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组和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组各40例。SVA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55~77岁,平均(66.03±5.01)岁。MPA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56~75岁,平均(65.78±4.42)岁。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Laurin位下分别拍摄屈膝30°及60°膝关节轴位片,通过测量髌骨位移距离及髌骨倾斜角评估髌骨侧向位移及倾斜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Lonner髌股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时髌骨位移距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微创前外侧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对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EMBASE,CINAHL,CNKI,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其他杂志,全面检索关于前外侧微创与常规后外侧入路对全髋置换术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本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文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376例患者,结果显示:前外侧微创较常规后外侧入路的切口长度小、出血少、术后各随访时期Harris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少,而手术时间及髋臼外展角度无差异。结论前外侧微创较常规后外侧入路的临床效果更有优势,可作为髋关节置换术的首选切口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与传统入路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行UKA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74例(76膝),根据其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微创入路组40膝与传统入路组36膝.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分析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及其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因股骨头坏死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后外组),两组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及1年后的Harris评分与传统后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后外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至1年的Harri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是经标准后外侧入路改良而来,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康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进一步降低了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2016年9月~2017年12月微创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组)与后外侧入路同时重建外旋肌群(对照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髋臼外展角、柄假体颈干角、髋臼前倾角、髋臼假体直径、术后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术后1、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SS)。结果DDA组手术切口长度(9.5±1.2)mm,明显短于对照组(15.1±1.1)mm(t=-21.920,P=0.00);术后引流量(263.7±115.1)ml,明显少于对照组(428.0±165.8)ml(t=-4.996,P=0.00);术后下地时间(1.9±0.9)d,明显短于对照组(4.6±0.6)d(t=-16.769,P=0.00);术后72 h内VAS评分(2.3±0.5)分,明显小于对照组评分(2.6±0.5)分(t=-2.552,P=0.013);术后1个月HHS评分(75.7±5.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0.2±7.1)分(t=3.703,P=0.000);术后6个月2组HHS评分分别为(94.4±2.1)、(93.4±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7,P=0.055)。DAA组1例发生无移位大转子骨折,2个月后恢复,对照组发生1例脱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35)、2.2%(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切口较小,术后疼痛轻,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早,早期髋关节功能好,早期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全膝关节置换(MIS-TKA)愈来愈被骨科界所重视.正确理解MIS-TKA手术的概念,对手术成功与否及术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至关重要.该文对MIS-TKA的概念、发展历史、手术操作原则、常见手术入路、早期临床结果,以及进一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en H  Zhang XL  Wang Q  Shao JJ  Ji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3-1086
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微创全膝置换术与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完成26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QS组),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下肢胫股角和直腿抬高时间等,并与同期33例标准髌旁内侧入路TKA比较(标准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12~23个月)。平均切口长度QS组为(9.5±1.5)cm,标准组为(14.0±2.3)cm(P〈0.05)。止血带时间QS组为(83±16)min,标准组为(55±11)min(P〈0.05)。平均胫股角QS组为外翻(5.7±1.5)°,标准组为(6.0±1.4)°(P〉0.05)。VAS评分术后1、3和7dQS组明显低于标准组,术后6周VAS评分无差异。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术后1周QS组可达到(107±12)°,标准组为(95±11)°(P〈0.05),术后6周和3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平均屈曲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腿抬高术后1周QS组为23例(88%),而标准组为21例(64%)(P〈0.05)。术后6周膝关节评分QS组为78±15,标准组为71±20(P〈0.05)。QS组1例出现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标准组3例;QS组1例伤口愈合不良。所有病例未发现深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QS微创全膝置换,术后疼痛轻,有利于早期伸膝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但手术技术要求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及早期随访效果。 方法对95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的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使用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或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膝关节评分法(K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X线影像学(下肢力线、股骨角、胫骨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进行随访对比研究,微创组和传统组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成功随访2年以上的手术患者87例,其中微创组42例,传统组45例。微创组手术时间比传统组长(t=9.275,P<0.05),但两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下肢力线、股骨角、胫骨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内,KSS评分、VAS评分微创组要优于传统组(t=1.518,P<0.05)(除外术后第2周KSS临床评分),但术后3月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自制组配式截骨工具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早期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两组的影像学结果相当,但尚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全面评价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入路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8-12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与内侧髌旁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行直腿抬高动作及屈曲至90°的时间,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3年。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手术时间比内侧髌旁入路长,但切口长度比内侧髌旁入路组短,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首次行直腿抬高及屈曲90°均较内侧髌旁入路组早(P<0.05)。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低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1、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3个月、3年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1.
杨阳  杨勇  刘常宇  朱皓  高成豪  曾一繁  叶劲  李亮宇  肖骏 《骨科》2023,14(6):523-529
目的 对比国产和华瑞博(HURWA)机器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ATKA)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6例行TKA治疗终末期KOA的病人。其中RATKA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67.54±12.32)岁;传统TKA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为(70.34±9.74)岁。记录围手术期的髋-膝-踝角(HKA)偏移、股骨机械轴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机械轴近端内侧角(mMPTA)、膝关节线汇聚角(JLCA),作为评估力线对位及假体放置的影像学指标。采用术前与术后1天血红蛋白(HB)差值、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评估出血情况。随访并记录手术时间、膝前正中切口长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评估短期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病人力线及假体对位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在正常范围,RATKA组HKA偏移及术后JLCA优于传统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mLDFA、m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略小于传统TK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TKA组的手术时间、膝前正中切口长度均长于传统TKA组,术后1天与术前的HB差值低于传统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活动度、术后1个月及1年的KSS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RATKA组和传统TKA组术后3个月的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KSS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HURWA机器人辅助行TKA相较传统TKA具有对线及假体放置更精准、出血少、关节活动度恢复更佳的优势,传统TKA在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方面优于RATKA。RATKA短期疗效值得肯定,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 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 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康复的方法和时机。方法 23 例(34 膝) 骨水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 h 内即开始进行膝关节CPM 锻炼,24 h 下地站立。术后引流血予以回输。结果 术后2 周平均关节活动度达90°,HSS评分平均71 分。3 例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5岁,2016年6月11日以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诊断收人本科;既往糖尿病史。入院后查空腹血糖12.0 mmol/L,皮下注射胰岛素降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6月15日行右膝关节双间室置换术,术前30 min头孢西丁2.0 g静滴,术后继续头孢西丁2.0 g 2次/d静滴3 d,并常规行镇痛抗凝及康复运动。术后10 d左右,见切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QS)入路全膝关节置换(TKA)与传统入路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2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2.0 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评定有无发表偏倚.结果 一共纳入11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8篇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共分析813膝,其中QS入路407膝,传统入路406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TKA相比,QS入路术后负重下地行走时间、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屈膝度数、引流量及切口长度等方面更有优势,在KSS功能评分、屈膝90°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出血量、假体位置(下肢力线、α角、β角、γ角及δ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等方面并无优势.结论 对于经验丰富且已走出学习曲线的关节外科医生,选择QS入路会使患者术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下地锻炼时间早,功能恢复快,引流量少,而假体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TKA无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现代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手术的方法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不断趋于精细与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本院接诊的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1例患者,采取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手术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后3天内的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对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WOMAC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个月WOMAC的僵硬、活动度、总分,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指标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1、IL-6、TNF-α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短期的疼痛,加速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后外侧入路传统及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11月,对38例41髋行小切口微创THA(小切口组),同期15例15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切口组).小切口组:男23例25髋,女15例16髋;年龄(53.2±15.5)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4±3.3.股骨颈骨折20例20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2例2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14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7.7±5.5)分.病程(4.5±4.3)年.常规切口组:男7例,女8例,均为单髋;年龄(54.8±10.8)岁.BMI为26.1±5.1.股骨颈骨折8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例.Harris评分为(51.2±4.3)分.病程(3.8±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鼍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即刻髋门杯外展角及髋臼杯前倾角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于术后2~3个月弃拐行走.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8.6±3.6)分及(85.8±3.3)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THA较传统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股骨处理方便及假体定位准确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导致膝关节疾病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目前已成为治疗某些严重膝关节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该手术可显著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微创(MIS)全膝关节置换术则为TKA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概述了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的定义,描述了4种常...  相似文献   

20.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创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项新的外科技术,以最小的侵袭和生理干扰达到最佳的外科疗效,较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方法具有更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微创技术强调的不仅是小切口,而是在获得常规外科手术效果的前提下,通过精确的定位,减少手术对周围组织的创伤和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达到更小的手术切口、更轻的全身反应、更少的瘢痕愈合、更短的恢复时间及更好的心理效应的手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