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创伤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初步变化规律。方法将本院创伤住院患者318例分成轻、中、重度伤3个创伤组,再选择一组体检科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血常规、肝功能及电解质的部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轻度伤组(A组)、中度伤组(B组)、重度伤组(C组)和对照组(D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两两比较(B组和C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两者间的比较除外)均有统计学意义。A、B、C 3组分别与D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分别与C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C、D 3组分别与A组的血清胆汁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B、D 3组分别与C组的血清钙、血清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D两组分别与B组的血清磷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生化指标可用于初步指导创伤的临床实践,尤其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吞噬功能降低,体浪及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均已得到证实。然而,创伤与补体功能以及宿主防御机理的内在联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创伤对补体系统的早期作用以及创伤严重程度与补体变异的关系。共12名病人;9人为复合外伤,年龄12~40岁,男性11人。创伤后12小时内采血静脉测C_3。按1980制订的标准,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4~45级。另以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骨折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其与骨折部位及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因骨折至我院骨科入住的患者230例(创伤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将创伤组患者根据不同骨折部位分为7组: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32例)、股骨骨折(35例)、胫腓骨骨折(33例)、足骨骨折(31例)、脊柱骨折(32例)、多发性骨折(35例),同时依据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划分为轻度创伤组(113例),中度创伤组(47例)和重度创伤组(70例)。测定创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就不同骨折部位及不同创伤程度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差异(H=104.27,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胫腓骨、足骨、肱骨和尺桡骨;不同骨折部位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2.84,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发伤、脊柱、股骨、足骨、胫腓骨、肱骨和尺桡骨。创伤程度越重,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越高,各创伤程度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与骨折部位有密切相关性,且会随创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因此骨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监测对其早期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术后患者肠道吸收乳果糖、甘露醇的变化与创伤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un M  Liu Y  Liu W  Deng G  Tang W  Ji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5):298-300
目的 测定手术后患者肠道对甘露醇和乳果糖吸收的变化,并研究这些变化与手术应激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小剂量乳果糖(lactulose,L,2g)和甘露醇(mannitol,M,1g)的方法测定2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第5第和10天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比值)的变化。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方法Ⅱ(APACHEⅡ)对患者的创伤程度进行评分。用带电化学检测器的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尿中的乳果糖和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液粘滞综合征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12 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血瘀证组 89例 (轻 11例、中 35例、重 4 3例 )和非血瘀证组 32例 ,另设 ,健康对照组 4 0例 ,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血液粘滞综合征的分类分级。结果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变 (P <0 .0 5~ 0 .0 1) ,表现为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凝指标 (纤维蛋白原、体外血栓长度、体外血栓干重 )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血瘀证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凝指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 (P <0 .0 5~ 0 .0 1)。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可表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血液高 -低粘滞综合征、血液低 -高粘滞综合征。血瘀证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主要表现血液高粘滞综合征和血液高 -低粘滞综合征 ,血瘀证患者的血液粘滞综合征的积分值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 (P <0 .0 1)。慢性肾衰竭血瘀证的分度与血液粘滞综合征的分级呈正相关 (r =0 .92 ,P <0 .0 1)。结论 :慢性肾衰竭血瘀证患者处于高凝、高聚、血栓前状态。慢性肾衰竭血瘀证患者血液粘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BHS、BHLS。慢性肾衰竭血瘀证及其分型与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6.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病综合征(NS)患者发病过程中机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黏状态及脂质代谢紊乱已被证实。许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及血流变的异常可造成肾脏损害,目前在肾病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对86例NS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人员做了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手术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情况,以便做好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预防交叉感染及防范医疗纠纷。方法对本院2009~2013年5783例创伤患者的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创伤患者的传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与健康查体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P0.05),两组抗-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P0.05),两组HBs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8.70,P0.05)。无固定职业者与固定职业者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6,P0.05)。4种创伤患者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5),仅抗-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9,P0.05)。5例抗-HIV初筛阳性者经衢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认有2例为阳性。结论了解患者的4项传染性指标检测情况对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其与不同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0例KOA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体检中心随机选取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对研究对象的股四头肌最大随意等长收缩相对肌力(rMVC)、肌肉动员能力(MA)和肌力储备能力(RCMS)进行测量,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KOA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析不同水平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rMVC、MA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CMS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水平VAS评分患者股四头肌rMVC、MA及RC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人比较,KOA患者股四头肌肌力降低,肌肉动员能力减弱,但其储备能力有所提高;患者疼痛程度与股四头肌肌力关系密切。提示可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提升KOA患者神经-肌肉交联系统的控制能力,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以实现缓解疼痛、提高关节稳定性、改善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文报告27例多发性创伤中骨折早期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7例多发性创伤中骨折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结果 全部治愈,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多发性创伤中骨折的早期手术有利于创伤愈合;有利于治疗和护理;可有效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并获得满意功能恢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占位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 ,但是骨折片在椎管内占位程度与神经损伤常不一致。作者对 1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占位程度与脊髓、神经损伤的关系分析探讨如下。资料与方法  1996年 12月~ 1999年 6月经CT检查证实为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共 141例 ,其中胸椎 (T1~T10 )19例 ,胸腰段 (T11~L1) 74例 ,腰椎 (L2~L5 ) 4 8例。男性 114例 ,女性 2 7例。年龄最大 6 4岁 ,最小 2 1岁 ,平均 38 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 ,并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法对患者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于CT片上测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确诊的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VAS评分分为轻度疼痛组(n=45)、中度疼痛组(n=41)、重度疼痛组(n=24),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丙二醇(MDA)、血栓素(TX)、前列腺素E(PGE)、降钙素(CA)、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含量与患者疼痛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DA、TX、PGE、CA、TNF、SOD、IL-6、ET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各亚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重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轻度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中的MDA、TX、PGE、CA、TNF、SOD、IL-6、ET表达与其疼痛程度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与其疼痛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密切关注该类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影像学测量,分析各影像学参数和近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2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患者,利用StarPACS影像系统进行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X线片的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的情况,并分析影像学测量指标与自测腕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6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有50例(占80.6%)经保守治疗后效果优良.当桡骨高大于6.0 mm,掌倾角大于5°,尺偏角大于18°时,自测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影像学指标和自测腕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桡骨高>掌倾角>尺偏角.结论 桡骨高、掌倾角及尺偏角等可以作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评估的影像学指标,手法复位后影像学不达标者应当重新复位或采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应当首先考虑桡骨高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创伤骨折后多项血生化指标连续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早期外周血生化指标变化特点,以期获得较准确的指标来预警并发症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提高对伤情的早期判断和救治水平。[方法]从2002年4月-2004年12月本科收治的创伤患者中随机抽取48例,按AIS—ISS90进行创伤评分,分为重伤组和轻伤组,分别监测2组患者受伤当天,3、7、14d的外周血糖,肌酐,尿素氮,血清酶学指标(LDH、CK、CKMB、LDL、GPT、GOT),免疫球蛋白和补体(IgG、IgA、IgM、C3、CA),CRP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体温,记录出现并发症和MODS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8例患者中,12例在轻伤组,36例在重伤组。重伤组患者血糖,LDH,CKMB,CRP明显高于轻伤组,LDL、IgG、IgA、IgM、C3、C4则低于轻伤组(P〈0.01);2组间GPT、GOT、肌酐,尿素氮无明显差别(P〉0.05),重伤组中有2例发生ARDS(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例合并感染,6例发生了MODS,1例出现DIC,死亡1例,轻伤组1例MODS病例,1例感染,无死亡病例。[结论]多项外周血敏感生化指标的监测对于创伤骨折患者伤情及预后的判断有积极意义,且方法简便,容易实施,结合ISS创伤评分将使判断更趋准确。  相似文献   

14.
低位肱骨髁上骨折创伤机制和固定与生物力学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6例伸直尺偏型低位肱骨髁上骨折的创伤机制和固定与生物力学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并运用传统手法加中药治疗,促使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肘内翻32例,占88.9%。肘内翻及骨化性肌炎4例,占1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血清前降钙素(PCT)与脏器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90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组(MODS组)20例,炎症反应综合征组(SIRS组)26例以及无并发症组44例,对三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1、3、5、7、9天外周血清PCT浓度的检测及APACHRⅡ评分评估,及损伤第5天脏器损伤相关生化指标的记录。结果入院时无并发症组PCT略升高,在入院第3天水平即恢复正常;MODS组及SIRS组入院时PCT浓度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均<0.05),MODS组在入院第9天PCT仍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SIRS组入院至入院第5天PCT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但在入院第7天PCT水平与无并发症组无异(P>0.05).(2) MODS组及SIRS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均<0.05),其中MODS组升高的趋势更为明显。(3)入院第5天时MODS组及SIRS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均较无并发症组升高(P均<0.05),PO2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P均<0.05),其中MODS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4)入院第1天时SIRS组及MODS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患者,其中MODS组患者升高的趋势更明显,入院第9天时无并发症组APACHE Ⅱ评分趋近于0,直到入院第9天,MODS组患者APACHEⅡ评分仍明显高于其余2组。(5)AST、BUN、Cr、CK、CK-MB、APACHRⅡ评分及PCT水平呈非正态分布,使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AST、BUN、Cr、CK、CK-MB、APACHRⅡ及PCT水平的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严重创伤不同脏器损伤程度患者外周血清PCT变化不尽相同,动态监测PCT浓度变化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脊髓损伤后1周内血液细胞学指标变化特点及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性别、年龄、甲基强的松龙等因素对血液细胞学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1999年9月至2006年10月.对急诊收治入院的颈椎外伤患者1周内血液细胞学指标进行观察。排除多发性损伤、合并慢性疾病、受伤前有慢性脊髓功能障碍、受伤后1周内手术、受伤后1周内血常规检查少于3次的患者。入选病例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及对照组。完全性脊髓损伤组22例,男17例,女5例,平均年龄51.5岁;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53.5岁;对照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1岁。结果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在脊髓损伤早期明显下降,各组间均有明显区别,并与患者性别相关。白细胞计数升高,但在各组间无明显区别。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明显,两组间无明显差别。血小板计数减少在完全性脊髓损伤组更为明显。所有指标均与患者的年龄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无明显相关。结论在颈脊髓创伤后1周内,与无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相比,完全性脊髓损伤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细胞比容下降、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而白细胞计数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别。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导致颈脊髓损伤后血液细胞学指标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早期诊断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早期诊断指标,提高该综合征的治愈率,方法:通过观察30例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首发症状、呼吸症状及血氧分压、血红蛋白、尿脂肪滴、出血点、血小板、X线胸片等改变,确定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指标。结果:多发骨折后以无颅脑外伤的意识障碍或以无胸部外伤的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血氧分压下降,血红蛋白减少,尿脂肪滴阳性可作为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指标,结论:通过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而进行的早期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该综合征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感染并发症常常起因于外伤宿主免疫机能不全。本文旨在研究动物模型致伤后免疫反应受损的机制及其性质。材料和方法:淋巴细胞用梯度离心法取自C_(57) BL/6J(H-2b)和DBA/2J(H-2d)雄鼠脾脏。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经各种分离技术进一步纯化。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发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能力,以研究其免疫活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187例骨折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C-PTGI)进行调查。结果患者C-PTGI得分为(63.71±14.47)分,对生活的欣赏得分最高,其次是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和精神变化。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创伤原因及护理级别患者C-PTG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骨折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影响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因素较多,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并鼓励患者正性心理的产生,重视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利于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CT的广泛应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对本院1999年9月至2002年10月间,收治的共1183例创伤机制明确的头部外伤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