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孤独感、社交媒体使用强度与错失恐惧的关系,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错失恐惧量表和社交网络使用强度问卷对628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与错失恐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 P0.01),孤独感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 P0.01),错失恐惧与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23, P0.01);②孤独感不但对错失恐惧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β=0.42, P0.01),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间接对错失恐惧产生影响。结论: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在孤独感与错失恐惧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聊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娱乐消遣在无聊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交往焦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872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检验中介作用的显著性。结果:(1)无聊、交往焦虑、娱乐消遣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而自我控制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存在显著负向相关。(2)无聊、交往焦虑和娱乐消遣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控制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和娱乐消遣动机在无聊与问题性使用行为关系间均存在中介作用,无聊对问题性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多条中介路径发生作用,其中无聊→自我控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效应量最大。结论:无聊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自我控制、交往焦虑、娱乐消遣动机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与社交应用使用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呈现、积极反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假想观众量表、自我呈现问卷、积极反馈问卷、社交应用使用强度问卷对897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假想观众、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积极反馈与社交应用使用强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假想观众通过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以及积极反馈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社交应用使用。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中介效应为0.12,占总效应的32.43%,95%水平的置信区间为0.09~0.16。结论:青少年假想观众是影响社交应用使用的重要因素,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以及积极反馈在两者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上行社会比较、自尊对个体在线社交焦虑的影响。方法: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自尊量表与在线社交焦虑量表对1029位社交网络用户进行问卷研究。结果:(1)上行社会比较在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与在线社交焦虑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2)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效应前半段受到自尊的正向调节。具体而言,相对于低自尊,高自尊会增加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对在线社交焦虑的影响。结论:被动性社交网络使用对在线社交焦虑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微信朋友圈,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孤独感量表调查广州市538名大学生。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上行社会比较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上行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则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②链式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上行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神经质人格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交往焦虑问卷、错失恐惧问卷、社交网络积极自我呈现问卷,以及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问卷对2672名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神经质、交往焦虑、错失恐惧、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不但分别通过交往焦虑和错失恐惧发生作用,而且还通过交往焦虑→错失恐惧→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结论:神经质人格能够通过焦虑情绪与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13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83.5%的青少年网络交往对象主要是熟悉人,另外16.5%主要是跟陌生人交往.②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对于交往对象主要是陌生人的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而对于交往对象主要是熟悉人的青少年,网络交往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网络交往通过同伴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结论: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表达、自我概念清晰性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表达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529名在校初、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2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真实自我表达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探索青少年消极退缩、积极应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217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测量工具包括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量表的消极退缩与积极应对分量表、孤独感量表以及网络成瘾量表等。结果:(1)与女生相比,男生的消极退缩较低,积极应对、孤独感以及网络成瘾较高。(2)消极退缩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积极应对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孤独感在消极退缩、积极应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7.48%和37.50%。结论:青少年的消极退缩与积极应对可直接影响其网络成瘾,也可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神经质人格、交往焦虑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方法:采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大学生手机移动网络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神经质、交往焦虑和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神经质和交往焦虑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3)神经质既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也可以通过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产生影响。结论:交往焦虑在神经质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目的:探讨孤独感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UCLA孤独量表、感情与社交孤独量表及网络使用状况量表调查了160名大学生,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上网时间和孤独感显著相关;感情孤独高于社交孤独。结论:网络使用导致孤独感的增加,感情孤独更易受网络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网络社交态度是否通过影响信任进而影响社交情感,具体的,本研究关注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社交态度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孤独量表》对456名成年人进行了测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向的网络社交态度可以直接促进网络信任,进而影响并提升现实人际信任,降低社交焦虑,并且减轻孤独感;网络社交态度对孤独感有直接作用;现实人际信任的提升可以直接降低孤独感。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网络社交态度对焦虑与孤独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为干预与网络社交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个人自尊,降低孤独感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社交焦虑量表、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85名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进行测量。本研究发现:1社交焦虑、自尊、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自尊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1)。3自尊、孤独感水平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认为社交焦虑与自尊、孤独感水平有紧密联系,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和自尊量表对4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线上积极反馈、自尊与真实 自我呈现(r=0.41,0.54;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自我呈现(r=-0.37,-0.36;P<0.001)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网络依赖与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修订后的网络成瘾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辽宁省3所大学57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由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平均分为(48±14)分;网络依赖在性别、独生子女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与网络依赖和孤独感呈负相关(P<0.05),网络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5),孤独感对大学生网络依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孤独感在网络依赖和社会支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97,占总效应的29.5%。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网络依赖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自尊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自尊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136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和自尊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和自尊三者均与青少年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还可以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抑郁: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以及线上积极反馈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受自尊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线上积极反馈和自尊的共同中介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自我和谐是否在家庭气氛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方法 选取系统家庭动力学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3个量表为测量工具,以武汉某初中和高中部分班级学生321人为被试,分析他们的家庭气氛、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中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初中生(Wilks'λ=0.96,F=4.48,η2=0.041,P<0.01).女生体验到的孤独感明显高于男生(Wilks'λ =0.94,F=6.52,η2=0.058,P<0.00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在家庭气氛与情绪孤独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8(P <0.05),在家庭气氛与社交孤独之间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061(P <0.05).结论 ①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对于孤独感的感受存在明显的差异;②家庭气氛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732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抑郁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也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及抑郁的关系均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即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焦虑及抑郁的预测作用在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中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即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