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自然杀伤T细胞(NKT)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低、中、高感染组每鼠分别经肝门静脉注射50、500、 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2周,无菌条件下取各组小鼠肝脏,制备肝组织切片,常规Masson染色后观察多房棘球蚴病灶和肝纤维化情况;取脾组织制备淋巴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NKT细胞不同亚群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2周后,对照组小鼠肝无明显变化;低、中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仅可见少量肉芽肿,炎性反应较弱,向纤维化修复转变;高感染组肝病灶形成较小的生发层结构,周围炎性细胞分布密集,可见纤维结缔增生。中、高感染组脾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6.32±0.53)×105、(7.37±1.72)×105,高于对照组的(5.02±1.08)×105和低感染组的(4.90±1.27)×105(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脾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3.93±1.61)%、(10.9±3.04)%,低于对照组的(17.3±3.18)%和低感染组的(19.42±2.82)%(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4的脾NKT2型细胞比例分别为(5.62±0.58)%、(5.86±1.43)%和(5.92±0.94)%,高于对照组的(4.37±0.83)%(P 0.05);低、中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7.02±1.19)%和(6.62±0.41)%,高于对照组的(4.68±0.73)%和高感染组的(3.73±1.04)%(P 0.01)。中、高感染组脾CD4+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1.75±0.36)×105、(1.82±0.24)×105,高于对照组的(1.24±0.26)×105(P 0.05);高感染组脾DN NKT细胞绝对数为(2.15±0.78)×10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7±0.36)×105、低感染组的(1.20±0.49)×105和中感染组的(1.43±0.19)×105(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CD4+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9.42±2.82)%、(14.40±1.81)%、(12.5±2.96)%,低于对照组的(21.16±2.83)%(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CD4+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8.73±1.99)%、(16.06±1.42)%和(14.41±3.55)%,高于对照组的(10.27±1.79)%(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0.04±0.92)%、(13.43±0.92)%和(9.24±1.37)%,低于对照组的(15.83±1.59)%(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IL-10的脾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4.07±0.48)%、(3.92±0.75)%,高于对照组的(2.85±0.64)%(P 0.05)。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7.48±2.50)%和(14.06±3.95)%,低于对照组的(25.18±5.78)%(P 0.01)。结论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脾NKT细胞及其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低、中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免疫应答优势对虫体起杀伤和清除作用,高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 NKT2型和NKT10型细胞亚群的混合优势,且NKT细胞呈抑制性表型,使NKT1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利于棘球蚴寄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C57BL/6小鼠肝和脾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 3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低数量组(50个原头节/鼠)、中数量组(500个原头节/鼠)、高数量组(2 000个原头节/鼠),实验组取200μl含不同数量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混悬液,采用门静脉注射法建立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4周,每组各取4只小鼠,取肝脏组织,常规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剩余4只小鼠取肝脏和脾脏,制备肝、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CD3^+T细胞、B细胞、NK细胞、NK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69^+T细胞、CD8^+CD69^+T细胞绝对数以及初始型CD4^+T (CD4^+Tn)细胞、效应记忆性CD4^+T (CD4^+Tem)细胞、初始型CD8^+T (CD8^+Tn)细胞、效应记忆性CD8^+T(CD8^+Tem)细胞和中心记忆性CD8^+T(CD8^+Tcm)细胞比例的变化。检测数据采用Flow-Jo软件分析,并做流式图。采用Graphad Prism 7.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后4周,对照组小鼠肝无明显变化,低、中数量组小鼠肝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减弱,部分病灶炎性反应逐渐转变为纤维化修复,形成小肉芽肿结节,呈点状或灶状坏死。高数量组小鼠肝内出现小囊泡,可见生发层结构,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肝CD3^+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10±0.04)×10^5、(3.81±0.14)×10^5、(3.02±0.12)×10^5、(2.98±0.03)×10^5,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0.05或0.01)。小鼠脾CD3^+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01±0.40)×10^5、(11.03±1.21)×10^5、(10.10±1.01)×10^5、(9.71±0.90)×10^5,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0.01)。小鼠肝CD4^+T、CD8^+T细胞和脾B细胞、CD8^+T绝对数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0.05或0.01)。小鼠肝CD4^+CD69^+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0.10)×10^4、(1.98±0.11)×10^4、(1.51±0.26)×10^4、(1.19±0.21)×10^4,高数量组高于其他组(P<0.05)。小鼠脾CD4^+CD69^+T细胞绝对数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10±0.41)×10^4、(8.91±0.80)×10^4、(8.20±0.41)×10^4、(6.81±0.50)×10^4,高数量组高于对照组(P<0.01)。肝、脾CD8^+CD69^+T细胞绝对数高数量组高于其他3组(P<0.05或0.01)。小鼠肝CD4^+Tn细胞比例高、中、低数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5.52±1.51)%、(19.3±2.09)%、(20.66±1.28)%、(23.62±2.84)%,对照组高于其他组(P<0.05或0.01)。肝、脾CD8^+Tn细胞比例对照组高于其他组(P<0.05或0.01)。肝、脾CD8^+Tcm细胞比例高数量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数量多房棘球蚴感染C57BL/6小鼠,肝区域以CD4^+T细胞和CD8^+T细胞募集为主,而脾以B细胞和CD8^+T细胞募集为主。  相似文献   

3.
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CD4~+T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多房棘球蚴感染与宿主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多房棘球蚴感染12wk,25wk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4~+、CDS8~+T细胞,在体外分别经多房棘球蚴抗原(EmAg)、抗CD3抗原(anti-CD3)、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商陆丝裂原(PWM)刺激培养16h,用DNA凝胶电泳分析;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碘化丙锭(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凋亡细胞数和凋亡发生的细胞周期。结果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DNA电泳图均出现典型“梯形”条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胞质出泡、凋亡小体形成;CD8~+T细胞DNA电泳国无梯形带,透射电镜见染色质浓染,电子密度增强。FCM分析,感染12wk小鼠,CD4~+、CD8~+T细胞凋亡数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感染25wk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也显著高于同组CD8~+T细胞(P<0.01)。凋亡主要发生在细胞周期S期。结论多房棘球蚴寄生宿主后期,可诱导宿主成熟CD4~+T细胞发生活化诱导性死亡(AICD),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4.
衰老对小鼠脾CD4~+CD25~+T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年轻鼠和老年鼠脾CD4~+CD25~+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脾CD4~+CD25~+ T细胞比例及其Foxp3和GITR表达;通过3H-TdR掺入测定脾CD4~+CD25~+T细胞的功能.结果 老年鼠脾CD4~+CD25~+T细胞的百分数明显增加,但是其抑制功能明显降低,并且表面GITR表达降低.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小鼠脾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泡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CD8+ T细胞免疫功能耗竭的影响。方法 采集泡球蚴原头蚴虫体,经肝门静脉建立低(50个原头蚴)、中(500个原头蚴)和高剂量(2 000个原头蚴)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于感染后早(2周)、中(12周)、晚期(24周)分别取小鼠脾脏,研磨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脾脏中记忆性CD8+ T细胞表型、免疫抑制性分子2B4表达水平,及其分泌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IL?10的能力。结果 在感染早期,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中心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为(35.50 ± 2.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90% ± 2.46%)(P < 0.01);在感染晚期,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均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以效应记忆性表型为主,其比例分别为(25.70 ± 4.12)%和(28.40 ± 4.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50% ± 6.45%)(P均 < 0.05)。高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中心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感染早期(P均 < 0.01);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效应记忆性CD8+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感染早期和中期(P均< 0.05)。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早期,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IL?17A能力显著增强,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虽然促进小鼠脾脏CD8+ T细胞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但感染晚期其分泌IFN?γ和TNF?α能力显著低于早期和中期(P均< 0.05)。此外,中、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小鼠脾脏CD8+ T细胞表面免疫抑制性分子2B4呈高表达,其比例分别为(4.73 ± 1.56)%和(4.94 ± 1.90)%,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2.49% ± 0.58%)和对照组(2.92% ± 0.60%)(P 均< 0.05)。结论 在低、中剂量泡球蚴感染中期和晚期,机体利用自身免疫应答能力对虫体起到杀伤和清除;而高剂量泡球蚴感染晚期可诱导小鼠脾脏CD8+ T细胞上调2B4分子表达,导致免疫耗竭,造成慢性寄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验证参与卡氏肺孢子虫致病过程中 ,宿主炎性反应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小鼠CD4+ T细胞耗竭或将小鼠CD4+ 和CD8+ T细胞都耗竭后 ,经气管接种卡氏肺孢子虫。观察在CD8+ T细胞缺如或存在的情况下 ,小鼠呼吸机能的改变和肺炎的程度。 [结果 ]耗竭CD4+ 和CD8+ T细胞后 ,小鼠虽发生PCP ,但呼吸频率无明显加快 ,肺组织损伤程度也较轻。相反 ,仅耗竭CD4+ T细胞保留CD8+ T细胞的小鼠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肺内炎性细胞反应和肺组织损伤程度均较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CD8+ T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结论 ]PCP的致病过程中 ,宿主的炎性细胞反应对肺功能有直接损伤作用 ,其中CD8+ T细胞似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刚地弓形虫后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00 μl(含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ml),对照组腹腔接种灭菌PBS 200 μl。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第2、4和6天取脾,制成单个核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CD4+ T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 T细胞进行绝对计数。 结果 感染后第4和6天,小鼠脾脏CD4+ 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89±0.23和1.79±0.24, 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1.00±0.12)(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后第2天(15.07%±2.73%)开始上调(P<0.05),至感染后第4 和6天分别为24.29%±3.19%和19.80%±2.66%,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11.58%±2.04%) (P<0.01);脾脏CD4+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及其绝对数量均从感染后第2 天开始降低,至感染后第6 天分别降至5.49%±1.71%和(1.71±0.44)×106 P<0.01)。 结论 弓形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上调,而脾脏CD4+ T细胞的显著减少是促成比例上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王海鹏,刘英杰,王太一细胞免疫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T细胞亚群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宿主的免疫调控状态和免疫反应水平。据研究,旋毛虫感染期间,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对绵羊红细胞的细胞免疫应答存在着免疫抑制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吡喹酮治疗前后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变化.探讨其与血吸虫感染后肝脏免疫病理反应的关系.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阳性感染组、吡喹酮治疗组(感染后第6周顿服吡喹酮治疗)及阴性对照组.于感染后第3、6、9周分批处死小鼠,取脾单细胞悬液,经过常规表面染色、打孔、固定、胞内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结果 感染组第3、6、9周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分别为(2.57 4±0.13)%、(1.77±0.21)%、(1.10±0.05)%,其含量逐步下降(P<0.05),治疗组分别为(2.61±0.12)%、(1.82±0.14)%、(1.76±0.11)%,经治疗后其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25+Foxp3-T细胞和CD4+CD25-Foxp3+T细胞在各组中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D4+CD25+Foxp3+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与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慢性病变具有相关性,吡喹酮可以通过抑制CD4+CD25+Foxp3+T降低以减缓血吸虫肉芽肿炎性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主要以肝、肠虫卵肉芽肿和随之伴随的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免疫病理性疾病。一般认为,CD4+T细胞亚群在抗血吸虫感染及免疫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1(Th1)、2(Th2)是主要的效应性CD4+T细胞亚群,而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在血吸虫感染免疫病理机制中总体起免疫下调作用,新近发现的Th17细胞也积极参与抗血吸虫免疫反应。随着血吸虫感染的进展,这4种CD4+T细胞亚群数量及功能呈现不同变化趋势,但均对血吸虫感染发生、发展及纤维化病理进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此外,这些CD4+T细胞亚群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调节(Cross-talk)。本文就血吸虫感染过程中Th1、Th2、Th17和Treg细胞亚群及其效应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不同组织CD4~+T细胞TLR4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分别在感染2、4、8周剖杀小鼠,收集外周血、肝脏和脾脏组织并分离其单核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TLR4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2周后,外周血、肝脏、脾脏CD4~+T细胞TLR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5.87,6.59,4.46,P0.05),感染4周时肝脏和外周血TLR4表达量达到了峰值,随后下降,但到8周时其表达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8.93,17.17,P0.05);脾脏细胞TLR4表达量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升高,到8周时TLR4表达量高于4周TLR4表达量(t=5.83,P0.05)。结论 FVB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CD4~+T细胞TLR4表达水平升高,且随着感染的持续,不同组织TLR4表达水平不同,提示高表达的TLR4在宿主抵抗华支睾吸虫感染及致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且尚无疗效确切的根治方法,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一般认为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发病机制~([1-3])。已知CD4~+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IBD病变局部总有CD4~+T细胞的浸润并表现出异常的功能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辅助性CD4~+T细胞。因此有理由认为辅助性CD4+T细  相似文献   

13.
CD4~+T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吸虫病仍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最近估计,全世界仍有6亿人口处于感染血吸虫的危险环境中,其中约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血吸虫病者超过10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虽然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防治已持续数十年,全面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与发展已被置于防治研究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许多研究均集中于抗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和寻找可能诱导保护免疫的相关寄生虫抗原分子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外周血免疫调节性CD4 CD25 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LADA、16例T1DM、25例T2DM及27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 CD25 、CD3 CD8 T细胞。结果①LADA组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低于而CD3 CD8 T细胞高于T1DM组、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②LADA患者CD3 CD8 T细胞比例与起病年龄、FC-P、2hC-P呈负相关。结论LADA患者免疫调节性CD4 CD25 T细胞减少,不能有效维持对胰岛自身抗原的耐受;细胞毒性CD3 CD8 T细胞增多从而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D+4T细胞亚群异常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CD 4的T细胞亚群Th1、Th2之间的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 (RA)发病中的意义 ,我们分别以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IL) 4作为Th1、Th2亚群的代表性指标 ,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测定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及滑膜组织中IL 4、IFN γmRNA水平 ,并探讨IL 4、IFN γ表达与疾病活动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观察对象 :(1)PBMC观察组 :RA16例 ,来自 1997~1998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RA患者 ,诊断符合ARA1987年修订标准。正常外周血标本 15例 ,来自该院…  相似文献   

16.
肝病患者外周血CD28+T细胞亚群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需要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CD3复合物信号,同时还需要共刺激信号.现已证实,在CD40-CD40-L和B7-CD28/CTLA-4(CD152)二条共刺激途径中,CD28,CTLA-4和ICOS与其配体B7家族分子(B7.1/CD80和B7.2/CD86)结合后所产生的共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迄今,国内外开展有关肝移植排异[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疾病[3]、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4]、HCV病毒感染[5,6]、肿瘤[7]、重症肝炎[8 ]中肝损伤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共刺激研究,但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损伤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共刺激研究不多[9].鉴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130例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CD4+,CD8+和CD28+T细胞变化,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脑型疟中对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组与NK消除组,每组14只。感染组与NK消除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伯氏疟原虫ANKA株(Pb A)感染红细胞1×106个;NK消除组小鼠在感染前1 d和感染后2 d腹腔内注射NK细胞封闭抗体anti-Asialo GM-1, 15μl/只,健康对照组和感染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感染后3 d起,采集小鼠尾静脉血,血涂片检测原虫血症,记录死亡情况。感染后3 d和5 d,各组剖杀小鼠3只,取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Th1型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s);体外培养脾细胞,48 h后收集上清,ELISA检测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水平。感染后6 d,各组取3只小鼠,用伊文思蓝(EB)染液处理后,取脑,体外孵育脑组织,48 h后收集上清,酶标仪检测通过小鼠血脑屏障的EB含量。结果感染组感染后6 d开始出现死亡,并伴有神经症状,8 d全部死亡;NK消除组感染后7 d开始出现死亡,12 d全部死亡。感染后7 d, NK消除组原虫血症为5.2%~10.5%,高于感染组的2.4%~5.0%(P 0.05)。感染后5 d,感染组Th1型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计数分别为(2.65±0.06)%和(2.09~2.25)×10~6,高于健康对照组[(1.37±0.02)%和(0.41~0.47)×10~6](P 0.01); NK消除组分别为(1.82±0.07)%和(1.48~1.86)×10~6,低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和5 d,感染组Tregs的百分率分别为(1.21±0.06)%和(1.70±0.13)%,高于健康对照组[(0.90±0.01)%和(0.91±0.02)%](P 0.01);感染组Tregs的绝对计数分别为(0.63~0.73)×10~6和(1.39~1.62)×10~6,高于健康对照组[(0.27~0.31)×10~6和(0.47~0.56)×10~6](P 0.01); NK消除组Tregs百分率分别为(1.86±0.07)%和(2.15±0.04)%,绝对计数分别为(0.77~0.90)×106和(1.68~2.15)×106,均高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和5 d,感染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分别为(790.75±84.80)和(989.58±199.59) pg/ml, TNF-α分别为(2 637.47±283.50)和(3 124.58±964.70) 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73.69±16.67)和(75.19±15.97) pg/ml、(290.01±187.46)和(290.51±186.76) pg/ml](P 0.01或P 0.05);NK消除组培养上清中的IFN-γ分别为(15.83±4.27)和(266.63±108.62) pg/ml, TNF-α分别为(165.89±71.02)和(842.77±311.94) pg/ml,均低于感染组(P 0.01或P 0.05)。感染后3 d, NK消除组IL-10为(3 588.20±1 436.38) pg/ml,高于感染组[(1 255.77±190.01) pg/ml](P 0.05)。感染后5 d,感染组IL-10为(4 991.36±1 030.89) 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848.50±501.79) pg/ml](P 0.05); NK消除组为(9 317.95±1 077.89) pg/ml,高于感染组(P 0.05)。感染后6 d,感染组脑组织EB含量为(4.02±0.10)μ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09±0.06)μg/ml](P 0.05), NK消除组为(3.14±0.02)μg/ml,低于感染组(P 0.05)。结论NK细胞消除可减弱脑型疟小鼠Th1免疫应答,增强Tregs免疫应答,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转归和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在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5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和11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CHB组和ASC组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4.40±2.76%和4.43±2.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70±0.97%),差异显著(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HBVDNA水平无相关性(r=0.018,P0.05);在HBeAg阳性与阴性组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也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可有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和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等多种临床表现.此后有的清除病毒,表现为自限性HBV感染,而约90%的儿童和10%的成人则转为HBV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并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CD4+T淋巴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起核心作用.他有Th1、Th2、Treg、Th17、Th22、Tfh和Th9等多种亚群,均可来自于同一祖细胞(Th0),有着各自的分化途径和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彼此又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尤其是Th1/Th2和Th17/Treg的平衡在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