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成年人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04—2013-04间接诊的40例成年人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用Lysholm评分和主观IKDC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6(26.2±2.6)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终末随访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侧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手术策略及早期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行膝关节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病人11人,纳入标准: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无关节外畸形,不伴或伴轻度膝外翻畸形;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完整;共11膝,男性5人,女性6人。平均年龄(57±6)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9.5±2.7),术前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双下肢全长正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行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选择膝关节正中切口,沿髌骨外缘切开关节囊,清理外侧间室,胫骨行髓外定位进行垂直及水平截骨,股骨切除软骨至软骨下骨,调和骨水泥,安放假体。应用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系统(OKS)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名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0±1.1)月,术后OKS及K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OKS评分(Z =-11.345,P <0.05)和KSS评分(Z =-15.5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功能良好,术后病人满意度改善。随访终点均未发现并发症。 结论外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外侧单间隙骨关节炎是1种有效的保膝治疗方式,可以有效保存膝关节韧带,减少截骨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 女性14例(14膝), 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 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 先垂直截骨, 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 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截至末次随访时, 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 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t=13.4, P=0....  相似文献   

4.
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单问室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技术难点.[方法]采用轻度矫正不足(slightly undercorrect)原则和内侧有限松解技术对15例各类单间室膝关节病变患者行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对术前和随访时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测量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结果]HSS评分,股胫角,最大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胫骨平台后倾角度平均4.2°.[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可靠,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单髁膝关节置换疗效的保证,内侧有限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屈曲挛缩.  相似文献   

5.
正少数病例报告描述了与急性髌骨脱位有关的股骨髁骨软骨骨折[1-3]。其发生率并不十分确切。如果骨软骨块几乎全部是软骨性的,而骨性很小,则可能无法通过普通X线影像诊断。这种损伤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髌骨与股骨滑车之间的高速低能量剪切力会导致软骨或骨软骨骨折[4],这与引起髌骨脱位的机制相似,这类骨折可以发生在股骨髁的多个部位。通常情况,轻度屈膝状态下的髌骨脱位,骨折部位好发于股骨前外侧髁的非承重部分和髌骨下内缘[5-6]。创伤性骨软骨碎块通常仅作为关节内游离体,在手术清创时切除[7-9]。骨折部位通过形成纤维软骨样组织愈合,最终导致膝关节疼痛、早期退行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以及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探讨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截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12月拟行TKA治疗的53例(60膝)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关节炎组),男12例(14膝),女41例(46膝);年龄57~82岁,平均71.9岁。胫股角为(183.2±2.6)°。以15例(30膝)健康志愿者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59~68岁,平均66.3岁。将MRI扫描膝关节获得数据导入Mimics10.01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测量内、外侧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1.85±0.33)mm及(1.92±0.27)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5.0±0.9)°和(5.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45±0.40)mm及(1.78±0.51)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3.3±1.7)°和(4.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差为(1.33±0.45)mm,与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角度差(1.5±1.3)°成正相关(r=0.75,P=0.01)。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存在差异,TKA术中行截骨时,应将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联合关节镜与常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7年6月就诊本科准备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83例(94膝),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联合组49膝行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术,常规组45膝行常规单髁置换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指数(WOMAC),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有1膝镜下外侧间室局部软骨病变为Outerbridge IV级,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余82例(93膝)行单髁置换术。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30.32±10.51)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ROM、KSS、WOMAC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ROM、WOMAC和VAS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尽管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增加了手术时间,但能更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并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膝外侧入路联合股骨外髁滑移截骨治疗膝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洛阳正骨医院采用外侧入路联合外髁滑移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膝外翻患者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7.5±7.9)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将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参数与术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选用后交叉韧带代替型(posterior stabilized, PS)膝关节假体,无一使用高限制性假体及铰链膝,手术时间(90.2±12.3) min,术中出血量(150.0±34.7) mL;随访24~63个月,平均随访(40.2±10.7)个月;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为(45.5±10.3)分、(77.1±9.7)分、(77.3±6.3)°;术前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年人不同类型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OCD)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8岁以上成年人,股骨髁OCD,采用外科治疗,术后随访24个月以上.排除标准:青少年OCD,非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失随访患者.回顾2007年1月~2011年7月治疗股骨髁OCD 32例,男23例,女9例,男∶女为2.6:1,平均年龄23.6岁(18~52岁).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微骨折10例,关节镜下用可吸收软骨钉(SmartNail; ConMed Linvatec,Largo,FL)固定骨软骨片12例,切开复位、AO钛合金空心钉固定骨软骨片8例,外侧单髁置换2例.术前、术后用Lysholm评分和主观IKDC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5.8个月(24~52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53.77±4.48)分,术后平均(90.89±4.42)分(t=-266.01,P〈0.01);主观IKDC评分术前平均(58.50±5.99)分,术后平均(92.15±4.16)分(t=-87.62,P〈0.01).结论 不同类型、不同时期股骨髁OCD有不同治疗选择,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晚期治疗医疗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68-1371
[目的]探讨对重度膝关节畸形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4年9月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8例重度膝关节畸形病例。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5岁(50~74岁)。左膝8例,右膝10例。病因:原发性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夏科关节病1例。内翻畸形11例,外翻畸形7例。胫骨侧骨缺损,AORIⅠ型5例,Ⅱ型13例。记录手术时间,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Gross方程评估围手术期失血量。记录术后X线髋膝踝角、冠状股骨角、冠状胫骨角和胫骨后倾角。随访期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检测K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 min(70~100 min)。围手术期平均失血量681.8 ml(440~1 360 ml)。术后髋膝踝角度平均为(179.8±1.5)°,冠状股骨角度平均为(89.7±1.4)°,冠状胫骨角平均为(90.1±1.5)°,胫骨后倾角平均为(6.6±1.5)°。18例获平均12.3个月随访(6~15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在随访期内均无感染、髌骨骨折、骨溶解、假体松动、下肢力线改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膝关节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治疗重度膝关节畸形的初期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是指仅对膝关节内侧或外侧室进行表面置换,其主要目的是替代膝关节胫股骨受破坏的软骨表面。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Gunston、Marmor为单髁置换术使用及发展的先驱者〔1、2〕。然而,早期报道其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且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421-1424
[目的]探讨双平面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CWDFO)治疗外翻膝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科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的外翻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3例35膝。常规对患者行膝关节镜探查清理术,经中长约15 cm的纵形切口,暴露膝关节髁上部位。于股骨内侧干骺端向股骨外侧髁上斜形打入2根克氏针作为远端导针。根据术前测量截骨角度,再打入2根近端导针,远、近导针交汇于股骨外侧髁上缘皮质内侧0.5~1 cm处,用摆锯分别沿远近导针横行截断股骨后侧3/4,保留外侧骨皮质铰链。再用薄锯片于股骨前1/4处纵形截骨,冠状面的纵形截骨面与横形截骨面成角90°~110°,沿前方骨面向上,走行2~5 cm后截出前方骨皮质。移除楔形截骨块,于下肢外侧缓慢施压闭合骨面,用TomoFix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内侧副韧带松弛、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股胫角(aFTA)、股骨远端外侧角(aLDFA)、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位置均显著改善(P0.05)。全部截骨愈合。[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可有效矫正下肢力线,减轻外侧间室压力负荷,保留膝关节原有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8-2000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12月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109.00±15.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00±20.23)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HSS、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内外径,分析两者的比值对全膝关节置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的170例患者,手术前利用X线片在膝关节上对股骨髁的前后径、内外径进行测量,算出两者比值,对比假体数据,将比值>0.9的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髓内长定位杆截骨;研究组:采取髓内短定位杆截骨,均为30例,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松动;两组患者术后KSS评分、伸直角度和伸膝障碍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屈曲角度、股骨假体屈曲角度和股骨前端切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股骨髁前后径、内外径比值较大者,采取髓内短定位杆截骨能够维持伸屈稳定,降低截骨切迹和假体周边骨折发生概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75-2079
[目的]探讨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膝关节正常志愿者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RI对左膝关节进行扫描,建立膝关节各部位有限元模型,在股骨部分垂直加1 150 N垂直力模拟人体正常周期中的伸直状态,测量应力分布。在完整膝关节有限元模型中同时删除内、外侧半月板根部相应单元和节点,模拟内外测半月板根部同时损伤模型;将完整膝关节模型设为对照组;分别加载1 000 N轴向压缩载荷和134 N向前剪切力,测量不同部位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结果]人体正常走平路膝伸直状态时,承受应力的大小依次为:外侧半月板前部>内侧胫骨平台>股骨外侧髁>内侧半月板后部>股骨内侧髁>外侧胫骨平台>双股骨髁后部。损伤组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外侧半月板最大压应力显著高于完整组(P<0.05)。损伤组股骨内髁、股骨外髁、内侧胫骨平台、外侧胫骨平台软骨、外侧半月板最大剪切力显著高于完整组(P<0.05)。[结论]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同时损伤导致膝关节各部位承载应力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UK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4月利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23例(24膝)行UK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改善及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7.71±34.92)min,出血量为(386.94±221.20)ml。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111.12±7.23)°,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21.31±6.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HSS评分为(66.11±4.52)分,术后1个月HSS评分为(83.42±4.61)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且使得手术操作简易化、准确化,缩短UKA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骨软骨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缺损的手术技术及初步结果。[方法]对8例距骨软骨缺损行自体骨软骨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前制定植骨方案。踝关节前侧入路暴露胫骨及距骨磨损的软骨面并预制植骨圆形凹槽,于股骨外侧髁非负重软骨面取大小与预制植骨凹槽相同的柱状软骨,挤压置入预制凹槽内部,同时注入富血小板血浆。[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5±4.4)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踝关节VAS评分显著降低[(7.3±1.0),(1.0±0.3), 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显著增加[(43.3±4.4),(87.6±5.7), P<0.05]。术后24个月踝关节的生存率达到100%。[结论]骨软骨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距骨软骨缺损技术可行,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