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759-1764
[目的]探讨侧卧位下直接前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5月在本科THA治疗强直性髋关节患者26例(37髋)。其中采用侧卧体位下直接前方入路(DAA) 12例(17髋),后外侧入路(PLA) 14例(20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术中DAA组中1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予以钢丝捆扎固定,无不良后果。PLA组中,2例由于前方软组织松解困难,术中加用前入路切口暴露关节囊。DAA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LA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DAA组未发生不良事件。而PLA组有2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后在麻醉辅助下手法复位,之后未再发生脱位。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相应活动方向,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假体松动和肢体长度不等等并发症。[结论]强直性髋关节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侧卧位DAA入路可以直视下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软组织,髋臼暴露充分,利于假体正确安装,且创伤更小,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脱位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短期疗效。方法 9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行THA治疗,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AA组(46例,采用DAA)和PLA组(46例,采用PLA)。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切口长度、术中髋臼杯前倾角、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手术时间PLA组短于DAA组,但术中出血量PLA组多于DAA组,两组2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两种入路行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相当,但PLA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而DAA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直接前方入路(DAA)和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早期疗效。方法 将26例行THA的髋关节疾病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采用DAA行THA治疗,13例)和PLA组(采用PLA行THA治疗,13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步态及步数情况、影像学指标。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疼痛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DAA组明显短(少)于PLA组(P<0.05)。两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未发生关节感染、脱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30 d疼痛VAS评分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DAA组均明显优于PLA组(P<0.05)。术后1个月,DAA组患者步态均正常,PLA组患者步态稍蹒跚,但每分钟步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LA与DAA行THA,假体均能获得良好的位置,可有效预防假体脱位。与PLA相比,DAA行THA具有切口小、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通假体直接前入路(DAA)全髋关节置换(THA)治疗髋关节疾病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对58例行普通假体THA的患者(72髋)分别采用DAA(DAA组,35髋)与后外侧入路(PLA组,37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并发症、术后影像学参数、术后疼痛VAS评分及HHS评分等指标。结果 57例患者(71髋)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PLA组失访1例(1髋)。DAA组手术时间长于PLA组,而失血量、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少(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切口长度、并发症、股骨柄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周VAS评分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HS评分DAA组优于P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普通假体DAA THA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假体位置佳和关节稳定性高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94-2197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4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其中DAA组21例21髋,PLA组23例23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术后12周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步态僵硬)、髋周疼痛及关节脱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12周时Harris评分、步态僵硬及髋周疼痛情况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微创THA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短期内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行单侧THA的116例患者列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SuperPATH组58例,后外侧组58例,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入路行TH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SuperPATH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方面优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vs 10.34%,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27.32±6.54)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关节脱位、骨折或疼痛突然加剧等不良事件。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个月时,SuperPATH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THA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出现1例大转子骨折,术中给予钢丝固定,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AL组出现3例出现臀中肌无力。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AL组(P0.05);DAA组术后第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AL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DAA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AL组(P0.05);之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后3、7 d,DDA组的ES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AL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ts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分为DAA组51例,PLA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假体位置、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9.6个月。DAA组手术时间为(66.8±11.3)min,PLA组手术时间为(62.9±9.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分别为(7.2±1.6)cm和(9.8±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11.2)mL和(86.8±12.3)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12.6)mL和(125.1±11.2)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d和(7.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8.4±6.2)°和(37.9±5.7)°、前倾角分别为(17.3±5.3)°和(18.6±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3、6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6±10.8)、(92.1±10.6)、(93.7±8.9)分,PLA组为(71.4±9.6)、(87.5±9.1)、(92.7±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DAA组与PL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3、5、7d的VAS评分均低于PL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DAA组出现1例(1.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见髋关节脱位病例。PLA组发生髋关节脱位3例(5.8%),未见神经损伤等症状。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SuperPATH入路与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行THA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SuperPATH入路行THA,15例)和B组(侧卧位DAA行THA,1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疼痛VAS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髋臼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切口长度A组短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A组长(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末次随访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2天两组髋臼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关节假体松动、移位或下沉。结论应用SuperPATH入路行THA可取得与侧卧位DAA同样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SuperPATH入路切口小,可以减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32例(40髋)股骨头坏死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DAA组,共14例20髋,男11例16髋,女3例4髋;年龄17~83岁,平均72岁;骨关节炎10例13髋,股骨头坏死4例7髋;术前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34±5.63)kg/m2。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为PLA组,共18例20髋,男14例15髋,女4例5髋;年龄22~86岁,平均75岁;骨关节炎9例9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术前患者BMI指数(27.34±5.30)kg/m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BMI、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结果术前BMI指数:DAA组(23.34±5.63)kg/m2,PLA组(27.34±5.30)kg/m2,DAA组BMI指数低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5)。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DA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DAA组(124±29.21)min,PLA组(53±1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侧入路获得较快的术后康复,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postero lateral approach,PLA)和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行单侧THA的21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DAA组117例,PLA组99例,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双下肢长度差、髋臼位置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DAA组与PLA组相比,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时间更长,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更好,双下肢长度差更小,髋臼外展角位置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LA组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5例脱位,9例肌间静脉血栓形成。DAA组出现4例假体周围骨折,21例肌间静脉血栓形成,34例大腿外侧麻木,21例股前区疼痛。结论与PLA入路相比,DAA入路在术后早期恢复、早期康复锻炼、髋关节功能改善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手术损伤小,更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传统后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CBM、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中心等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偏移风险评估后,提取相关临床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研究,总病例数411例,其中DAA组210例,PLA组201例。经Meta分析,与PLA组相比,DA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第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中骨折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术后第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第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出血、术后康复和住院时间方面较后外侧入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与标准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早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探讨DAA TH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下肢牵引架和弧度较大扩髓器辅助的DAA单侧THA手术(DAA组),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并与同期47例行标准外侧入路THA手术(标准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DAA组和标准组的平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5±1.5)cm和(12.3±1.6)cm、(110±14)min和(133±12)min、(219±105)m L和(260±62)m L、(7.8±1.9)d和(9.1±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8个月)。DAA组术后6周,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标准组(P0.05),但术后1年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骨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以及术后切口感染、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与标准外侧入路相比,DAA THA手术可减轻软组织损伤,减少术中出血,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但该术式对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学习曲线长,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DDA)、直接外侧入路(DLA)、后外侧入路(PLA)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86例患者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22例采用DDA,31例采用DLA,33例采用PLA。对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DDA组(79.33±1.84)min、DLA组(72.65±1.47)min、PLA组(72.12±1.36)min,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为DDA组(8.16±0.22)cm、DLA组(12.85±0.11)cm和PLA组(13.30±0.15)cm,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为DDA组(264.17±13.00)ml、DLA组(464.84±10.09)ml和PLA组(467.58±9.08)ml,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DDA组(10.19±0.42)d、DLA组(19.52±0.23)d和PLA组(18.97±0.60)d,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Harris评分DAA组为(62.25±1.53),与DLA组(37.65±1.02)和PLA组(37.24±0.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2周的Harris评分,DAA组(85.50±2.09)、DLA组(80.84±1.37)与PLA组(78.97±1.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损伤少,术后快速康复和髋关节稳定性好,是髋关节置换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及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7年5月,行PA或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PA(PA组),35例采用DAA(DA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30.2个月。DAA组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DAA组手术时间较PA组明显延长(P0.05),但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首次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PA组(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A组(P0.05),但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 d、4 d、1周及2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A组(P0.05)。结论选择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该手术入路具有学习曲线较长、适应证较窄、需要特殊手术器械等不足,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张铁华  李皓桓  张小龙  周思齐  彭飞  李建平 《骨科》2018,9(2):127-131,140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进行THA手术的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A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6.88±12.1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3.67±3.10) kg/m2;PLA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5.18±14.72)岁,BMI为(26.47±2.83) kg/m2。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并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手术前后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WOMAC)骨关节炎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评分、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xford hip scale, OHS)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进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DAA组在切口长度方面优于PLA组,而PL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少于DA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4、6周,对两组病人的WOMAC评分(包括疼痛、关节僵硬、躯体功能和总分)、OHS评分和10 m步行测试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12周对病人进行WOMAC评分(包括床上坐起、弯腰拾物、穿鞋袜、脱鞋袜),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发生1例无症状性大粗隆撕脱性骨折,经过保守观察6周后自愈;PLA组出现1例后脱位,经手法复位后不再脱位。术后12周,均未发现异位骨化形成。结论 采用两种入路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效果,DAA行THA病人可获得更好的术后ROM;对于年轻有髋关节高屈曲活动度病人,倾向采用DAA入路;针对复杂初次及翻修病例,建议采用后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微创后外侧入路(minimal invasiv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mi-PLA)与Bikini切口直接前方入路(Bikini incision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b-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初次行单侧THA的104例患者。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2例采取mi-PLA,52例采取bDA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DAA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直腿抬高锻炼及开始髋关节主动外展锻炼时间均优于mi-PLA组(P0.05)。b-DAA组瘢痕面积及瘢痕OSAS评分均低于mi-PLA组(P0.05)。术后1个月时,b-DAA组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miPLA组。术后1、3个月,b-DAA组的OHS评分均低于mi-PLA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复查显示,b-DAA组的LLD低于mi-PLA组,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高于mi-PLA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AA与mi-PLA入路THA均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b-DAA入路在切口瘢痕美学效果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5-06—2016-05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髋关节疾患,其中采用DAA 32例(DAA组),采用后外侧入路40例(后外侧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DAA组手术时间较后外侧组长,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较后外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DAA组Harris评分高于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A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AA行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但手术要求高,学习曲线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