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汗是人体活动、气血运行、新陈代谢的产物~([1]),既是生理产物、又是病理产物。汗证则是由于气血阴阳不调,腠理不固所致的汗出异常。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伤寒论》中"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首次出现"自汗"病名。明代《医学正传·汗证》将诸汗统一,统称汗证。汗证是现代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科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现择验案3则(冉颖卓主治)介绍如下。1益气养阴敛汗范某某,女,67岁。2017年7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2.
<正>中风后偏身汗出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多于患侧汗出,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还有两者兼有者~([1]),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并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是"中风"与"汗证"的合病,比一般汗证严重,病机除正气不足、脉络亏虚外~([2]),多夹痰、虚、瘀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痰浊和瘀血有着致病因素的意义,作为两种不  相似文献   

3.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4.
汗证,指汗出异常的证候。自《内经》起,便有对"汗"的记载,《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其后,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完善,将汗证病因病机总归为虚、实二纲,责之气血阴阳,湿热痰瘀。冯志海教授临证20余载,在广泛汲取中医经典医籍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发现汗证患者多伴肝之气机不利,并积累了汗证从肝论治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5.
汗证琐谈     
赵鹤龄 《光明中医》1997,12(2):20-24
汗证琐谈赵鹤龄四川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密地医院(617063)汗证即出汗不正常之谓,包括多汗、无汗、黄汗、血汗、臭汗等,但习惯仅指出汗过多而言。凡与气候、劳动、情绪和药物无关的不正常汗出者,皆为病态汗出,即谓之汗证。1病因病机汗证在外感病中多因六淫所伤...  相似文献   

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熊继柏关键词内经;汗证;病因病机;治法《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灵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7.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汗症有盗汗和自汗之分,是机体汗出异常的一种病症。历来多从阳虚阴虚等论治。本文探讨机体气机升降沉浮的生理病理变化,从气机升降沉浮的观点论述了汗证的病理病机,治疗时脱离阴虚,阳虚,气血不足等单一的辨证分型,以调节机体的气机升降为主线,审其有余不足,而"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结论:气机升降失常是汗证的主要病机,以调节气机升降治疗汗症更加灵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浅析糖尿病汗证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析糖尿病汗证的中医认识、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辨治要点。辨治分为冷汗、热汗、虚汗、实汗、自汗、盗汗、阵汗以及偏身汗出等,强调控制血糖为第一要务,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同时树立治未病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汗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38-53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140条之多,广泛涉及表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盗汗、头汗、战汗、手足汗、黄汗、红汗、脱汗、厥汗、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相似文献   

11.
多汗是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汗证”的范畴。汗出与阴阳运动密切相关,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保持汗液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而汗出情况是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肿瘤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衡,加之不同治疗手段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患者汗出异常,对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皆产生消极影响。而异常汗出的不同特点亦是对脏腑阴阳状态的反映,对于肿瘤相关性汗证患者,辨汗在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脏腑阴阳学说,文章总结了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的不同病理特点,以阴阳失衡为病机总纲,从脏腑阴阳角度分别阐述肿瘤患者自汗、盗汗、手足汗以及头汗、胸汗、脊汗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总结王琦教授运用自拟方"安魂汤"加减治疗盗汗、不寐伴盗汗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汗证三种不同类型汗出异常的经验。汗证病机根本在于阴阳失调,故处以具有调肝安魂、调和阴阳作用的安魂汤加减治疗,以复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王庆其治疗汗出异常的四则医案,分析总结王氏的临证经验。王氏认为,汗出之异常,乃机体阴阳失衡所致,或阴虚,或阳亢,或阳虚,或气虚皆是汗出异常的病机,临证治疗汗出异常,当充分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细辨阴阳之虚实,方可因症施药,才可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14.
正汗证在中医学中是指由于脏腑机能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津液外泄失常的病证,西医中的原发性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肿瘤、某些药物导致的继发性多汗均可归于汗证范畴~([1])。汗证的中医病机不离虚、实二纲,虚证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多属湿热痰瘀郁滞~([2]),故汗证的辨证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以调和气血阴阳为目的,再根据证候的不同表现选择相对应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李七一教授运用三黄石膏汤治汗证经验。方法:通过跟随李七一教授临诊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汗证的实践,结合历代中医文献有关"汗证""湿热""三黄石膏汤"等病证的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分析、验案举例等方面总结李七一教授治疗汗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李七一教授认为,湿热是汗证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当以重视清热燥湿的治疗方法,方用三黄石膏汤。所举案例显示,此经验可得临床佐证。结论:李七一教授辨证治疗汗证有继承、有创新,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光明中医》2008,23(5):667-668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常见的一个病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俱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18.
<正>杨明会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保健工作,中西医知识兼备,治疗汗证经验丰富,现将杨明会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汗证的病因病机出汗有常态和病态之分[1],常态出汗属于人体的生理现象,包括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时汗出。《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张景岳注解:"谷气内盛则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人体的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  相似文献   

19.
检测汗证     
《养生大世界》2010,(4):40-40
汗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素问&#183;阴阳别论》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汗证对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月 《国医论坛》2011,26(1):12-13
汗证乃临床常见但西医尚缺乏理想疗法的病证,祖国医学对其病机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常采用辨证论治手段治之,颇多良效。所谓汗证,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及无汗,可出现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中,特别是在内伤疾病中往往成为病人的主诉。汗出无度,势必造成机体阴血的损耗,至阴损及阳,还可引起心肺等内脏功能的紊乱和障碍,故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