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自愿使用穴位镇痛仪的产妇与未使用的产妇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程处理,于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合谷、内关穴位及腰骶部电刺激镇痛。比较2组宫缩痛各时点VAS评分、产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宫缩开始0 min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宫缩15 min、30 min、60 min、第一产程结束、第二产程结束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产妇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合谷、内关穴、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感,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对产程进展有促进作用,且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1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TEAS组(76例)和硬膜外组(75例)。硬膜外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穴取合谷、内关、夹脊穴(T10~L1)、次髎,采用疏密波(2 Hz/100 Hz),电流强度为15~50 m A。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至3 cm到宫口全开。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60、120 min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记录各产程时长、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评估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P0.01),但TEAS组下降幅度小于硬膜外组(P0.01);TEAS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硬膜外组(P0.01,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7/76)和2.6%(2/76),均明显低于硬膜外组的34.7%(26/75)和18.7%(14/75)(P0.01);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镇痛效果虽不如硬膜外阻滞,但可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并能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长、减少缩宫素使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9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术后镇痛治疗,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基础镇痛治疗,观察比较2组术前术后各时点膝关节VAS评分、痛阈值和H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膝关节VAS评分及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TEAS组的膝关节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前及术后第14天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7天TEAS组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以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拟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输尿管镜碎石术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TEAS组(30例,脱落1例)和假刺激组,(30例,脱落2例)。TEAS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进行TEAS,持续30min,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6~10 mA;假刺激组患者取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并连接电针仪,但不给予电刺激,同样保持3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统计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总用量,记录手术及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分别于苏醒后5 min(T_1),术后1 h(T_2)、2 h(T_3)、6 h(T_4)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尿管刺激征的严重程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的发生情况。结果:TEAS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假刺激组(P0.05),丙泊酚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TEAS组患者中度以上尿管刺激症状的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1h及2h的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进行30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明显控制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尿管刺激症状的严重程度,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头针联合脉冲波疗法治疗分娩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在产程过程中给予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产妇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率和分娩方式。结果:治疗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更明显(P 0. 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产程时间(354. 87±28. 55)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97. 86±33. 21) min(P 0. 05);治疗组产妇产后出血量(127. 63±18. 52) m L显著低于对照组(146. 69±24. 83) min(P 0. 05);治疗组缩宫素使用率(21. 67%)显著低于对照组(41. 67%)(P 0. 05)。治疗组剖宫产率(8. 33%)显著低于对照组(21. 67%)(P 0. 05)。结论:采用头针联合脉冲波疗法治疗分娩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并且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超前镇痛对术后芬太尼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或Ⅱ级,择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超前镇痛组(Ⅰ组)手术切皮前30 min行TEAS至手术结束,术中镇痛组(Ⅱ组)手术开始时TEAS至手术结束,Ⅲ组为对照组。术后均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3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躁动情况,术后2、6、12、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程度评分(Ramsay评分),镇痛泵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VAS和Ramsay评分2 h、6 h低于Ⅲ组(P0.05),Ⅰ组12 h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Ⅰ组术后镇痛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减少,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芬太尼用量有节俭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阴道试产的一胎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阻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及宫口开2 cm、4 cm、6 cm和宫口全开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1 h和2 h后血清?-内腓肽水平。记录两组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平均产程时间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2 h出血量、总出血量和产后大出血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均较高。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有助于产妇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血清?-内腓肽水平减少VAS疼痛评分,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镇痛及应激因子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对照组术后选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30 min,手术结束后再次刺激30 min后拔针。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针刺前(T_0)、术后2 h(T_1)、术后12 h(T_2)、术后24 h(T_3)、术后48 h(T_4)5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液标本中应激因子β-EP、TNF-α、IL-6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药物用量比较,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在T_1时间点与T_0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VAS评分在T_1、T_2、T_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β-EP在T_1、T_2、T_3和T_4时间点与T_0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β-EP在T1时间点与T0相比,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TNF-α和IL-6在T_1、T_2和T_3时间点与T_0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β-EP在T_2、T_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TNF-α和IL-6在T_1、T_2和T_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麻醉中,电针刺激内麻点与内关穴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还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其机制可能是电针能促进β-EP的释放和抑制TNF-α和IL-6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复合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中各指标的影响,探讨TEAS在ERA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肠癌切除术的10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TAP组35例、TEAS+TAP组32例。TEAS+TAP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30min刺激双侧足三里穴,持续至手术结束;TAP组及TEAS+TAP组在麻醉诱导完成后手术开始前于双侧腹部行TAP阻滞;3组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均按照加速康复指南进行。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手术开始后1h的血糖值、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随访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12、24、48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康复的相关指标。结果:TAP组及TEAS+TAP组术中血糖值、瑞芬太尼的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TAP组患者术后4、12、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TEAS+TAP组患者4个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48h的评分低于TAP组(P0.05)。TAP组及TEAS+TAP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TEAS+TAP组短于TAP组(P0.05)。TAP组及TEAS+TAP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S复合TAP镇痛有助于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TEAS复合TAP镇痛优于单纯TAP镇痛,可能有助于延长单纯TAP的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下孕妇分娩的结局与新生儿预后。方法将80例孕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孕妇在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即在宫口开1~2 cm时硬膜外间隙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40例孕妇在宫口开到3 cm以上时开始实施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程时间、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分娩方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孕妇第一与第二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孕妇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顺产率、阴道助产率、镇痛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潜伏期进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可以有效缓解孕妇分娩疼痛,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还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孔莉敏  郑皇芳 《新中医》2018,50(12):204-20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 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 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 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 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 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妇科腹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Dex联合TEAS组(DT组)、Dex组(D组)、空白组(C组)。DT组诱导前10 min选取足三里、梁丘穴,诱导前30 min对D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术毕,D组静脉泵注Dex,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比较术后6、12、24 h三组患者VAS评分,若VAS评分5分,给予曲马多1 mg/kg,记录24 h内使用例数。比较24 h BC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6、12、24 h时,DT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和C组(P0.05),术后6h时D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5),C组9例患者使用曲马多,D组2例,DT组0例(P0.05)。DT组BCS评分4分例数明显高于D组和C组(P0.05)。与D组、DT组相比,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 Dex联合TEAS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比Dex辅助全麻或单纯全麻镇痛效果好,舒适度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甲状腺术后血流动力学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疗择期行甲状腺手术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术前电针刺激合谷穴30 min;对照组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电针刺激前(T0)、术后2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并抽血测量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C-反应蛋白(CRP)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1、T2和T3与T0比较,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T1、T2和T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VAS评分在T1、T2和T3时间点与T0比较,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对照组VAS评分在T1、T2和T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ACTH和CRP含量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ACTH和CRP含量在T1、T2和T3时间点与T0比较,均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对照组ACTH和CRP含量在T1、T2和T3时间点与观察组比较,显著升高(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患者麻醉诱导前电针刺激预处理,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并能为患者提供术后满意的镇痛,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刺激抑制ACTH和CR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镇痛予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别在回病房后即刻,术后4 h、8 h及12 h对双侧肾俞穴及阴陵泉穴给予TEAS,第2、3天(7:00、11:00及15:00)重复对上述穴位予TEAS,并给予安慰剂,每日2次,每次100 mg,未达有效镇痛效果时则给予盐酸曲马多偏100 mg补救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曲马多片口服镇痛,每日2次,每次100 mg,在肾俞及阴陵泉穴放置电极片,但不给予电刺激。镇痛不足时(VAS≥3分),临时予曲马多片补救镇痛。分别在回病房即刻(T0),术后4 h(T1)、12 h(T2)、24 h(T3)及48 h(T4)对所有患者进行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补救药总量;分别于上述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3 m L检测血浆五羟色胺(5-HT)和P物质水平;记录术后48 h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T1~T4的VAS评分均低于T0(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术后T1~T3的VAS评分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48 h补救药总量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5-HT水平在T1、T2、T4降低(均P0.05),P物质水平在T1~T4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便秘、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TEAS能有效缓解经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量,降低体内致痛物质水平,减少术后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都行超声引导下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注射,对照组联合穴位电刺激肩髃和肩贞穴位,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7次。分别于治疗前(T_0)、治疗后第1天(T_1)、第7天(T_2)、第14天(T_3)对2组患者进行VAS评分及肩部活动功能评估。结果 VAS评分方面,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T_2、T_3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方面,2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均升高,T_2、T_3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注射治疗以及与穴位电刺激联合治疗在缓解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均具有一定疗效,其中注射治疗与穴位电刺激联合使用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均胜于单纯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浮针与传统毫针刺对急性腰扭伤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较两组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治疗1次,留针30 min。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后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压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开始后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两组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93. 3%,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80%(P 0. 01)。压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浮针组治疗开始5 min、15 min、30 min、1 h、2 h、8 h和24 h各时间点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传统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相关性疼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开始30 min、1 h、2 h、4 h、8 h和24 h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30 min、1 h、2 h、8 h和24 h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扭伤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作用,与传统针刺比较,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作用效应更强更持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电刺激与传统针刺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伴有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每组20例。入院后,均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并给予肩部训练。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疗法,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肩胛上神经、腋神经疗法,上述疗法均每日1次,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肩关节X光片的垂直距离(V)、水平距离(H)变化,应用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价患侧上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应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侧肩关节X光片V值降低(P 0. 01),H值升高(P 0. 01),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升高(P 0. 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患侧肩关节X光片V值较低(P 0. 05),H值较高(P 0. 01),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较高(P 0. 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高(P 0. 01),治疗有效率较高(P 0. 05)。结论: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快通道麻醉对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给予双侧孔最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穴位电刺激(2Hz/100Hz、疏密波)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给予穴位电刺激。记录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术毕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患者排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点相比,对照组T_1~T_5各时间点HR、MAP均显著升高,观察组仅T_1、T_4点的HR、MAP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_1~T_5点HR、MAP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术后12h、24h疼痛VAS评分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减少,且术后排气时间提前,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快通道麻醉可使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更快,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轻,排气时间提前,并且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足月分娩孕妇的镇痛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4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联合组给予针刺三阴交、合谷配合硬模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仅给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镇痛前(T1)、硬膜外阻滞镇痛后30 min(T2)、硬膜外阻滞镇痛后1h(T3)和宫口全开(T4)4个时间点分别观察孕妇宫腔压力、宫缩间歇时间、宫缩持续时间及VAS评分等4项指标,并详细记录孕妇分娩过程中硬膜外镇痛用药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气.结果:两组VAS评分、子宫收缩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5 min)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良好,无不良反应出现;联合组硬膜外用药量、催产素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脐静脉血气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孕妇分娩中可有效减少镇静镇痛药物及催产素的使用量,明显改善新生儿一般情况,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药和镇痛药用量及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术中维持用药相同。观察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于双侧合谷与内关、足三里与其外侧2寸的非穴位行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的疏密波、电流强度介于8~12 mA),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应的穴位上贴刺激电极,不进行相应的电刺激。统计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补救镇痛药地佐辛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分别于术前1 d(T_0),术后4 h(T_1)、8 h(T_2)、24 h(T_3)、48 h(T_4)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综合评价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简易智能状态(MMSE)量表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并记录T_1~T_4时点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及地佐辛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拔管时HR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与T_0比较,T_1、T_2、T_3时,两组患者QoR-40量表总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总评分均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总评分(均P0.05);观察组在T_1时、对照组在T_1、T_2、T_3时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均较T_0时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T_1、T_2、T_3时,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T_0比较,T_1、T_2时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降低;T_1、T_2、T_3时观察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MMSE评分(均P0.05)。T_1、T_2时,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0%(11/50)、12.0%(6/50),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24.0%(12/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T_3、T_4时,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0%(3/50)、2.0%(1/50),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8.0%(4/50)、4.0%(2/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减少术中麻醉药和术后镇痛用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