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病理、生理性疾病[1]。流行病学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2040年将增长到6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其中1/3[3]。  相似文献   

2.
<正>2型糖尿病是好发于成人的慢性代谢病,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90%以上,可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共病,也可诱发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1]。阿卡波糖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解餐后高血糖,长期服用还可降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延缓神经血管病变[2];但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不能理想控制病情进展及用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5]。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我国疾病致盲的首要病因[1]。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伤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长期高糖状态破坏血管内皮,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微血管渗漏,继发黄斑内细胞外液的累积和渗出,最终发病[2]。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的全肾,临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2],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1]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临床综合征,201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糖尿病发病率[2]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疾病负担较重。西医予以[3]降糖药如双胍类药、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糖苷酶抑制剂、TZDs及DPP-4抑制剂口服,及GLP-1受体激动剂、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等皮下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 DKD) 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40%[1],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DKD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发病隐匿,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显著蛋白尿和肾功能严重减退[3-4]。  相似文献   

9.
<正>甲状腺结节(TN)是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局部间质及周围血管局灶性增生引起的散在病变,超声影像下表现为与正常组织不同的独立实质性病变[1]。起病隐匿,为单发或多发,多发性结节高发,但单发性致癌率更高[2],具有快速增大、极易恶变的特点[3]。当前学界对其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病毒感染或炎症影响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病变及轴突变性所致[1],常以单侧面部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后疼痛,听力异常,味觉减退或消失[2]。其发病原因常与季节变化、受凉、劳累及情绪因素有关[3]。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亦可影响体温调节和泌汗调节,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1]。现代医学认为DAN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营养障碍、自身免疫等方面[2]。  相似文献   

12.
<正>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多发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的人群,是有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高风险者[1],BRVO的主要并发症为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2]。临床研究认为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发生与硬化小动脉压迫共同鞘膜内的视网膜静脉,引起静脉内血栓形成或静脉管腔狭窄等有关[3],随着毛细血管闭塞的时间或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DPN早期无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2]。DPN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肌电图(EMG)的检查[3]。EMG属于肌电图的一种。目前EMG被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神经病变的程度[4]。D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消渴”等范畴,消渴日久,阴津日亏,无以载气,气血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DPN与EMG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方式的改变,腰椎病变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1]。腰椎病变已成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2]。手术是腰椎病变的根治方法,可有效缓解腰椎病变所致的腰腿疼痛,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但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心肺等系统基础疾病[4],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疼痛、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5];因此腰椎术后予以早期、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新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10%~15%会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10 年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在50%以上[2]。DPN是导致足部溃疡、残疾的主要原因;DPN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社会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正>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认为,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除皮肤损害外,还可同时伴发多种其他系统性病变,统称“银屑病共病”[1],其中最易伴发肝脏疾病及血脂异常,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等[2]。共病的存在给银屑病的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应尽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约 20% ~ 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西医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减少蛋白尿及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限,难以阻止肾脏损害的继续进展[2]。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丰富,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发挥独特的作用[3-5]。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效果,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正>糖尿病相关肾脏损害是不可逆的,因糖尿病患病人群逐年升高[1],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由糖尿病导致的ESRD已占ESRD总人数的50%左右[3]。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其早期发病比较隐匿,表现为不稳定微量蛋白尿的排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为持续大量蛋白尿,随着蛋白尿量逐渐增加,后期可出现血肌酐的升高,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阶段,可能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早期中医治疗,对于减少尿蛋白,稳定和改善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埋藏性视盘玻璃疣(buried optic disk drusen,BOD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较少见[1],不同的疣体位置及大小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也可无症状,患者多因“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就诊,眼底出血多在1~3个月之内完全吸收,视力恢复[2],本病也可诱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临床上容易漏诊[3]。随着年龄的增长,BOD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会受损变薄,鼻侧受损多于颞侧,视野缺损逐步进展,但通常会保留中心视力[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无症状的情况下可观察[4]。笔者在门诊诊治1例伴视盘浅层出血的BODD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