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中,12例术后证实发生DVT,且均为肌间DVT,发生率为6.10%。单项因素比较表明: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 DVT组右侧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H-胆固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术前D-二聚体(OR=1.863,95%CI 1.106-3.140,P=0.021)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左侧手术(OR=0.074,95%CI 0.008-0.647,P=0.021)是DVT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6.10%,均位于肌间静脉,较高的术前D-二聚体及右侧手术是复杂全髋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79-1283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柱损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诊治的脊柱损伤患者216例,术前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脊柱损伤患者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16例中,术前共40例发生下肢DVT(DVT组),176例未发生下肢DVT(对照组),下肢DVT发生率为18.52%; DVT组合并高血压比率(55.00%)、高脂血症比率(45.00%)、ASIA分级A-B比率(10.00%)、有大血管粥样硬化比率(42.50%)、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比率(55.00%)及血清D-二聚体[(6.26±1.25) 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89%、5.69%、1.73%、20.45%、29.55%、(2.19±1.08) mg/L],红细胞比容[(34.28±5.22)%]显著低于对照组[(36.89±6.16)%](P0.05),年龄、性别比例、BMI等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脂血症(OR=2.08,95%CI:1.36-3.79,P=0.000)、ASIA分级A-B级(OR=1.27,95%CI:1.12-1.78,P=0.012)、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OR=1.87,95%CI:1.32-3.89,P=0.000)、血清D-二聚体升高(OR=1.55,95%CI:1.13-2.38,P=0.000)是脊柱损伤患者术前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损伤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合并内科疾病(高脂血症)、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受伤至超声检查时间(≥7 d)、血清D-二聚体升高可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杨琨  费晨  王鹏飞  张斌飞  杨娜  田丁  庄岩  张堃 《骨科》2020,11(3):223-228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9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且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DVT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血栓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将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侧别、合并外伤、合并内科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1 d红细胞压积、术后1 d的D-二聚体列为观察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97例病人中,术后有17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5.21%,其中发生近端血栓2例(2/175,1.14%),远端血栓162例(162/175,92.57%),混合血栓11例(11/175,6.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1.888,95%CI(1.213,2.930),P=0.005)、女性[OR=1.841,95%CI(1.268,2.673),P=0.001]、冠心病[OR=1.086,95%CI(1.190,3.945),P=0.011]、术后1 d D-二聚体[OR=1.077,95%CI(1.019,1.138),P=0.009]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DVT发生率较高,以远端DVT为主。对于年龄>60岁、女性、冠心病、术后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应注意重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4诊治的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可能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中,17例发生DVT,发生率21.8%。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独立危险因素(OR=3.981、2.473、2.127、1.764、1.627,P0.0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在预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发生DVT时,灵敏度90.3%,特异度69.8%。结论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并发DVT的风险因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预测DVT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制定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7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2例;年龄18 ~55岁.以静脉造影阳性结果为诊断DVT的“金标准”,其中血栓组18例(26.9%),非血栓组49例(73.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血管神经损伤、D-二聚体水平、下肢深静脉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麻醉方法、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复杂骨折(OR=3.773,P=0.038)、合并血管神经损伤(OR=2.603,P=0.002)、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697,P=0.002)、下肢深静脉超声阳性(OR=3.068,P<0.001)是导致股骨干骨折后新发下肢DVT风险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骨折类型复杂和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是股骨干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主要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检测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主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448例髋臼或骨盆骨折患者,男347例,女101例;平均年龄为39 4岁(14~80岁).其中骨盆骨折122例,髋臼骨折3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15 d,平均13.4d.将患者年龄、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骨折类型(陈旧性骨折与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是否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D-二聚体水平及吸烟史作为自变量,术前是否发生DVT作为因变量(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利用x2检验确定影响DVT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相应比值比(OR)、95%的可信区间(CI). 结果 共有79例(17 6%)患者发生下肢DVT.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血栓措施、血清D-二聚体>500μg/L与血栓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OR=2 114,95% CI(1.254,3 564),P=0.005]、合并系统性疾病[OR =2.302,95% CI(1.270,4.175),P =0.006]、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2.270,95% CI(1.322,3.897),P=0.003]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可能性较大.髋臼、骨盆骨折患者术前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并严密监测血栓是否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评分结合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意义。方法共纳入自2014-09—2015-01诊治的318例下肢骨折,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术前、术后进行RAPT评分,取各分项最高分后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险组(0~5分),中危险组(6~14分),高危险组(14分)。对所有患者在入院第2天、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进行血浆D-二聚体浓度测定。低危险组患者采取物理预防(足底静脉泵),中、高危险组患者采取物理预防+药物预防(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次,1 ml/次)。结果低危险组33例中1例发生DVT,发生率3.03%;中危险组250例中105例发生DVT,发生率42.00%;高危险组35例中23例发生DVT,发生率65.71%。中危险组(χ2=17.271,P0.001)与高危险组(χ2=26.544,P0.001)DVT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险组,高危险组DVT发生率高于中危险组(χ2=6.97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险组入院第2天及术后1 d D-二聚体值明显高于低危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RAPT评分,并结合D-二聚体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进而指导预防DV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06—2018-12诊治的674例踝关节骨折,统计术前DVT例数。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脏病、高能量损伤、骨折类型、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细胞压积、术前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结果 674例术前共检测出58例下肢DVT,发生率为8.6%。DVT发生部位:股总静脉1例,股浅静脉4例,股深静脉2例,腘静脉9例,胫后静脉16例,腓总静脉26例。骨折后2天内确诊的DVT达到48例(82.8%)。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35g/L、术前D-二聚体水平0.3mg/L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大多于伤后48 h内确诊,周围(胫后静脉和腓总静脉)DVT占绝大多数,同时需要警惕和预防年龄较大、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术前发生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月诊治的36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2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血浆D-二聚体浓度。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182例发生DVT,均无致死性肺栓塞和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DVT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的D-二聚体均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骨折类型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以腘静脉以远的远端血栓为主。临床上对年龄60岁、女性、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升高、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患者应注意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发生髂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5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累及股深静脉分成股深静脉血栓组和对照组,统计两组中累及同侧髂静脉和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深静脉血栓是否为同侧髂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股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OR=3.780,95%CI=1.723~8.290,P=0.001)。男性(OR=4.051,95%CI=2.203~8.111,P<0.001)、下腔静脉血栓形成(OR=0.442,95%CI=0.198~0.986,P=0.046)、小腿静脉血栓形成(OR=2.363,95%CI=1.069~5.227,P=0.034)、腘静脉血栓形成(OR=2.542,95%CI=1.155~5.592,P=0.020)、红细胞计数≥4.13×10^(12)/L(OR=1.967,95%CI=1.025~3.777,P=0.042)、血红蛋白浓度≥128.5 g/L(OR=2.229,95%CI=1.164~4.266,P=0.016)、肌酐≤59.19μmol/L(OR=2.137,95%CI=1.116~4.094,P=0.022)是急性DVT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累及同侧髂静脉以及发生肺栓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DVT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纳入自2016-11—2018-01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40例骨折患者,患者均为高原地区常住居民(居住时间6个月)。将确诊为DVT的患者纳入DVT组,其余患者纳入非DVT组,将性别、年龄、骨折部位、D-二聚体、是否手术治疗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查下肢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出现下肢DVT,发生率为4.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DVT发生不相关(P0.05);D-二聚体0.5 mg/L、股骨干骨折患者DVT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骨折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而D-二聚体增高和股骨干骨折是下肢DVT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需要加强此类患者DVT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血栓风险人群术前D-二聚体升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系统回顾本院2016年9月~2018年1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98例患者资料,其中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共77例列入血栓组,未发生DVT的患者121例列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BMI、血压、和术前D-二聚体升高、血脂异常、糖尿病史比率,筛选与术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的年龄(65.61±7.92)岁均大于对照组(62.53±7.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BMI (28.61±3.01) kg/m2大于对照组(27.24±3.04)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升高比率显著大于对照组(OR=5.337, 95%CI 2.388~11.923, 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术前D-二聚体升高(OR=5.162, 95%CI 2.321~11.467)和BMI (OR=1.639, 95%CI 1.051~2.582)是术后血栓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D-二聚体升高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是D-二聚体正常患者的5.162倍;患者BMI (体重正常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每跨越一个等级,术后血栓风险增加1.639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14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记录两组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D-二聚体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下肢静脉彩超确诊TKA患者术后发生DVT 12例,发生率为8.22%。统计分析表明,高龄、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体重指数偏高、合并内科疾病是TKA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于术后发生DVT的意义尚需进一步明确(P0.05)。[结论]高龄、术前D二聚体升高、体重指数偏高、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降低、合并内科疾病是引起DVT的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骨科下肢骨折住院患者住院病历,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3 1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肿瘤、吸烟、饮酒)、临床诊断、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数据。依据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计算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对下肢DVT形成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为5.17%,DVT发生率较高的骨折部位为股骨髁间髁上骨折(21.88%)、股骨干骨折(19.55%)和股骨转子间骨折(11.46%)。血栓组患者年龄为(62.68±15.16)岁,显著大于非血栓组[(51.75±17.25)岁,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骨折部位对下肢DVT形成会产生影响,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不同部位骨折后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对DVT高发生部位的骨折(如股骨髁间髁上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应加强DVT预防。高龄、骨折部位是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临床预判DVT发生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21年9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共384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血栓,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模型效能进行评定。[结果] 384例患者中,围术期共发生下肢DVT 67例(17.5%)。单项因素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骨折侧别、ASA分级、受伤至入院时间、是否口服抗凝、抗栓药物、合并内科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以及入院时Hb、HCT、WBC、PLT、Alb、纤维蛋白原、D-D、PT、PO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VT组相比,DVT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更长、合并症数量≥3种、输血比例及合并骨折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APTT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输血(OR=2.565,P<0.001)、合并症数量≥3种(OR=1.88...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高能量损伤所致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患病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其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226例高能量损伤致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1 d均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确定是否发生下肢DVT,并据此分为术前DVT组和无DVT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前DV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226例中,术前存在下肢DVT者32例,发生率14.16%。其中近端DVT 1例(3.13%),远端31例(96.87%);32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术前DVT组和无DVT组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ASI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D-二聚体水平、RDW变异系数等指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爆裂性骨折(OR=4.287)、ASIA分级为A级(OR=2.634)、受伤至手术时间(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