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R~(-/-))对小鼠CD11b~+髓系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探索异常免疫细胞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炎症相关新机制。方法 6~8周龄的LDLR~(-/-)小鼠和对照野生型(WT)C57小鼠分别给予普通饮食和高脂饲养12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免疫细胞亚群,尤其是CD11b~+Gr-1~+髓系免疫细胞、CD11b~+Ly6C+单核巨噬细胞和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表达情况,同时检测Lin~-Sca-1~-CD34~+c Kit~+共同髓系祖细胞(CMP)在LDLR~(-/-)小鼠骨髓内表达情况。最后应用~(125)I标记anti-CD11b作为分子探针,在体无创监测LDLR~(-/-)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微环境。结果 (1)在普通饮食和高脂饲养状态下,LDLR缺失均可显著增加LDLR~(-/-)小鼠外周血和脾脏内CD11b~+和CD11b~+Gr-1~+髓系细胞的表达。(2)LDLR~(-/-)小鼠外周血和肝脏中CD11b~+Ly6C~+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达增加;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在LDLR~(-/-)小鼠脾脏中的表达增加。(3)普通饮食状态下,CMP的百分比在LDLR~(-/-)小鼠骨髓中较WT小鼠增加,但在高脂饲养时减少。(4)以CD11b为炎症分子靶标,可用SPECT/CT实时监测LDLR~(-/-)小鼠动脉粥样斑块。结论 LDLR缺失显著增加CD11b~+Gr-1~+髓系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动员,促进LDLR~(-/-)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CD11b~+髓系细胞为靶标,可以在体监测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微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DBA/2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 DBA/2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L-Arg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DBA/2小鼠生理盐水和L-Arg(1.5g/kg)连续灌胃预处理7d后,每鼠经腹腔感染1×10~6个P.y17XL寄生的红细胞(pRBC)。统计两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和小鼠存活率。感染后第0、3和5天每组分别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CD11c~+CD11b~+)、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CD11c~+B220~+)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45%)比较,L-Arg组小鼠的最高红细胞感染率降到20%,自愈时间从22d缩短到20d。感染后第3天,L-Arg组小鼠CD4~+CD69~+T细胞数量[(11.27±0.97)%]、IFN...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CD11b+ Gr-1+髓系前体细胞在急性炎性脂多糖刺激下动员释放.及其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样细胞后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5μg/g体重,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CD11b+Gr-1-单核细胞,和CD11b-Gr-1+粒细胞的百分比的变化.体外泡沫细胞形成实验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以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培养,以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48 h,加入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8 h以形成脂质负荷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泡沫细胞.结果 (1)脂多糖腹腔注射可以显著促进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从骨髓动员并释放到外周组织;脾脏和循环中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和CD11b+Gr-1-单核细胞显著增加.(2)从骨髓分离的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以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分化后形成单核/巨噬细胞样细胞,继而加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可以形成脂质负荷细胞(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泡沫细胞的胞浆中有红染的大型脂滴,核被胞浆内脂滴挤压在一侧.结论 急性炎性刺激脂多糖可以动员小鼠骨髓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的向循环和外周组织释放.CD11b+Gr-1+髓系前体细胞可被诱导分化并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其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5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2)条/鼠。感染后2、 4、 6、 8和10周,分别随机取两组小鼠各3只,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细胞(CD3~+CD19~-)、 CD19~+B细胞(CD3~-CD19~+)、 CD4~+T细胞(CD3~+CD19~-CD4~+CD8~-)和CD8~+T细胞(CD3~+CD19~-CD4~-CD8~+)淋巴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细胞群上的PD-L1表达变化。组间差异比较采用ANOVA检验。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8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CD3~+T细胞、 CD19~+B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均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P 0.05)。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的小鼠肝脏中CD8~+T细胞比例增加[(38.03±7.41)%],与未感染组[(23.37±3.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脾脏中无明显变化。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小鼠肝脏中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显著抑制[(7.25±3.47)%],与未感染组[(22.77±8.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脾脏相对肝脏较晚,感染后8周CD19~+B细胞上PD-L1的表达被抑制[(22.37±4.01)%],与未感染组[(51.97±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此后在肝脏和脾脏中保持低水平表达。感染后2~10周,肝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低于未感染组(P 0.05或0.01, P 0.05),脾脏中的CD3~+T和CD4~+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分别于感染后4~8周和6~10周低于未感染组(P 0.05)。肝脏和脾脏中CD8~+T细胞上PD-L1的表达在感染早期无变化,感染后10周比例增加,为(34.80±3.68)%、(31.90±2.53)%,与未感染组[(25.5±0.80)%、(29.91±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后,肝脏和脾脏中CD19~+B、 CD3~+T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显著降低,但对CD8~+T细胞比例影响不明显。感染对PD-L1在上述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也有相同的变化,在CD19~+B、CD3~+T和CD4~+T细胞上表达受抑制,在CD8~+T细胞上的表达影响较小,且肝脏局部淋巴细胞的变化早于脾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吡喹酮治疗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巨噬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3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等7组,每组5只,后5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4±2)条。感染后10周,溶剂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2)×10~6个GFP+Ly-6C+单核细胞。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给予吡喹酮治疗,每隔12 h灌胃300 mg/kg;健康对照组、感染组、溶剂对照组和过继转移组小鼠每隔12 h灌胃1%羧甲基纤维素溶液。连续28 d后,取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和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组织,采用HE染色评价吡喹酮治疗对小鼠脾组织损伤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组织Ly-6C+巨噬细胞的数量和Ly-6C+巨噬细胞胞内Ki-67的表达,评价吡喹酮对其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小鼠脾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 IL-1β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脾中GFP+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评价吡喹酮对其募集的影响。另取感染后10周小鼠脾贴壁巨噬细胞进行体外实验,吡喹酮处理组用20μg/ml吡喹酮处理24 h,溶剂对照组用二甲基亚砜处理,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贴壁细胞中Ly-6C+巨噬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外观及HE染色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和未感染吡喹酮组小鼠脾脏实质内结构分明,蓝色白髓、红色红髓结构清楚,脾细胞排列规则,未出现脾脏病理损伤;感染组小鼠脾脏肿大,组织学结构紊乱,红髓、白髓分布不清,脾窦可见部分充血,细胞排列不规则;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肿大的表现有所缓解,实质结构得以修复,红髓和白髓重新形成,脾细胞分布较规则。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溶剂对照组、过继转移组和过继转移治疗组小鼠脾中均未发现GFP阳性的巨噬细胞。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脏总巨噬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6.1±1.4)%、(6.0±0.6)%、(21.3±2.3)%和(7.8±1.6)%, Ly-6C+巨噬细胞的相对百分率分别为(27.3±2.4)%、(26.6±1.5)%、(57.3±5.2)%和(25.7±2.8)%, Ly-6C+巨噬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为(0.3±0.1)×106、(0.3±0.1)×10~6、(23.7±4.8)×106和(0.4±0.1)×10~6,胞内Ki-67阳性的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9.8±7.6)%、(51.3±2.3)%、(64.3±11.5)%和(40.4±2.9)%;以上指标感染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0.01);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均低于感染组(P 0.01)。qRT-PCR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未感染吡喹酮组、感染组和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小鼠脾脏巨噬细胞TNF-α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0.9±0.1、 1.2±0.01、 6.3±0.7和0.9±0.1, IL-1β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 1.7±0.7、 9.4±0.9和1.4±0.1。感染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或0.01);感染吡喹酮治疗组均低于感染组(P 0.01)。体外实验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溶剂对照组和吡喹酮处理组Ly-6C+巨噬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5.4±0.6)%、(82.1±0.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吡喹酮通过抑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组织中Ly-6C+巨噬细胞的增殖,减少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缓解小鼠脾肿大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CD4~+T细胞亚群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假手术组、低数量感染组(50个原头节)、中数量感染组(500个原头节)和高数量感染组(2 000个原头节)。小鼠麻醉后经肝门静脉部位穿刺,注射不同数量原头节,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感染后2、 12和24周各组分别取5只小鼠,取脾组织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CD4~+T细胞记忆表型、不同亚群比例、免疫抑制性分子淋巴细胞活化蛋白3 (LAG3)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后2周,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T细胞比例分别为(7.54±1.44)%、(7.58±3.17)%,高于假手术组的(3.52±1.03)%(P 0.05);CD4~+TNF-α~+T细胞比例分别为(39.34±4.19)%、(39.53±10.74)%,高于假手术组(22.62±1.50)%(P 0.01)。感染后12周,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T细胞比例分别为(16.52±0.77)%、(22.98±4.32)%,高于假手术组(16.88±2.49)%(P 0.05); CD4~+TNF-α~+T细胞比例分别为(27.26±2.12)%、(28.36±5.24)%,高于假手术组(19.72±3.87)%(P 0.05); CD4~+IL17A~+T细胞比例分别为(10.70±1.81)%、(11.52±2.68)%,高于假手术组(5.40±1.32)%(P 0.01);同时,低数量和中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L-4~+T细胞比例分别为(2.87±0.84)%、(3.50±0.77)%,高于假手术组(1.75±0.83)%(P 0.01); CD4~+IL-10~+T细胞比例分别为(4.63±0.78)、(7.09±2.42)%,高于假手术组(3.03±0.79)%(P 0.01)。感染后24周,中数量、高数量感染组小鼠脾CD4~+IFN-γ~+T、 CD4~+TNF-α~+T、 CD4~+IL-4~+T、 CD4~+IL-10~+T和CD4~+IL17A~+T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假手术组(P 0.05),且高数量组小鼠脾Treg细胞的比例高于假手术组(P 0.01),各感染组小鼠脾效应记忆性CD4~+T细胞比例高于假手术组;各感染组小鼠脾CD4~+LAG3~+T细胞比例分别为(16.45±4.89)%、(14.54±4.96)%、(14.62±2.43)%,高于假手术组(8.43±3.46)%(P 0.05)。感染后24周,高数量组小鼠脾CD4~+T细胞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LAG3阳性群细胞比例分别为(1.67±0.66)%、(0.69±0.27)%,低于阴性群的(5.11±1.81)%、(31.7±12.1)%(P 0.01)。结论低、中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小鼠可能利用T1型和T17型免疫应答优势对虫体起到杀伤和清除;而高数量感染诱导脾T1/T2型和T17/Treg型免疫应答失衡,以及CD4~+T细胞上调LAG3分子表达,导致功能耗竭,造成棘球蚴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大鼠大脑组织神经丝(NF)mRNA表达和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两组(每组10只):弓形虫感染组腹腔感染2×10~(10)个/L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 ml;对照组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 ml.9周后,应用RT-PCR法检测大鼠大脑组织中高相对分子质量NF(NF-H)、中相对分子质量NF(NF-M)和低相对分子质量NF(NF-L)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其血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 大鼠弓形虫感染9周后,大脑组织NF-L、NF-H mRNA表达量(0.51±0.06、0.68±0.05)较对照组(0.79±0.03、0.76±0.05)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3.41、2.17,P<0.01或<0.05);NF-M mRNA表达量(0.69±0.02)与对照组(0.72±0.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P>0.05).弓形虫感染组大鼠的CD4~+T细胞[(32.19±5.01)%]和CD8~+T细胞[(20.06±2.28)%]与对照组[(35.82±3.71)%、(22.06±3.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1.88,P均>0.05).弓形虫感染组大鼠血清IFN-γ[(6.03±0.16)ng/L]、TNF-α[(18.05±1.93)ng/L]、IL-4[(15.76±1.59)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77±0.13)、(9.54±1.57)、(5.67±0.42)ng/L,t值分别为2.81、2.74、2.63,P均<0.05].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大鼠大脑组织中NF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下降,血清IFN-γ、TNF-α、IL-4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TREM-1)的动态表达,分析TREM-1与巨噬细胞M1极化的相关性。方法 3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感染组(24只),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肝组织;感染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接种日本血吸虫尾蚴(15±2)条,感染后第3、6、 9和12周,各取6只小鼠的肝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各时间点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鼠肝组织中TREM-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制备各鼠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肝组织巨噬细胞中TREM-1的表达情况。合成TREM-1 siRNA和阴性siRNA (NC siRNA),分别转染RAW264.7巨噬细胞,培养6 h后分为TREM-1 siRNA、 NC siRNA、 TREM-1 siRNA+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和NC siRNA+SWA组,后两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g/ml的SWA作用48 h,收集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TREM-1和i NOS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多组之间TREM-1、 IL-1βmRNA相对转录水平,TREM-1和i 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 6、 9和12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 mRNA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4.28±6.26、183.41±37.37、 68.17±16.19和106.91±45.70 (F=6.668, P 0.01),其中感染后第6周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1, P 0.01); IL-1β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8.16±1.91、 56.12±10.68、 24.41±3.54和24.28±2.98 (F=16.943, P 0.01),各时间点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40, P 0.05; t=-5.159、-6.606和-7.799, P 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 6、 9和12周,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4±0.38、 1.50±0.13、 1.13±0.28和1.17±0.60 (F=1.547, P 0.05),其中感染后第6周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1, P 0.01); i 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5.27±3.66、 23.27±14.72、 10.16±4.97和2.69±1.65 (F=9.384, P 0.01),各时间点感染组与对照组(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3、-3.716、-4.537和-2.571, P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TREM-1 (绿色)和F4/80 (红色)的表达较少,感染组小鼠肝组织肉芽肿周围TREM-1和F4/80的表达增加,TREM-1和F4/80共定位的细胞(黄色)增多。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NC siRNA+SWA、 TREM-1 siRNA、 TREM-1 siRNA+SWA组TRE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5±0.13、 0.58±0.09和1.09±0.03 (F=46.689, P 0.01),其中NC siRNA+SWA、 TREM-1siRNA组与NC siRNA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6、 7.858, P 0.05), TREM-1 siRNA+SWA组与TREM-1 siRN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00, P 0.01)。NC siRNA+SWA、 TREM-1 siRNA、TREM-1 siRNA+SWA组i NOS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3.69±1.04、 0.77±0.12和2.74±0.86 (F=12.714, P 0.01),其中NC siRNA+SWA、 TREM-1 siRNA组与NC siRNA组(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1、3.254, P 0.05), TREM-1 siRNA+SWA组与TREM-1 siR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13, P 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组织中TREM-1表达显著上调,抑制TREM-1的表达能够抑制SWA作用的巨噬细胞i 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阻断对小鼠抗伯氏疟原虫ANKA (Plasmodium berghei ANKA, Pb A)感染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组、感染组和PD-1组,每组8只。感染组和PD-1组小鼠经腹腔注射1×106个Pb A感染红细胞,健康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感染当天和感染后3、 5、 7 d, PD-1组每鼠腹腔注射200μg PD-1单抗,感染组注射等剂量PD-1同型对照单抗。感染后4 d起隔天检测小鼠红细胞感染情况并记录小鼠生存情况。感染后5 d每组各处死4只小鼠,取脾组织,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及PD-1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Th1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数,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 IL-10和IL-6分泌水平。结果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5~6d外周血开始出现疟原虫感染红细胞,随后红细胞感染率快速升高,在感染后16d达到40%左右,PD-1组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与感染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15d出现死亡,23d全部死亡;PD-1组小鼠在13 d出现死亡,18 d全部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D-1组脾细胞中CD11c+CD11b+m DCs百分率为(2.21±0.10)%,明显低于感染组的(4.51±0.21)%(P 0.05); PD-1组CD4+T-bet+IFN-γ+Th1百分率为(3.38±0.54)%,低于对照组的(5.85±0.42)%(P0.05); mDCs上PD-L1的表达水平,PD-1组为(55.67±6.35)%,高于感染组的(21.35±4.45)%(P0.05); Gr-1+CD11b+MDSCs的百分率,PD-1组为(9.03±0.62)%,高于感染组的(3.58±0.16)%(P 0.05)。脾细胞培养上清中,感染组IFN-γ、 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分别为(901.69±73.37)、(200.94±4.97)和(551.95±121.71) pg/ml, PD-1组分别为(231.17±57.69)、(86.16±3.93)和(101.72±20.73) pg/ml, PD-1组均低于感染组(P0.05)。结论 PD-1阻断可削弱小鼠对Pb A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树突状细胞(DC)亚群,探讨DC亚群在抑制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用CD8α和CD11c磁珠分离纯化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亚群,分别获得CD8α-CD11c+DC和CD8α+CD11c+DC。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健康对照组,CD8α-DC/OVA组(B组)为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CD8α-CD11c+亚群并诱发过敏性哮喘组,CD8α+DC/OVA组(C组)为过继转移日本血吸虫感染鼠DC CD8α+CD11c+亚群并诱发过敏性哮喘组,OVA组(D组)为单纯诱发过敏性哮喘组。B、C两组小鼠分别经尾静脉过继转移5×105 DC亚群,1h后B、C和D组均开始诱发哮喘。4周后处死小鼠,取左肺做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症变化,检测肺组织CCL2表达情况。结果与C组和D组比较,B组肺部炎症显著减轻,按照Underwood标准,A、B、C和D等4组总评分分别为0、7.67±2.34、11.17±1.47和11.75±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肺组织CCL2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0327±0.0154、0.3967±0.0250、0.5274±0.0281和0.5631±0.0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鼠CD8α-CD11c+DC亚群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CCL2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031520(LncRNA 031520)分子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亲肌肉抗原ZW-15诱导小鼠免疫保护的表达分析。方法 36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PBS对照组、弗氏佐剂组和ZW-15免疫组,12只/组。PBS对照组、弗氏佐剂组分别皮下多点注射PBS溶液和完全/不完全弗氏佐剂100μl/只,ZW-15免疫组注射重组抗原100μl/只(10μg/只)。弗氏佐剂组和ZW-15免疫组初次免疫使用完全弗氏佐剂,加强免疫使用不完全弗氏佐剂。共免疫3次,初次免疫后的2次加强免疫间隔时间为两周。免疫小鼠经麻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特异IgG、IgG1、IgG2a、IgG2b抗体水平。无菌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群;利用qRT-PCR检测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总淋巴细胞中LncRNA 031520及内参GAPDH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中IFN-γ、IL-4的表达。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0绘图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鼠经亲肌肉重组抗原ZW-15免疫后血清特异IgG、IgG1、IgG2a及IgG2b抗体水平均升高,且均显著高于PBS组、弗氏佐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LncRNA 031520在ZW-15免疫组CD4~+T淋巴细胞、总淋巴细胞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BS对照组和弗氏佐剂对照组(P0.01),在ZW-15免疫组B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与PBS对照组及弗氏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Th1亚群标志分子IFN-γ表达量为(19.07±3.44)%,显著高于PBS对照组(8.03±2.67)%和弗氏佐剂对照组(9.37±1.25)%(P0.05),Th2亚群标志分子IL-4表达量为(0.79±0.02)%,显著高于PBS对照组(0.44±0.13)%和弗氏佐剂对照组(0.50±0.15)%(P0.05)。结论 LncRNA 031520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亲肌肉抗原ZW-15免疫小鼠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可能在亲肌肉抗原抵御细粒棘球蚴感染中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环微小RNA-155(mi R-155)和外周血CD4~+调节性T细胞(Treg)在冠心病(CAD)患者的表达水平及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AD患者120例,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通过虚拟组织学技术判断患者冠状动脉内是否具有不稳定斑块,并将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SP组)5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UP组)70例,另外选择同期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浆mi R-155的相对表达量,并用流式细胞仪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静脉血浆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UP组患者的血浆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SP组和对照组(0. 57±0. 10比0. 71±0. 09和0. 83±0. 11,P<0. 05);UP组患者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reg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SP组和对照组(5. 92±1. 34比8. 05±1. 39和12. 68±1. 56,P<0. 01)。UP组CAD患者的mi R-155相对表达量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 476,P=0. 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mi R-155和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均是CAD患者斑块稳定的独立保护因子(OR=0. 662,95%CI:0. 472~0. 819,P=0. 011;OR=0. 502,95%CI:0. 376~0. 765,P=0. 019)。结论 Mi R-155通过调节CD4~+Treg细胞表达和功能,可能是影响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红内期感染对肝脏的作用影响。方法采用新鲜P.y 17XL感染红细胞(1×10~6)腹腔感染BALB/c小鼠,定期尾静脉取血检测红细胞感染率,观察小鼠生存率。取感染率30%、50%和70%小鼠肝组织,进行HE染色、F4/80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HC)和疟色素含量检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巨噬细胞数量。结果 P.y 17XL感染小鼠红细胞感染率从第3 d(7.1%)开始快速上升,第7 d达峰值(81.5%)后小鼠全部死亡(生存率0)。HE染色显示疟色素在P.y 17XL感染小鼠肝脏大量沉积,肝组织结构紊乱。免疫组化显示,F4/80+巨噬细胞胞浆富含大量疟色素颗粒。与对照组相比,肝脏疟色素含量在30%组(6.079μmol/L)、50%组(5.35μmol/L)和70%组(8.542μmol/L)明显增加(均P0.001),且70%组明显高于30%组和50%组(均P0.05)。流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脏F4/80~+CD11b~+CD11c~-巨噬细胞百分含量在30%组(7.81%,P0.01)、50%组(6.41%,P0.05)和70%组(4.35%,P0.05)均显著升高(图5A/B),绝对计数亦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P.y 17XL红内期感染的疟色素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介导肝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方法 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感染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每鼠(40±5)条。感染后5~6周分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分别用抗小鼠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1μg/ml)和抗小鼠CD28单克隆抗体(anti-CD28,1μg/ml)刺激,培养4 h后收集细胞,RT-PCR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ROR-γt)mRNA的转录水平;培养72 h后,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IL-17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同时用佛波酯(PMA,10 ng/ml)和离子霉素(1μg/ml)刺激淋巴细胞5 h后,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的含量和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培养物上清液中IFN-γ[(214.3±62.6)pg/ml]和IL-17[(176.8±62.1)pg/ml]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小鼠[(46.7±13.9)和0 pg/ml](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IL-17和ROR-γt mRNA转录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小鼠。感染小鼠肠系膜淋巴细胞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为(0.55±0.03)%,明显高于健康小鼠[(0.16±0.01)%](P<0.05)。在CD4+T细胞中,IL-17+IL-4+细胞占0.06%,IL-17+IFN-γ+和IL-17+IL-5+细胞各占0.02%,IL-17+IL-9+细胞占0.01%,未检测到IL-17+IL-10+和IL-17+Foxp3+细胞。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C57BL/6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能诱导Th17细胞产生。Th17细胞能分泌IL-4,及少量的IFN-γ、IL-5和IL-9,不分泌IL-10,也不表达Foxp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TAT4)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分化及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将STAT4基因敲除(STAT4~(-/-))小鼠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进行杂交,筛选出ApoE/STAT4纯合子双基因敲除(DKO)小鼠,研究新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小鼠模型的易感性和机制。将3月龄小鼠分为野生型(WT)、STAT4~(-/-)、ApoE~(-/-)、DKO共4组,经过12周高脂胆固醇饮食喂养,分别采用油红O染色及石蜡切片HE/Masson染色检测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骨髓及脾脏髓系细胞各亚群比例。从小鼠骨髓分离CD11b~+髓系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进行诱导,流式分析巨噬细胞不同亚型分化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水平。结果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的CD11b~+细胞中可检测到STAT4表达。ApoE~(-/-)及DKO小鼠经12周高脂喂养,油红O染色阳性的主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主动脉根部至髂动脉分叉处,DKO小鼠的斑块较ApoE~(-/-)小鼠明显增多;HE及Masson染色显示DKO小鼠的主动脉斑块较ApoE~(-/-)小鼠具有更薄的纤维帽及更大的脂质核心,且斑块中的纤维更稀疏,排列也相对更紊乱。体外细胞实验显示STAT4基因敲除可促进CD11b~+Gr-1~+未成熟髓系细胞的异常动员、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以及泡沫化。STAT4基因缺失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下调miR-9的表达,上调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表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的脂质蓄积及泡沫细胞形成,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结论 STAT4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在巨噬细胞分化及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STAT4相关信号通路可作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H37Ra)感染对BALB/c小鼠T细胞及Th1/Th2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H37Ra菌株BALB/c小鼠感染模型,设生理盐水(NS)处理小鼠作为对照组。在感染早期(4周)和晚期(8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或培养后的细胞,经荧光抗体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感染时期小鼠的T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感染H37Ra 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脾脏总T细胞(CD3~+)、CD4~+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降低((43.03±5.57)%,t=5.804,P=0.000;(47.76±6.22)%,t=2.327,P=0.042),CD8~+T细胞百分率(CD3~+CD4~-CD8~+)增高((47.72±4.39)%,t=-3.698,P=0.004);与感染4周时比较,感染8周时脾脏总T细胞、CD4~+T细胞百分率增高((68.23±4.38)%,t=-8.712,P=0.000;(57.89±4.93)%,t=-3.125,P=0.011),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39.23±3.80)%,t=3.585,P=0.005),且晚期时恢复至正常。H37Ra感染4周和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H37Ra感染对小鼠淋巴结总T细胞(CD90.2~+)及T细胞亚群(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P0.05)。H37Ra感染晚期,与对照组比较,IFN-γ表达升高(加培养液而无TB-PPD组:(7.50±1.60)%,t=-4.173,P=0.002;加入PPD组:(6.80±1.36)%,t=-5.014,P=0.001)。结论 H37Ra感染可影响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分布,并出现Th1反应而未见明显Th2反应,促进了机体的抗结核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诱导凋亡(AICD),了解PBC模型小鼠的免疫耐受情况.方法 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polyI:C)5 mg/kg剂量注射C57BL/6小鼠建立PBC模型,分离肝、脾淋巴细胞并纯化CD4~+T淋巴细胞,然后以M2蛋白及刀豆蛋白A(ConA)结合抗-CD3刺激细胞增殖及AICD,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及信号蛋白.结果 ①M2蛋白刺激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为0.1988±0.0111和0.2068±0.0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BC组小鼠细胞增殖能力(0.358±0.022)与以上两组相比显著增强,且PBC组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于脾淋巴细胞(P<0.01).②空白对照组和PBS组之间AICD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70%±4.58%比74.20%±4.44%,P>0.05),但均显著高于PBC组(44.85%±6.47%,P<0.01),同时PBC组小鼠肝内CD4~+T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脾脏(P<0.01).③PBC组小鼠肝脾淋巴细胞FasL、TRAIL基因的表达较PBS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Fas表达无明显改变.④PBC组小鼠CD4~+T细胞长构型Fas相关死亡区域样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抑制蛋白(FLIP_L)表达明显升高,且肝内T细胞表达较脾脏显著增加(P<0.01).结论 FLIP_L表达增高可能是AICD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同时FasL和TRAIL mRNA表达降低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分析Toll样受体(TLR)4诱导感染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小鼠的树突状细胞(DC)功能。方法纯化脱囊隐孢子虫经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标记隐孢子虫子孢子,PCR鉴定隐孢子虫种。制备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培养至第7天,于培养板各孔中分别加入1 ml DC,TLR4抗体组加入1 ml脱囊标记的隐孢子虫子孢子(2×10~5/孔)和0.5 ml TLR4抗体(终浓度为1μg/ml),感染组加入脱囊标记的隐孢子虫子孢子1 ml和0.5 ml RPMI 1640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加入1.5 ml RPMI 1640培养基。每组各3孔。培养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CD11c~+相对表达水平,Flowjo软件比较各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情况。感染后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隐孢子虫子孢子与树突状细胞的黏附情况。各组CD11c~+相对表达水平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纯化后的隐孢子虫经PCR扩增,获得长度为830 bp的条带,鉴定为微小隐孢子虫。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TLR4抗体组和感染组的树突状细胞CD11c~+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67.67±1.80和83.37±3.73,与空白对照组(7.06±0.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抗体组与感染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Flowjo软件分析结果显示,TLR4抗体组的CD11c+相对表达水平的峰值低于感染组,表明TLR4抗体组DC的成熟度低于感染组。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TLR4组和感染组的隐孢子虫子孢子均可与树突状细胞发生黏附现象。结论 TLR4可诱导感染隐孢子虫小鼠的DC成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对日本血吸虫病疫苗保护性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正常对照组、感染对照组、抗CD25单克隆抗体(anti-CD25 m Ab)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hatione-S-transferase,GST)免疫组和GST/anti-CD25 m Ab联合组。分别在感染后2、3、4、5周剖杀小鼠,收集脾细胞及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CD25~+Tregs比例,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IL-2、IL-4、IL-5和TGF-β水平。感染后5周杀鼠,门静脉冲虫,统计每只小鼠虫荷及每克肝脏虫卵数;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虫卵肉芽肿病理变化。结果感染后5周,GST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4.98%,而GST/anti-CD25 m Ab联合组减虫率达43.13%;GST免疫组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比例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而anti-CD25 m Ab组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比例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P0.01)。使用anti-CD25 m Ab后2周,GST/anti-CD25 m Ab联合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IL-5、IFN-γ和IL-2含量均较其他组高;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GST疫苗可引起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CD4~+CD25~+Tregs明显上升,从而导致其保护性效果欠佳;anti-CD25 m Ab部分封闭CD4~+CD25~+Tregs后有利于增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其机制可能与Th1、Th2型免疫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使用对小鼠脑型疟疾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免疫机制。方法 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其中4组小鼠通过腹膜内注射伯氏疟原虫ANKA虫株感染的红细胞(PbA) 1×106个。感染后第2~4天,感染对照组小鼠不作处理;ART治疗组小鼠连续3 d灌胃ART 200μl/鼠,剂量为40 mg/(kg·d); rhEPO治疗组小鼠连续3 d尾静脉注射rh EPO 50 U/鼠;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连续3 d灌胃ART 200μl/鼠,剂量为40 mg/(kg·d),并尾静脉注射rh EPO 50 U/鼠;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PBS。于感染后第4天每隔1天采用吉氏染色的薄(尾)血涂片观察原虫血症,每天监测死亡情况。于感染后第5天采集各组小鼠眼球血,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抗炎因子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表达水平。脱颈处死各组4只小鼠,取脑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小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NFκB)、颗粒酶B (granzyme B)、 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脑组织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感染对照组小鼠在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12天全部死亡;rhEPO治疗组、 ART治疗组分别于第8、 10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26天全部死亡;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死亡发生于第12天,至第26天死亡率为50%。血涂片观察原虫血症结果显示,感染后第6~12天,ART+rh EPO联合治疗组的原虫血症从3.14%升至7.10%,但均低于感染对照组(4.98%~19.90%)和rhEPO治疗组(4.96%~15.50%)。ELISA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中的促炎因子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为(378.94±145.18)和(109.89±27.05) pg/ml,低于感染对照组的(726.09±35.40)和(345.97±42.70) pg/ml (P 0.05或P 0.01), IFNγ水平亦低于ART治疗组的(795.45±64.48) pg/ml (P 0.01);抗炎因子IL10为(224.18±22.93) pg/ml,高于感染对照组的(90.72±6.30) pg/ml (P 0.01)和ART治疗组的(103.99±18.04) pg/ml (P 0.01)。qRTPCR检测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脑组织中NFκB、 granzyme B、 VCAM1、 ICAM1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为0.89±0.59、 17.23±4.39、 1.63±0.21、 1.48±0.16、 11.68±2.63,均低于感染对照组的3.62±0.36、 88.54±21.13、 2.65±0.50、 3.13±0.62、 60.56±4.19 (P 0.05或P 0.01);其中NFκB、 granzyme B、ICAM1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亦低于rhEPO治疗组的2.00±0.59, 58.55±1.11、 2.68±0.29、 44.69±1.17 (P 0.05或P 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RT+rhEPO联合治疗组小鼠脑部浸润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29±0.06)%和(1.68±0.28)%,低于感染对照组的(2.77±0.26)%和(5.30±0.35)%、ART治疗组的(2.04±0.66)%和(3.65±0.14)%(P 0.01)。结论 ART联合rhEPO治疗可以显著减轻小鼠脑型疟疾相关因子的表达,其机制与其平衡脑部促炎/抗炎因子的表达,以及抑制CD4+T和CD8+T细胞在脑部的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