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主干分叉病变因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其血运重建策略一直是临床上争论的焦点。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腔内影像学的发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供的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左主干分叉病变介...  相似文献   

2.
3.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挑战性。现从冠状动脉左主干的解剖特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病因形成、左主干病变的诊断、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器械选择、治疗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存在冠脉旁路移植术禁忌证、拒绝外科治疗或经严格选择的左心功能正常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病人,冠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旁路术曾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标准治疗,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左主干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进一步规范患者的选择,科学选择治疗策略及相关器械有助于提高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何加强患者的定期随访、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的监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探讨左主干病变低左室射血分数(EF)患者经皮心肺辅助下(PCPS)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可行性,对1例心肺复苏后左主干病变低EF患者在PCPS下行PCI。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认为PCPS能够提供左主干病变低EF患者PCI术中有效循环,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最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畸形(CAA)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尸检时被发现,其发生率为0.6~1.3〔1〕。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更为少见。左冠状动脉(LCA)起源于右冠状窦者约为0.15〔2〕。左主干(LM)起源于右冠状窦同时伴有冠心病且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则更为少见。现报道我院发现的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0岁。入院前1月感冒后反复出现活动后心慌、胸闷、伴头昏、乏力,无气促,休息后可缓解,入院前1d夜间睡眠时再次发作并伴胸痛,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心慌、胸闷、胸痛原因待查”收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查体:T36℃,脉搏80次/min,血压110/72mmHg,呼吸20次/min。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临床证实.而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具有与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不同的特征.理解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分型、局部解剖特点,熟练掌握无保护左主干分叉病变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继福  张卫华 《山东医药》2002,42(20):64-65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5 0 %的冠状动脉病变 ,约占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 5 %。左主干病变可分为开口处病变、干段病变和远段病变 ,后者常累及左前降支 (L AD)和 (或 )回旋支 (L CX)开口。左主干病变还可分为有保护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两种亚型 ,前者指以前经冠脉移植搭至左冠脉一支或多支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存在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由于左主干血管供应整个左心系统 ,一旦血流被阻断 ,易发生室颤、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1 单纯球囊成形术 (PTCA)一般认为 ,左主干病变管腔大、病变短、少扭曲 ,是 PTCA的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UPLMCA)病变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3年8月完成的32例行PCI治疗的UPLMCA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UPLMCA病变患者中非分叉病变11例,分叉病变2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支架植入术,其中单支架23例,单支架+球囊对吻5例,双支架4例;术中发生迷走反射和边支闭塞致小面积心肌梗死各1例,另1例(SYNTAX评分为37分)于PCI术后4 d死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出院后随访5~51(22±13)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死亡1例(3%)、发现再狭窄后行靶血管重建3例(9%);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总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9%(6/32)。结论:经选择的UPLMCA病变患者行PCI安全可行,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UPLMT)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自 1992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期间 ,对 174例UPLMT行PCI,其中定向斑块旋切术 (DCA) 12 1例 ,支架术 5 3例。其中 85例被列为不能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或外科手术高危。术后半年内每月至少门诊复查一次 ,以后定期随诊、电话随访。术后 3、6、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PCI术均获血管造影成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 16例 (9 2 % ) ,15 8例 (90 8% )获操作成功。术后半年随访发现死亡 17例 (9 8% ) ;其中心源性死亡 8例 (4 6 % ) ,均发生于不能耐受CABG或外科手术高危组。半年内有 15 2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其中有 36例 (2 3 7% )行血管重建。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显示 :PCI术后 1年、3年生存率 (免于死亡 )分别为 89 7%、84 5 % ,术后 1年、3年免于心脏事件的生存率分别为 6 3 8%、5 7 5 %。结论 对UPLMT ,尤其是开口部、体部病变 ,PCI的近期疗效可以接受 ,但术后主要心脏事件 (如血管重建、心肌梗死、死亡等 )有待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无保护左主干(ULMCA)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19年12月于西京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的UMLCA患者(n=74)入院时的临床基本特征,随访术后不良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通过测评SF-12量表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比较PCI术前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变。 结果 男性患者61例(82%),并发高血压病41例(55%),糖尿病22例(30%),吸烟史25例(34%),体质量指数24(23, 27) kg/m2。造影结果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的狭窄程度(68±16)%、Gensini评分(140±43)分。左主干开口部位病变44例(60%),并发三支冠脉血管病变70例(95%),植入支架总长度为88(47,113)mm,手术持续时间为178 (108.270) min,造影剂使用量为300(195,400)ml。PCI术后电话随访(平均5.06月),全因死亡3例(4%);临床驱动的再次血运重建4例(6%)。经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增加1.15倍。两个量表均显示ULMCA病变患者的术后评分在各个维度上都比术前高(P<0. 05,P < 0. 01)。 结论 PCI治疗可改善ULMCA病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9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夹层2周",于2006-12-04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患者既往长期大量吸烟,20~30支/d,约40余年,有脑梗死病史;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入院时体查:体温36.4℃.血压120/68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频率18次/min,心率72次/min,神……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4个月余"于2015年4月29日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2014年12月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休息10 min后缓解,经当地医院以食管炎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入院前1个月发病频繁。既往吸烟史20年(20支/d),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平时无服药史。2015年4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示:  相似文献   

17.
我们分析并随访了左主干闭塞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心肌梗死患,以明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主干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左冠状动脉主干(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尤其是是否处理回旋支开口)是LM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分叉处病变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于血管开口和分叉处病变的反映存在诸多缺陷,尤其不能准确反映形态学特征,本研究目的旨在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LM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征,并指导LM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分叉病变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CI)的一个难点。 PTCA对分叉病变效果不佳 ,容易使斑块移动 ,产生堆雪现象。其成功率低 ( 75 %~ 85 % ) ,并发症率高 ( 8%~ 2 2 % ) ,再狭窄率高 ( 40 %~ 60 % )。1 治疗决策严格的分叉病变是指血管病变处有较大的分支 (直径常>2 mm ) ,且分支起始部及 (或 )近段亦有严重狭窄的病变 (常>70 % )。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以保证主支尽可能理想的开放为主 ,边支残余狭窄 <5 0 %即可以接受。处理分叉处病变时可采取一些办法来保护边支以免发生闭塞 ,最常用的是先送入 2根导丝 ,1根送入主支 ,1根送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05,P=0.32和χ2=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5.45,P=0.02和χ2=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χ2=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χ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χ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χ2=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