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脑语言的加工处理机制复杂且涉及运动、感觉、认知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多语系统的产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大脑语言功能的技术也日渐广泛.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在探索语言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双语、多语与脑内在神经相关网络之间的关系中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对近年来fMRI在人脑语言功能区的定位、语言偏侧化、失语者及双语者、多语者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机制。方法:应用3T MR扫描仪对6例脑卒中患者失语后及康复后分别进行两次图片命名任务的BOLD fMRI扫描。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方案,利用SPM5软件的总体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进行后处理产生激活脑区图像。并对所有患者在发病后与康复后的脑内激活分布、大小、强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在失语后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部分出现激活,其中3例右侧Broca’s镜像区出现激活。而在康复后所有患者的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相关脑区激活增多,激活强度增加,其中左侧Broca’s区均出现激活,右侧Broca’s镜像区激活减弱。结论:失语后优势半球丧失功能的语言区移至对侧镜像区和优势半球未受累语言区的功能重组这两种机制都参与了语言功能恢复的过程,近期以右侧半球为主,远期左侧半球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脑语言功能区脑微观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 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病例15例纳入病例组,并收集正常健康志愿者1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行头颅平扫及DTI扫描,将所获图像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任务下脑区的激活特征,探讨运动性失语的发生机制。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运动性失语患者9例设为病例组,接受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及图片命名任务状态下BOLD-fMRI检查。采用SPM8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及统计分析,并与年龄相近的健康成人组作对比,分析两组间激活脑区的差异。 结果健康成人组激活脑区一致性较好,均为视觉、语言、认知相关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颞上回、岛叶、基底核;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丘脑、颞中回(P<0.005)。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激活脑区差异较大,可见如下特点:①所有患者左侧或/和右侧视觉处理有关皮质区(额中回、颞中回、舌回、梭状回等)均有激活;②左侧半球激活体积较对照组健康人明显较少(P<0.01);③左侧额下回(Broca′s区)、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等与语言相关的脑区仅有部分激活,且激活较对照组健康人减弱;④右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等脑区较对照组健康人激活增强(P<0.05)。 结论语言表达过程可能与多个相关脑区组成的网络有关,右侧半球参与了正常语言的产生过程。脑卒中后失语是由于病变通过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远隔效应所致,左侧半球多个脑区及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激活减弱,右侧半球部分脑区激活相对增强。右侧额下回在失语后不同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对卒中后失语(post-stroke aphasia,PSA)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疗效,比较该方法 与常规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更规范有效地应用VR技术提供证据。方法 检索Pub Med、CINAHL等9个数据库及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关于VR语言训练治疗PSA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及提取信息。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订与评估(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级。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3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VR语言训练能提高PSA患者的自发言语能力[SMD=0.88,95%CI(0.57,1.20),P<0.001],命名能力[SMD=0.60,95%CI(0.30,0.90),P=0.001],听理解能力[SMD=0.81,95%CI (0.40,1.22),P...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脑半球的语言功能区在活动时可以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上表现出来,故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揭示人类语言及其他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活动规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01与功能磁共振和失语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phasia,linguistic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5-01期间的关于功能磁共振和失语的文章,检索词包括“功能磁共振、失语、语言学”,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与失语的分类、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无明显联系的文章。纳入标准:详细阐述失语的分类、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制、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5篇关于功能磁共振和语言学研究的文章,其中涉及失语的分类4篇、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制3篇、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38篇。排除21篇重复性研究,纳入24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对失语的历史回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机制进行简明介绍,详述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临床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状态的可行性、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汉语的研究、国外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语言学研究。并讨论功能磁共振成像运用中的问题。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语言学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必将在人类语言学研究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 PSD 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 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 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发声任务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及伪影校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发声任务对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并发展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从而更完全地校正发声伪影.方法 8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汉字阅读任务, 以200个汉字作为刺激材料.每名被试完成两个发声阅读序列和两个默声阅读序列.采用三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前两种方法已有报道,而最后一种方法为本文首次提出.结果与前两种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更完全地校正了发声伪影的影响,信号的损失也较小.结论利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发声伪影可以得到有效校正;发声任务可以应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右脑功能网络在左侧脑损伤卒中后失语(PSA)的效应特点。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招募左脑半球损伤PSA患者12例(患者组)和匹配的健康成年人12例(对照组),以双流语言模型为参照,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观察右脑功能网络特征。结果2例患者脱落。与对照组相比,在语言背侧通路中,患者组缘上回至额中回、三角部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中央后回至岛盖部额下回功能连接降低;在语言腹侧通路中,角回至眶部额下回功能连接增强;在腹、背侧双通路模型中,语言功能皮质至皮质下核团功能连接增强,额、颞叶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减弱。三角部额下回至豆状壳核功能连接增强与复述能力呈负相关(r=-0.720,P<0.05),岛盖部额下回至尾状核功能连接增强与说和复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r<-0.696,P<0.05)。患者组右脑语言关键脑区局部网络指标和全局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143,P<0.05)。结论PSA患者右脑功能网络在脑卒中后发生功能重组,语言关键皮质与皮质下核团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右脑代偿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功能核磁共振(fMRI)作为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被应用于正常受试者和脑损伤患者的神经语言学研究,以探讨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这些研究补充和发展了传统失语研究所积累的知识,为探究失语症的神经机制和大脑皮层恢复的可塑性提供了新视野,还将有助于语言功能恢复能力和康复治疗措施有效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失语症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而日益增多,由此所致的交流障碍及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实现了脑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完美结合,是目前研究失语症语言功能恢复机制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本文就近年来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失语症的恢复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巨大。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 TMS)是用于诱导或增强神经可塑性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方法,有助于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恢复。本文从言语恢复的机制、r TMS治疗在脑卒中后失语症恢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通过一定的刺激使大脑皮质各功能区在磁共振设备上成像的方法,可以反映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能对大脑的神经活动进行准确的功能检测,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区,是一种全新的对人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的客观影像学手段。认知功能障碍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而通过fMRI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功能区改变的研究,可为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临床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和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CA),探讨左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失语(PSA)患者语言相关脑区的功能重组状况,为PSA语言网络重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9例左侧大脑半球PSA患者(病例组)和17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行rs-fMRI扫描,病例组行中文版西方失语症成套检验评估。采用Restplus软件包对fMRI数据进行分析,选择组间对比低频震荡振幅值(ALFF)有明显显著性差异的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运用GCA分析有效连接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全脑ALFF低于对照组,其中左侧额下回三角部(LIFGtri)及左侧额中回(LMFG)的ALFF值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LIFGtri到LMFG以及LMFG到右侧小脑CrusⅠ的有效连接强度降低;右侧小脑CrusⅡ到LIFGtri、右侧小脑CrusⅠ到LMFG的有效连接强度增高。结论 PSA患者LIFGtri和LMFG的ALFF值明显减低,伴随LIFGtri→LMFG的有效连接降低;右侧小脑CrusⅠ、Ⅱ分别对LMFG、LIFGtri的有效连接增强。右侧小脑可能是PSA患者促进语言恢复的潜在调控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观察音乐疗法结合头针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PS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接受头针治疗,观察组在留针时接受音乐疗法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并行rs-fMRI检测,记录低频振幅值(ALFF)。治疗结束后4周,对有疗效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采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各剔除3例。治疗4周后,两组HAMD-17、PSQI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11.446,P<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314,P<0.05);治疗后,观察组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右侧眶额叶皮质、右侧前扣带回和右侧颞中回ALFF增高;对照组右侧舌回、右侧角回和右侧枕叶外侧沟ALFF增高。共成功随访29例,末次随访时HAMD-17评分仍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13.558,P<0.001)。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加强头针对PSD的治疗效果,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疗效能较长时间维持。可能与激活情感环路重要脑区眶额皮质、颞中回,以及初级视觉皮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MCI患者的主要特征是情景记忆损害,而海马结构在情景记忆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海马区域结构及功能变化的检测将是早期诊断MCI的关键。本文就近年关于MCI的海马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I技术是目前明确脑部结构损伤的重要诊断技术,对确定脑瘫的病理类型、病因及损伤时间有重要意义,其改变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病因及损伤时间密切相关。作者就不同类型脑瘫的MRI影像学改变及其与出生胎龄、损伤时间、病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依次在基础阶段和经皮穴位电刺激30 min后行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选取丘脑为感兴趣脑区,应用SPM软件对所有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后,与丘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包括双侧楔前叶、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额中回;与丘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双侧岛叶、基底神经节、双侧额下回、左侧额叶眶回、左侧颞上回(P<0.005,cluster>10mm3)。结论丘脑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的中枢镇痛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楔前叶、岛叶、基底神经节、顶上小叶、额叶眶回、额中回、额下回、颞叶等脑区与丘脑间功能连接的改变是丘脑镇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