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实施心理护理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干预效果提供方法借鉴.方法:选择2002-07/2003-07在开封市感觉统合治疗中心就治感觉统合失调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男21例,女5例.两组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实验组在训练的基础上,对家长和儿童给予心理护理;并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及评定标准.结果:实验组干预后感觉统合量表中的前庭失衡、本体感不佳、触觉过分防御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标准分[(49.9±8.1),(42.7±6.8),(51.2±6.3),(40.6±6.0)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8±7.6),(27.2±6.3),(26.7±7.8),(28.7±6.2)分,t=4.447,4.689,6.336,4.156,P<0.01);对照组干预后的前庭失衡、本体感不佳、触觉过分防御标准分治疗明显高于干预前(t=2.942,2.542,3.154,P<0.05~0.01).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28,P<0.05).结论:正确的心理护理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理护理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实施心理护理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干预效果,为提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干预效果提供方法借鉴。方法:选择2002-07/2003-07在开封市感觉统合治疗中心就治感觉统合失调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1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男21例,女5例。两组均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实验组在训练的基础上,对家长和儿童给予心理护理;并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及评定标准。结果:实验组干预后感觉统合量表中的前庭失衡、本体感不佳、触觉过分防御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足标准分[(49.9&;#177;8.1),(42.7&;#177;68),(51.2&;#177;6.3),(40.6&;#177;6.0)分1明显高于干预前[(28.8&;#177;7.6),(27.2&;#177;6.3),(26.7&;#177;78).(28.7&;#177;6.2)分,t=4.447,4.689.6.336,4.156,P&;lt;0.01];对照组干预后的前庭失衡、本体感不佳、触觉过分防御标准分治疗明显高于干预前(t=2.942,2.542,3.154,P&;lt;0.05-0.01)。观察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28,P&;lt;0.05)。结论:正确的心理护理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晶莉  范艳萍  高晶 《中国康复》2014,29(2):115-116
目的:探讨学龄期脑瘫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方法:脑瘫患儿90例(脑瘫组),正常儿童30名(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脑瘫组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20.00%,P<0.05);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学习能力发展不足2项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前庭失衡及触觉功能不良2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本体感觉失调及学习能力发展不足的测试评分显著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P<0.05)。结论: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低于其它类型脑瘫患儿,脑瘫患儿感觉统合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陈霞  陈立文  吴殷 《护理研究》2015,(12):1485-148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疗效。[方法]选取感觉统合失调学龄前儿童12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根据疾病程度给予个体化的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行为干预训练,干预周期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的感觉统合能力和气质状况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能促进患儿的康复与气质状况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的现状、病因及临床表现,指出医务人员应通过社区、咨询和媒体等向家长及教师宣传育儿知识及SID有关知识,提醒父母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促进患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改善,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技术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7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6)和观察组(n= 36)。两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传统平衡训练和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共8周。训练前后进行压力中心(COP)时间稳定性、闭眼压力中心速度(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极限包络面积(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评估。结果 训练后,两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COPA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显著改善(|t| > 5.611, P < 0.001),且观察组COP时间稳定性、闭眼COPS、单腿COPS、膝关节反应时间和主动关节角度重现偏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 > 3.232, P < 0.01),两组COPA无显著性差异( t = 1.054, P = 0.296)。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且较传统平衡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在治疗感觉统合失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训练依据感觉统合能力评定表,注意力测试、智力测试来评估患儿的情况。根据上海中易感觉统合指导进行训练,采用集体训练、个别训练和家长配合三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编组,每组儿童制订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采用滑板、平衡木、羊角球、独角椅等器材,以游戏形式进行本体感觉、触觉、前庭平衡及注意力、记忆、视、听力等一系列训练。每组5~8例,每周训练2次,每次60分钟,20次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并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情况,让家长重视儿童的问题所在,嘱家长多给予鼓励,培养儿童自信心,通过训练,逐渐达到治疗目的。疗程结束复做感觉统合能力评定,注意力测试、智力测试。结果:本组815例,年龄3岁3月~10岁,感觉统合失调明显改善者670例,改善者120例,无效25例,有效率为96.9%,注意力测试提高70%,训练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幼儿期是感觉统会失调预防的关键时期。我们从本体感不良、前庭失衡、触觉防御、学习困难及注意力测试等方面进行训练,来我科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甚至个别超常,但存在着运动技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困扰等情况。经感觉统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通过测评。结果较训练前理想,这是用药物不能代替的,并且感觉统合治疗有其独特的特点:(1)对儿童神经生理、心理的调整功能,对增强运动协调、注意力集中及情绪稳定有较好效果。(2)训练通过游戏进行,儿童通过自己组合,借助玩的形式,实现自我统合好大脑。(3)无副作用,家长及儿童乐于参与。故感觉统合治疗是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感觉统合治疗是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Ayresa J把感觉统合失调归类为:身体运动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前庭平衡功能障碍、听觉语言障碍及触觉防御障碍等。0~6岁儿童的感觉器官处于成长发育中,感觉统合不健全是正常现象。幼儿期可能发生视觉不平衡、听觉辨别不足、前庭平衡失调、本体感不足等现象。较大儿童表现在书写、计算、绘画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能同时刺激6种以上感官的运动训练。感觉统合治疗主要适应证是: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学习障碍及阅读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儿童抽动症及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精神发育迟滞(IQ〉7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任何原因使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时则整个身体便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出现学习与交往困难,在医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国外报道儿童SID患病率为10%~30%。我国学龄前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其发生率几近3~6岁儿童的半数。任桂英、王玉凤等人研究发现:感觉统合严重失调率为10.3%,其中男孩占14.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训练15 min,共8周。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足偏角和患侧足底七区冲量百分比。 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患侧足偏角均显著减少(t > 4.615, P < 0.001),试验组患侧足偏角更小(t = 2.263, P < 0.05)。干预后,两组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冲量百分比显著增加(t > 4.221, P < 0.001),试验组更高(t > 3.651, P < 0.01);两组中足区、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174, P < 0.01),试验组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更少(t > 2.366, P < 0.05);试验组前足内侧区和足趾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508, P < 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 < 1.608, P > 0.05)。 结论 体表感觉训练可进一步改善ACLR后患者步行中的足偏角和患侧冲量分布,优化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Flexi-bar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核心肌群的肌电活动、厚度的影响及对腰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非特异性腰痛患者30例。试验一:测量用与不用Flexi-bar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仰卧桥式、卷腹、四点支撑)时腹横肌、多裂肌的肌电均方根值差异。试验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单独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Flexi-bar训练。每次30 min,每周3次,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定,超声测量腹横肌厚度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果 试验一:除仰卧桥式动作下,腹横肌在用与不用Flexi-bar时的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t| < 2.029, P > 0.05)外,其余动作中两组间腹横肌和多裂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 > 2.468, P < 0.05)。试验二:训练前,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 < 1.944, P > 0.05);训练后,两组VAS和ODI均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 > 6.808, P < 0.001),腹横肌厚度、多裂肌面积均显著增加(|t| > 5.937, P < 0.001);除腹横肌厚度外(t = -1.431, P > 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411, P < 0.05)。结论 Flexi-bar训练可以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太极拳在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将200例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n = 100)和试验组(n = 100),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太极拳运动。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心功能分级、血浆脑钠肽(BNP)、醛固酮(ALD)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以及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心功能变化有效者多于对照组(χ 2 = 5.143, P < 0.05),无效者少于对照组( χ 2 =5.924, P < 0.05);两组血浆BNP和ALD、6MWD、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 t| > 9.883, P < 0.001),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t| > 4.023, P < 0.001)。试验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结论 太极拳能够提高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有氧运动能力和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将60例中老年人分为太极拳组(n = 13)、冥想组(n = 14)、有氧运动组(n = 17)和久坐组(n = 16),观察干预24周前后,各组体质量指数(BMI) 、有氧运动能力以及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诱发的P300波形中P3b的振幅、潜伏期和P300反应时。结果 干预后,各组BMI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 = 7.568, P < 0.001);有氧运动组最大摄氧量(VO 2max)明显优于太极拳组和久坐组(t > 3.039, P < 0.01),太极拳组和冥想组VO 2max优于久坐组(t > 2.152, P < 0.05);太极拳组、冥想组和有氧运动组P3b振幅均明显高于久坐组( t > 2.667, P < 0.01);久坐组P3b潜伏期略长于其他三组,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F = 0.419, P = 0.740);太极拳组反应时短于其他三组,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 = 1.804, P > 0.05)。 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提高中老年人有氧运动能力,有利于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和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北京博爱医院儿童物理疗法科收治的3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60 min,试验组行常规物理治疗30 min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30 min。训练前、训练8周后、训练结束后随访1个月,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理消耗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测试D区和E区、压力中心包络面积、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脱落4例。试验组训练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t| > 3.219, P < 0.05),1个月随访时除10MWT明显降低外(|t| > 3.491, P < 0.01),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t| < 1.565, P > 0.05);训练后和随访时,除6MWD外,其他指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 > 2.108, P < 0.05)。结论 在传统物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平衡和步行,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离心运动训练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门诊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3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9)和试验组(n = 2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定,采用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测量加速时间,平衡测试仪测量稳定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左右和前后稳定指数均降低(t > 2.521,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 13.628, P < 0.001)。试验组VAS评分、各肌肉加速时间、总体及前后稳定指数低于对照组(|t| > 2.174, P < 0.05),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1.947, P < 0.001)。结论 股四头肌离心运动训练可缓解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和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分别采用颈椎牵引和SET结合推拿进行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峰潜伏期、上肢电流感觉阈值(CPT),观察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8.33%(Z=2.093,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显著加快(t>12.059,P<0.001),试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t>3.266,P<0.01);两组的臂丛电位(N9)和颈髓电位(N13)的SEP峰潜伏期显著缩短(t>7.061,P<0.001),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8.033,P<0.001);两组CPT分级均显著降低(t>8.895,P<0.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8.913,P<0.001)。结论SET结合推拿治疗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PASS理论的认知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PSC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1例。干预组采用基于PASS理论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各18例完成试验。训练后,两组MMSE和LOTCA评分均显著升高(t > 8.831, P < 0.001),干预组升高更多( t > 2.198, P < 0.05)。训练后,LOTCA各项因子评分,两组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和思维操作评分升高( t > 2.122, P < 0.05),干预组视知觉、空间知觉和思维操作因子评分升高更多( t > 2.356, P < 0.05),视运动组织因子评分差值干预组更高( t = 2.354, P < 0.05)。 结论 基于PASS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更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对视知觉、空间知觉、思维操作和视运动组织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便秘问题及核心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收治50例ASD并发便秘患儿,随机分为针康组(n = 25)和药康组(n = 25)。针康组采用头针、体针结合康复训练法;药康组采用口服益生菌结合康复训练法;两组均进行便秘和核心症状的康复训练。便秘治疗8周,核心症状治疗12周。治疗前,治疗8周、12周后进行便秘疗效判定和便秘主症评分,并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对核心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便秘主症评分、ABC评分和ATEC总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8周,两组主症评分均显著降低(t > 5.473, P < 0.001);治疗12周,针康组便秘疗效和主症评分均优于药康组(Z = 2.848, t = -2.139, P < 0.05)。治疗8周后,两组ABC评分和ATEC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 > 7.139, P < 0.001),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针康组ATEC行为评分明显降低(t = 3.849, P < 0.01),优于药康组(t = -2.643, P < 0.05),两组间其他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治疗12周,针康组ABC评分、ATEC总分及各项评分均低于药康组(|t| > 2.156, P < 0.05)。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法可改善ASD儿童便秘问题,疗效较持久,也可改善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均优于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