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认知失败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195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认知失败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进行测试。结果:①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70,P0.001),与认知失败和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62,P0.001;r=0.54,P0.001);主观幸福感与认知失败和手机依赖均显著负相关(r=-0.57,P0.001;r=-0.46,P0.001);认知失败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54,P0.001);②主观幸福感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间具有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11.86%;③认知失败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间具有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5,占总效应的25.42%;④主观幸福感与认知失败在神经质与手机依赖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占总效应的15.25%。结论:神经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和认知失败间接作用于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负性情绪与认知失败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认知失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的19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与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高分组的认知失败总分及各维度分、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更高(P0.001);(2)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总分及各维度分、焦虑和抑郁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6~0.540,P0.01);(3)负性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58%。结论:负性情绪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认知失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孤独感、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错失恐惧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错失恐惧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62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与错失恐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 P0.01),孤独感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 P0.01),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 P0.01);②孤独感不但对错失恐惧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42, P0.01),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接对错失恐惧产生影响。结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孤独感与错失恐惧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问题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影响,并分析孤独感在睡眠问题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UCLA孤独感量表,在四川某高校大一学生中通过在线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7份。结果:大学生睡眠问题与孤独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94,0.327,P0.01),孤独感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02,P0.01)。大学生的睡眠问题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631,0.079。结论:大学生睡眠问题可以直接影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究社交网络使用对错失恐惧的影响,并探讨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疏离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错失恐惧问卷、社会比较问卷以及一般疏离感问卷,对某大学抽样的39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社交网络使用与错失恐惧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社会比较和社交网络使用以及错失恐惧呈两两显著正相关(r=0.369,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络使用之间起中介作用(R~2=0.23,F=35.99,P0.001);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疏离感调节了社交网络使用经过社会比较影响错失恐惧的后半段路径(R~2=0.254,F=30.04,P0.001)。结论:社交网络使用对错失恐惧既存在直接影响,也存在通过社会比较对其的间接影响,而疏离感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大学生强迫症状调查问卷对322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r=0.14,P0.05),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01;r=0.15,P0.01);消极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01)。消极完美主义在依恋焦虑和强迫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和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消极完美主义在成人依恋和强迫症状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拒绝敏感性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交往焦虑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拒绝敏感性(r=-0.42,P0.001)、社交焦虑(r=-0.66,P0.001)及网络成瘾(r=-0.6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拒绝敏感性(r=0.59,P0.001)、网络成瘾(r=0.4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01);②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t=-22.60,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11,P0.05);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t=15.35,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显著(t=7.90,P0.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2.87,P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1.84,P0.05)。结论:拒绝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社交焦虑在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条和后半条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止动控制、启动控制、手机依赖和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武汉大学生实施止动与启动控制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获得801份有效问卷。结果:(1)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和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r=-0.16,P0.001),手机依赖与睡眠问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01),止动控制与启动控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39,P0.001);(2)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没有显著相关(r=-0.03,P0.05),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2,P0.001);(3)手机依赖在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8.15%。结论:止动控制是大学生睡眠的保护因子,手机依赖在两者关系中是重要中介因素;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宏观层面的风险性因素相对剥夺感对大学生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层面保护性因素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经济相对剥夺感问卷、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问卷和自尊量表(SES)收集了692名大学生数据,使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男女生在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对剥夺感、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t=1.981,5.202,5.302;P0.05);高低年级报告的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总分、遗漏焦虑上差异显著(t=2.556,3.015;P0.05);城镇与农村大学生报告的遗漏焦虑、认知失败、负罪感以及相对剥夺感差异显著(t=-2.061,-3.615,-2.721,3.658;P0.01);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相对剥夺感和自尊在父母最高学历上差异显著;②相对剥夺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呈正相关(r=0.453,P0.01);自尊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呈负相关(r=-0.287,P0.01);相对剥夺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529,P0.01);③结构方程检验表明,自尊在相对剥夺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21。结论: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提高个体自尊水平从而降低相对剥夺感的消极影响,减少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空虚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空虚感量表、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控制量表通过网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58份。结果:空虚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431,P0.001);空虚感与自我控制水平显著负相关(r=-0.433,P0.001);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r=-0.513,P0.001)。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发现,自我控制在空虚感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空虚感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贵州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以及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GROS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P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以及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及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45.7%(802名)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问题;②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表达抑制-社交焦虑=0.18,r认知重评-社交焦虑=0.08,P0.01),个体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但与认知重评相关不显著;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负面身体自我在表达抑制与社交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6,间接效应为0.0735,中介效应量为0.32。结论: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水平中起中介的作用;可基于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进行干预以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在大学生中庸思维与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庸思维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与攻击性问卷,测量了 2251名大学生.结果:①中庸思维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r=-0.08,P<0.001)、攻击性(r=-0.13,P<O.001)、焦虑得分(r=-0.18,P<0.00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r=0.44,PP<0.001)、焦虑得分(r=0.39,P<0.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攻击性与焦虑得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01).②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和攻击性以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的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148,-0.032]、[-0.326,-0.081]、[-0.104,-0.024].结论:中庸思维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焦虑程度,还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与攻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arrat冲动性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高低冲动组的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高冲动组的手机依赖高于低冲动组;②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③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6%。结论:冲动性人格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认知失败与核心自我评价、无聊倾向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ore Self-Evaluations Scale,CSES),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oredom Proneness Scale,BPS),认知失败问卷(Cognitive Failures Questionnaire,CFQ)对760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集体施测,使用SPSS 21.0和Mplus 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相比认知失败低分组大学生,认知失败高分组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总分显著更低(t=-8.983,P0.001);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显著更高(t=3.595~14.451,P0.001)。2认知失败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r=-0.360,P0.01),与无聊倾向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5~0.535,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无聊倾向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80~-0.587,P0.01)。3在中介模型中,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认知失败的直接效应不显著,通过无聊倾向对认知失败的间接效应显著。结论:大学生无聊倾向在核心自我评价对认知失败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15名大学生,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SCS)以及学业拖延量表(PASS)进行测量,使用回归分析、Bootstrap程序及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手机依赖得分与学业拖延显著正相关(r=0.22,P0.01);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29,P0.01);学业拖延与自我控制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19,P0.01);自我控制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学业拖延有显著的影响,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弹性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考察核心素养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已有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问卷""手机依赖量表""青年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对广东省10所中学1154名在校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中生心理弹性总分与手机依赖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08,P0.01),心理弹性总分与核心素养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1),核心素养总分与手机依赖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9,P0.01);②高中生问题解决与自我效能维度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t=-3.918,P0.001),心理弹性总分对核心素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t=3.244,P0.01),自我管理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t=-7.336,P0.001)。核心素养在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96%。结论:核心素养在心理弹性与手机依赖之间有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量表、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社交焦虑量表对8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中介路径——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还能通过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智能手机成瘾和人际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简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认知失败问卷和人际关系适应量表对湖南省4所中学135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与认知失败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与情绪效能感、人际适应(r=-0.24,-0.14;P0.01)呈显著负相关;情绪自我效能感与人际适应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与认知失败呈显著负相关(r=-0.30,P0.01);认知失败与人际适应呈显著负相关(r=-0.31,P0.01);(2)在手机成瘾对人际适应预测中,情绪调节效能感发挥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9.69%,认知失败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6.64%。结论:智能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人际适应,还通过情绪调节效能感和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对人际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