研究组(椎间孔成形)40例和对照组(椎间孔未成形)7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升高(P<0.05);手术后各时间点,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则明显升高(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过程中,应用经皮椎间孔成形术可尽快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肢体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全可视化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接受全可视化内镜下手术治疗的腰椎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28例;年龄39~79岁,平均(59.90±8.93)岁;手术节段:L3~42例,L4~519例,L5S1 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5min,平均(71.90±15.43)min;术中透视次数3~9次,平均(5.40±1.46)次;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5.9±3.3)个月;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内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87例,女63例,年龄68.6±10.7岁(63~79岁)。随访时间为33.7±9.3(29~41)个月。92例患者采用内镜下椎间孔成形术治疗(内镜组),58例患者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手术治疗(开窗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骨性侧隐窝角、软性侧隐窝角评估减压程度。收集术前、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评估手术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根据不同手术节段进行亚组分析,比较不同手术节段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切口长度内镜组(9.36±1.40mm)少...  相似文献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合并因钩突和关节突增生导致的骨性椎间孔狭窄,同时伴有软性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肌力减退等神经根性损害表现。对于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目前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有一定争议,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目的在于从前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同时能一定程度撑开椎间隙的高度,增大椎间孔的面积,从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但椎间融合牺牲了椎间活动度,加速了邻近节段退变。近年来,后路椎间孔切开术是治疗颈椎间孔狭窄的常见手术方式,但同时解决椎间孔前方和后方骨性压迫的技术鲜有报道。2017年5月~2018年7月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骨科采用全内镜下椎间孔环形减压技术治疗13例伴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椎间孔区的解剖观测及其在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下腰椎椎间孔和椎间孔外的形态,初步探讨其在腰椎滑脱症腰腿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具新鲜的正常成年尸体脊柱标本的腰骶段,解剖椎间孔测量上下径和前后径,再按Meyerding分级系统将腰椎标本人为地形成滑脱模型后,观察椎间孔的变化。结果神经根在下腰椎滑脱椎体椎间孔内卡压的同时,对相邻神经根存在较明显的牵拉。结论由于椎体及椎间孔内的退变,对椎体滑脱行手术强行复位可能会使血管和神经根受挤压与牵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系统(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virtual surgery system, 3DVVSS)联合自制椎间孔定位穿刺器(intervertebral foramen positioning puncture device, IFPPD)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2月我科70例LDH接受PET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通道建立方法,35例采用3DVVSS联合IFPPD建立通道(可视化组),35例采用传统徒手方法建立通道(传统组),通道建立后采用经椎间孔内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TESSYS)完成椎间盘切除和神经根减压。比较2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数字化技术测量并比较微创极外侧经椎问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T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的相关解剖参数,并通过解剖验证. 方法 选取门诊60例成人腰椎CT扫描资料,男30例,女30例;年龄18 ~55岁,平均46.3岁.应用Superimage TM软件,三维重建实体模型,模拟E-TLIF、mini-TLIF固定,分别测量并比较L3-4、L4-5节段上 E-TLlF、mini-TLIF固定的切口距正中线距离、操作通道深度(切口至关节突的距离)、融合器长度、椎弓根螺钉置入长度和角度.并在2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结果 图像上则量E-TLIF切口距正中线为81.3~87.6 mm,操作通道深为81.6~86.9 mm,融合器长为29.8~32.2 mm,椎弓根螺钉长度为51.6~57.2mn.椎,弓根螺钉倾角为37.2.~40.4.E-TLIF与mini-TLIF相比切口更加偏外,可以绕过下关节突,从侧后方直接处理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置入角度更加倾斜,长度增加.在尸体标本上采用E-TLIF数字化设计测量值进行操作,尸体标本上测量的解剖参数:切口距正中线距离为80.0~ 90.0)mm,操作通道深度约85.0 mm,椎弓根螺钉置入倾角近40.0°,与图像测量值相近. 结论 通过数字化技术洲量和解剖验证,与mini-TLIF相比,E-TLIF更完整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后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5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疾病患者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L2S1前凸角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螺钉及连接棒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经皮全内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采用与不采用椎间孔切开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对6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早期的38例行单纯单开门成形术(非切开组),后期的30例行单开门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切开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室间孔的临床应用解剖,为手术提供基础。方法对15例成年国人尸脑进行室间孔的解剖研究。对32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室间孔进行神经内镜观察。结果室间孔是由穹窿、丘脑前极和脉络丛合围形成的一孔状结构,形态多为椭圆形,其平面与正中矢状面并非平行,而是有一夹角。神经内镜下发现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其周围的隔静脉、丘纹静脉、丘脑甚至第三脑室底等重要结构;同时发现在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室间孔变化较大,部分明显扩大,部分明显缩小甚至闭锁。结论室间孔解剖较为简单,但存在形态大小的变异,特别是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时,其变化更为明显;清楚其解剖及毗邻关系是室间孔区域显微外科手术及内镜手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Macnab[1]于1971年报道应用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方法治疗神经根痛以来,陆续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该方法治疗神经根性痛的疗效.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方法也用于定位诊断神经根受压和预测手术治疗效果,已有大量病例研究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2,3].Riew等[4]报道采用神经根注射方法治疗腰椎根性痛,即通常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将适量局麻药和去炎松混合液注射至受累神经根周围,疼痛减轻程度为55%~84%,大多数病例至少可延迟手术治疗时间约1年,继续治疗可延迟手术治疗时间至少5年.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5年12月,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47.6岁。L4椎体滑脱11例,L5椎体滑脱6例;根据Meyerding滑脱分类: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7例。伴有L4、5椎间盘突出7例、椎管狭窄5例,L5S1椎间盘突出4例。[结果]17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6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20ml;平均住院时间8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17例病人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融合率100%。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结论]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切口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脊柱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ILDH)的临床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椎间孔区三维解剖结构的超远外侧入路(FFLB)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例ILDH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6.5±11.8)岁;体重指数21.1~27.8 kg/m^(2),平均(25.04±1.94)kg/m2;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直腿抬高角度、MRI矢状位和轴位椎间孔距离。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67±15)min。术后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7.5±2.2)个月。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腿抬高角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轴位椎间孔内孔、正中央、外孔前后距离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矢状位椎间孔上区和下区的椎间孔内孔、正中央、外孔前后距离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LB增加了操作器械的外展角,方便椎间孔内外操作。准确的初始定位和清晰的三维解剖结构为治疗ILDH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