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卵圆孔未闭(PFO)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PFO患者31例、健康对照组36例,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浆PLT、PCT、PDW及MPV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FO组MPV水平较高[(9.10±0.96)fl∶(8.50±0.81)fl,P0.05],PLT、PCT及PD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O患者MPV水平升高,血小板活性增强,可能为PFO相关不明原因脑卒中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在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确诊为偏头痛合并PFO并行封堵术的患者50例。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头痛影响测验-6(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用于评估PFO封堵术对偏头痛的疗效。其次,选取在同一时间段就诊于本院的偏头痛合并PFO且没有行封堵术的患者,根据年龄、性别、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泡试验分流量分级相匹配的50例患者作为非封堵组,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确诊PFO当天作为入组时间,随访6个月,并与封堵组患者术后6个月比较HIT-6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结果封堵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IT-6评分[(48.42±10.02)分、(43.38±8.03)分、(40.38±5.24)分]、VAS评分[(2.82±0.14)分、(1.54±0.61)分、(0.88±0.04)分]、头痛发作频率[(2.62±0.13)次/个月、(1.44±0.62)次/个月、(0.82±0.18)次/个月]、头痛持续时间[(1.39±1.27)h/次、(0.85±1.02)h/次、(0.56±0.14)h/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封堵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指标[HIT-6评分(40.38±5.24)分、头痛发作频率(0.82±0.18)次/个月、头痛持续时间(0.56±0.14)h/次]较非封堵组患者[HIT-6评分(53.80±5.36)分、头痛发作频率(4.88±1.91)次/个月、头痛持续时间(2.19±1.19)h/次]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在偏头痛合并PFO治疗中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对脑卒中诊断和病情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9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脑梗死组(43例,包括2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组(45例)。另选51例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三组PLT、MPV、PDW和Fg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PLT[(217.86±53.92)×10~9/L比(180.40±32.81)×10~9/L比(174.09±40.18)×10~9/L]显著降低,MPV[(8.03±0.99)×10~(-15) L比(9.59±1.04)×10~(-15) L比(8.91±1.43)×10~(-15) L]、PDW [(13.97±1.22)%比(16.43±1.07)%比(16.09±0.97)%]和Fg[(3.17±0.95)g/L比(5.01±1.33)g/L比(4.91±0.92)g/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与脑梗死组比较,脑出血组MPV明显降低(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小板参数和Fg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对脑卒中的诊断和病情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偏头痛伴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封堵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以偏头痛为主要症状来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并确诊为PFO的成年患者238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119例)和介入组(119例)。介入组患者直接行介入封堵治疗,于术后1、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检查;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对症治疗,1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检查,对症状无明显好转且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并纳入介入组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偏头痛症状,其中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145例(60.9%)。1个月后随访,介入组患者偏头痛缓解率(78.2%比13.4%,P0.001)、右心声学造影查右向左分流(RLS)缓解率(82.4%比7.6%,P0.001)及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查RLS缓解率(87.4%比9.2%,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有8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最终共205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并全部成功,术后1个月时随访患者204例,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194例。1个月随访患者偏头痛缓解率[76.5%(156/204)比87.6%(170/194),χ2=8.355,P=0.004]、右心声学造影查RLS缓解率[81.4%(166/204)比95.4%(185/194),χ2=18.683,P0.001]显著低于6个月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经颅多普勒声学造影查PLS缓解率两时间点比较[90.7%(185/204)比94.3%(183/194),χ2=1.894,P=0.1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9例(4.4%)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患者死亡或因手术导致再次入院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偏头痛伴PFO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瓣周漏(PVL)患者行介入封堵和外科手术住院期间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PVL患者35例,其中行PVL介入封堵术患者15例(介入组),外科PVL修补术患者2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围术期死亡比例、残余PVL比例、血红蛋白尿比例、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比例、输血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术后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比例均为100%,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输血比例、肺部感染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血红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53.2±14.7)min比(287.5±38.2)min,P0.001]、住院费用[(3.7±0.4)万比(6.5±0.8)万,P0.001]及住院时间[(5.6±1.3)d比(9.8±2.1)d,P0.001]显著低于外科组,而残余PVL发生比例(10/15比0,P0.001)显著高于外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残余PV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收缩压(R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及左心房内径(LA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6个月LVIDd[(48.3±6.2)mm比(58.4±9.5)mm,P=0.002]、LVIDs[(28.3±3.5)mm比(36.5±6.4)mm,P0.001]、LAD[(32.7±4.9)mm比(39.2±5.5)mm,P=0.002]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1.3±8.4)%比(40.2±5.3)%,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外科组术后6个月LVIDd[(47.5±5.9)mm比(57.7±10.5)mm,P=0.001]、LVIDs[(26.1±4.3)mm比(36.3±7.3)mm,P0.001]、LAD[(31.8±5.0)mm比(41.2±6.8 mm),P0.001]显著小于术前,而LVEF[(50.2±5.3)%比(42.6±8.2)%,P=0.001]显著大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残余PVL,NYHA分级Ⅰ/Ⅱ、Ⅲ、Ⅳ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和外科手术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但介入封堵治疗成本更低,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症(GIT)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方法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00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GIT组(36例)与血小板未减少组(1967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根据是否应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干预将36例GIT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分别为干预组(16例)与未干预组(20例),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分级、出血时间。结果 (1)GIT组年龄[(64.34±5.29)岁比(57.38±12.01)岁,P0.001]、肌酸酐(Cr)[(118.23±37.61)μmol/L比(102.92±33.54)μmol/L,P=0.007]均显著高于血小板未减少组,但吸烟史比例(30.6%比49.5%,P=0.024)、血小板计数(PLT)[(165.44±56.17)×10~9/L比(212.29±73.72)×10~9/L,P0.001]、肾小球滤过率(GFR)[(82.46±12.45)ml/min比(94.67±15.93)ml/min,P0.001]均显著低于血小板未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2.658,95%CI 1.623~3.792,P0.001)、PLT基础值(OR 3.201,95%CI 2.259~5.407,P0.001)、GFR(OR 3.566,95%CI 1.358~6.215,P0.001)为GIT独立危险因素。(2)干预组停药后PLT[(152.42±66.17)×10~9/L比(108.42±61.17)×10~9/L,P=0.046]、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6.79±2.75)%比(15.02±2.15)%,P=0.03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9.84±2.01)fl比(8.32±1.78)fl,P=0.022]均显著高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出血分级、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血小板升高时间[(26.11±12.54)h比(52.68±31.59)h,P0.05]显著短于未干预组。干预组泌尿系统出血率、呼吸系统出血率、黏膜出血率、穿刺部位渗血率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PLT、肾功能均为相关影响因素,积极控制相关因素可以降低血小板减少风险。GIT发生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给予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7.
李明  刘顺英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826-82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特点及生长抑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应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不同时期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容积 (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结果 与MAP组比较 ,SAP患者入院时外周血PLT、PCT明显下降 (P <0 .0 0 1) ,MPV和PDW显著升高 (P <0 .0 5 ) ;SAP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 ,PLT、PCT明显下降 (P <0 .0 1) ,MPV和PDW明显升高 (P <0 .0 1)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生长抑素治疗组SAP患者PLT和PCT明显上升 (P <0 .0 1) ,MPV和PDW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SAP与MA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程度明显不同。生长抑素治疗后PLT和PCT升高 ,血小板的活性降低 ,提示生长抑素对SAP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血小板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8例和健康人25例。在糖尿病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值分为2组:HbA1c≥6.5%为A组(n=32),HbA1c<6.5%为B组(n=26)。对2组患者的血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等进行比较。控制A组患者的血糖,每月随访,3个月后HbA1C<6.5%为达标。对A组患者血糖控制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组MP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8.6±0.9)fl vs.(8.2±0.8)fl,P=0.002)〕,但两组PLT都在正常范围内。糖尿病组MPV和HbA1C正相关(r=0.37,P=0.001)。A组患者MPV较B组显著升高〔(9.1±0.7)fl vs.(8.5±0.8)fl,P=0.01)〕。31例A组患者3个月后血糖控制达标。达标后的MPV较起初的MPV显著降低MPV〔(8.3±0.8)fl vs.(9.1±0.7)fl,P=0.004)〕。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MPV呈正相关性,血糖控制差,则MPV升高;血糖控制达标,则MPV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左心室血栓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L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的69例AMI并心室血栓形成患者,及138例与之年龄匹配(1∶2)的无心室血栓形成的AM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第6~8天两个时间点的MPV和PLT变化特点,以及分析MPV和PLT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1.0)fl比(10.3±0.8)fl,P=0.854],入院后第6~8天心室血栓组患者的MPV明显高于无心室血栓组[(11.1±1.7)fl比(10.7±0.7)fl,P=0.029]。入院时和入院后第6~8天PLT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7、0.807)。入院后第6~8天患者MPV与PLT的关联表现为线性关系。结论 AMI患者MPV增大可能与心室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诊断。方法纳入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成功行介入封堵术的PDA患者80例,其中男17例(21.2%),年龄0.6~66.0(17.5±17.1)岁。根据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分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严重血小板减少组(14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66例),收集患者缺损直径、封堵器直径、体表面积(BSA)等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严重血小板减少组患者封堵器直径[18.0(14.0,30.0)mm比12.0(6.0,18.0)mm,P0.001]、缺损直径[10.0(6.0,18.0)mm比4.0(2.0,9.0)mm,P0.001]、封堵器直径/BSA[21.0(8.9,43.7)mm/m~2比10.7(3.2,32.8)mm/m~2,P0.001]、封堵前肺动脉收缩压[(99.1±21.4)mm Hg比(45.2±16.3)mm Hg,P0.001]、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51.9±15.8)mm Hg比(38.3±18.6)mm Hg,P0.05]显著大于非严重血小板减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封堵术后第2天全部血小板减少,其减少相对值为7.0%~86.0%(45.0±23.0)%,绝对值为36.0×10~9/L~191.0×10~9/L[(92.0±66.0)×10~9/L],封堵后第3天13例(92.9%)患者封堵术后血小板绝对值减少至100×10~9/L以下,其减少相对值33.0%~93.0%(66.0±20.0)%,绝对值为16.0×10~9/L~147.0×10~9/L[(61.0±39.0)×10~9/L]。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 1.009,95%CI 1.001~1.018,P0.05)、封堵器直径(OR 1.257,95%CI 1.069~1.478,P0.01)为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PDA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和封堵器直径。对封堵器直径超过14 mm的患者,术后第2天复查血液分析,如较术前降低,术后第3天再次复查血液分析,可及时发现严重血小板降低患者,排除低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指标在初治涂阳肺结核(SPPTB)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34例初治SPPTB患者治疗2月前后和39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压积(PCT)5项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痰涂片结果的关联性。结果初治SPPTB患者PLT、PCT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0),MPV、PDW、P-LCR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0);2月末痰涂片转阴组和2月末痰涂片未转阴组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2月末痰涂片转阴组治疗后PLT和PCT均显著降低(均P=0.00),MPV、PDW和P-L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月末痰涂片末转阴组治疗后5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治SPPTB患者初次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级别与PLT、MPV、PDW、P-LCR、PCT 5项指标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PLT和PCT可作为初治SPPTB患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正常体检人群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4项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国际先进的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2 375例正常人的MPV、PDW、PCT以及P-LCR 4项参数,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男性MPV(10.995±0.923)fl、P-LCR(33.090±7.592)%与女性MPV(10.990±0.948)fl、P-LCR(32.931±7.7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男性(0.251±0.047)%显著低于女性(0.270±0.046)%(P0.05),PDW男性(13.606±2.189)%显著高于女性(13.363±2.069)%(P0.05)。正常人群MPV、PDW、PLCR各年龄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则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建立了武汉地区正常人群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参考范围,对临床医生诊断和评估15~95岁年龄组患者血液以及其他相关疾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影像和血流的关系.方法 163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入院时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等血小板功能参数和血生化指标,阅读冠状动脉影像资料,评估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P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计算IRA行PPCI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的10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STEMI患者MPV和P-LCR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30 ±0.82)fl比(9.89±0.98)fl,t =3.656,P =0.000; (27.24 ±6.43)%比(24.51±5.88)%,t=3.524,P =0.000]. STEMI患者各亚组间比较,MPV和P-LCR于多支病变亚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10.40 ±0.85)fl比(10.04±0.69)fl,t=-2.558,P=0.011;(27.96±6.64)%比(25.40±5.52)%,t=-2.319,P=0.022].左前降支亚组显著高于回旋支亚组[( 10.42 ±0.86)fl比(9.98 ±0.62)fl,P<0.05; (28.07±6.63)%比(24.48±4.76)%,P<0.05].IRA无自发性开通亚组显著高于自发性开通亚组[(10.39±0.84)fl比( 10.04 ±0.69)fl,t=-2.460,P=0.015;(27.83±6.61)%比(25.64±5.70)%,t=- 2.082,P=0.040].IRA行PPCI后血流未达TIMI3级亚组显著高于达TIMI3级亚组[(10.68±1.02) fl比(10.22 ±0.76)fl,t =2.225,P =0.003; (30.42±7.84)%比(26.61±5.95)%,t=2.393,P=0.0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PV或P-LCR是IRA行PPCI后CTFC的独立影响因素(r=0.294,P=0.001;r =0.243,P=0.004).结论 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显著增加,血小板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及IRA行PPCI前后血流的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7例,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4例,C级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均P<0.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01);肝功能B、C 级与A 级比较,C级PLT 和PCT下降显著(均P<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1);老年肝硬化患者PT、APTT 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01),FIB 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血小板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失代偿肝硬化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99例肝硬化患者的PLT、PCT、PDW、MPV及PA、CHE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结果检测。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第2周CHE增高明显(P0.05),术后第4周除PDW外,所有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P0.01),术后第6周,所有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增高(P0.01,P0.05)。结论: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及PA、CHE可作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32位正常对照者与37名原发性1级高血压患者治疗3周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统计分析其数据变化.结果 高血压时,血小板4项参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而降压治疗能使上述4项指标降低[PLT:(治疗前201.8±72.9 vs治疗后187.1±68.6)109L-1(P<0.05);MPV:(治疗前10.3±1.9 vs治疗后10.0±1.9)fL,PDW:(治疗前15.5±1.1 vs治疗后15.2±1.0)fL;PCT:(治疗前0.20±0.05 vs治疗后0.19±0.04)%](P<0.05).结论 降压治疗能降低PLT、PCT,改善血压升高所致的前血栓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介入封堵及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PIVSR)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探索最佳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PI-VSR的患者资料,分析介入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共纳入PI-VSR患者66例,其中18例为介入封堵组,2例因位置或破口面积太大不适合封堵,改行外科手术;22例为外科手术组;26例为药物治疗组。66例患者平均年龄(66.48±9.91)岁,其中男37例(57.8%),女29例(42.2%)。造影提示:左前降支闭塞58例,右冠状动脉闭塞8例。介入封堵组与外科手术组比较:术后穿孔大小[(0.4±0.1)cm比(0.5±0.2)cm,P=0.816];穿孔至手术时间[(20.8±5.4)d比(29.9±4.9)d,P=0.524],急性心肌梗死(AMI)至手术时间[(20.4±5.0)d比(31.6±4.8)d,P=0.061],入院至手术时间[(16.4±5.1)d比(18.6±1.6)d,P=0.675],术后住院时间[(10.8±7.9)d比(16.6±2.7)d,P=0.65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50.0%比68.2%,P=0.135),IABP使用时间[(7.1±7.3)d比(12.9±2.7)d,P0.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1.2±5.6)%比(41.9±5.0)%,P=0.002],术后LVEF[(45.6±4.4)%比(42.2±6.5)%,P=0.264]。介入封堵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7.7%,P0.001),外科手术组患者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6.4%比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介入封堵组患者与外科手术组患者有效率比较(88.9%比86.4%,P=0.5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封堵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封堵治疗PI-VSR是安全、有效的,创伤较小,住院时间明显减少。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因此,积极的介入封堵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血小板CD40L及血小板指标之间相关性。方法:在我院接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施PCI术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此组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3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CD40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肌钙蛋白I(Tn-1)等指标进行测定,患者测定时间为手术前、后,对照组人员测定时间为参加研究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各个指标水平,研究血小板CD40L及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测得血小板CD40L(MFI)、Tn-1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测得PCT、PLT、PDW、MPV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测得血小板CD40L(MFI)、Tn-1、MPV、PDW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测得PCT、PLT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测得血小板CD40L(MFI)、Tn-1、MPV、PDW均与术前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测得PCT、PLT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行PCI术后,MPV、PDW与血小板CD40L呈正相关关系,P<0.05;Tn-1、PCT、PLT与血小板CD40L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PCI术后血小板活化的特征,而血小板CD40L的表达受到血小板指标的影响,会产生炎症、凝血等情况,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56例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T2DM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6例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及血小板四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结果观察组患者MPV、PDW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T、FPG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与FPG、PDW呈正相关(r=0.12,P0.05;r=0.23,P0.01)。结论 T2DMA患者血小板参数表现异常,MPV、PDW显著升高,检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判断T2DMA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对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海平  万欣 《山东医药》2009,49(46):85-86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规放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放疗前后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压积(PCT),观察并比较血小板参数在肝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变化。另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肝癌组PLT、MPV、PCT、P-LCR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PLT、MPV、PCT较放疗前明显下降(P〈0.05),P-LCR、P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癌患者放疗后PLT、MPV、PCT下降明显。检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了解肝癌放疗患者的骨髓造血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